姚根林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真空中的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的必备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认识并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思索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光直线传播的条件。
二、教法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第二,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营造开放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四,关注科技进步,激发爱国热情。
三、学法设计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讨论、评估、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手段设计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显示学习流程、背景资料、问题情境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在小学或更早的时候,做过手影游戏吧?今天让大家回到童年,重温儿时的欢乐,谁来试一试?”
(二)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过渡:大家说他们的表演精彩吗?
提问:我们欣赏了这几位同学惟妙惟肖的动态表演,你能提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的提问可能很多(内容略),老师交待不可能全部研究,选其中三个共同探讨,即:1.影子怎样形成的?2.影子为什么会随手的变化而变化?3.为什么手的后面没有光呢?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形成影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老师引导:如果在流动的水中有一露出水面的大石块,水能绕过水中的大石块而继续向前流动,光能像水那样绕过吗?
点评:渗透物理研究的方法,即类比法,老师的引导不可忽视,同时学生也在真正意义上思考,潜移默化地学习物理思维方法。
验证: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
器材提供:桌子上有卫生香、一空烧杯、一装有水(滴有少量牛奶或豆浆)的烧杯,玻璃砖一块,火柴、蜡烛、激光笔、三个开有小孔的硬纸板、夹子、一根细线,不含果粒的果冻、玻璃砖一块。
提问:有哪些方案能证明这一猜想?
学生设计方案:
方案一:用夹子把三个开有小孔的硬纸板固定,再用火柴点燃蜡烛,透过三个硬纸板的小孔观察到蜡烛的火焰,然后用一根细线穿过三个硬纸板的小孔,观察细线是否是直线的。
方案二:用激光笔射入装有水(滴有少量的牛奶或豆浆)的烧杯中,观察光的传播路线。
方案三:用激光笔射入一空烧杯(用火柴点燃卫生香),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是否是直线。
方案四:用激光笔射入不含果粒的果冻,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是否是直线。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光在同种、透明、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最后展示图片:生活和自然界中光的的直线传播现象。
点评:通过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得出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
(三)光直线传播的解释及应用
老师介绍:小孔成像,接着通过视频播放:日食、月食的形成,投影出解释示意图,最后介绍《梦溪笔谈》,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器材把三根大头针扎在泡沫塑料板排成一排,让学生思考是何道理,从而加深理解“光沿直线传播”。
(四)“争论”比较,认识光速
情景设置,幻灯片展示:两小孩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所进行的争论以及“光速测定史”——伽得略测光速的实验,向学生讲述:科学家和常人一样,也有出错或想不到的地方,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失败,正因为伽得略的失败,方使后来的科学家用了很巧妙的方法来测定光速,即光每秒要走3×108 m的距离,并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五)交流小结,反馈信息
(1)本课你有什么体会?
(2)本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本课的两个重点是什么?
通过学生小结,老师了解教学的得失。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一读”部分,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第3题。
六、教后感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时,还可加设一些发散性问题,如:光如不是沿直线传播而像水那样向前流动,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不同?光速如与空气中的声速相等,会出现哪些可能的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场景?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讨论,不但有利于学生去想象,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飞出课外,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他们进行新一轮的探究,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提供学习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新生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