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荣
我们知道,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并日益为大多数老师所接受。当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有很多老师常常抱怨所教的学生太差,启而不发,或者是所教的学生太死板,启而不动。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教师要充满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通过语言、表情、体态动作、示范、演示和其他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使学生充满强烈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了解、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化,及时处置,沟通交流渠道,保证师生的共鸣、“共振”,切忌机械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若只关心教学进度的完成,对学生的反应默然置之,师生缺乏情感交流,就谈不上启发式。
二、合理设计教学程序
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并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例如,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在化学原理的教学中,可以较多地采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进行讲授。如教材中盐类水解反应的概念与原理的介绍,可用归纳推理法:先用实验揭示几种盐水溶液的酸碱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化学原理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导出盐水反应的本质。由于教材中《盐的水解》一节是紧接在《水的电离》之后的。学生刚学了水的电离平衡知识,可先从影响水的电离推理,推测出盐的弱酸根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含胺根离子)可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变化,再用实验事实证实推理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了真知,更富有启发性。
三、重视实验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实验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验证式和探索式。验证式实验以验证、复习已学知识,训练实验技能为主要目的。探索式实验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物质组成、变化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目的。当应用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并掌握化学规律时,要设计、应用探索性较强的实验。为了加强实验的探索性,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教学:
1.对比式
用若干实验相互对照,提供对比强烈、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几种物质或反应在本质上的区别以形成明确的概念,清晰地认识变化的规律。例如,对于“怎样区别二氧化氮和溴蒸气?”的问题,由于学生对这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区别认识不清,常有几种错误发生,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这些错误,设计若干实验,分别从它们的色态、与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的作用、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在水中溶解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杜绝错误的发生。
2.分析式
通过一个或一组互相关联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实验结果,抽象概括出结论,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原理。例如,在一块表面洁净、无锈斑的钢铁片上,滴加一大滴含有酚酞的食盐水,让学生观察发生的变化。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变化为什么是发生在液滴边沿而不出现在液滴上方或中央?液滴边沿先变红进而出现锈斑,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参与观察、思考,自然而贴切地阐明吸氧腐蚀发生的条件和过程。又如,为了说明原电池构成的条件与原理,可以设计一组实验依次说明:①活泼金属在稀硫酸中溶解,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直接转移给溶液中的氢离子,使之还原为氢气,反应放热;②活泼金属难于发生上述反应;③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在稀硫酸中若用导线相连,活泼金属仍氧化溶解,不活泼金属上却有氢气放出;④在上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上接入电流计,可以发现导线中有电流通过,说明电子是通过导线上接入电流计,可以发现导线中有电流通过,说明电子是通过导线从活泼金属向不活泼金属转移。在此基础上不难归纳出原电池的原理与构成条件。
3.归纳式
用一组有内在联系的实验提供感性知识,引导同学归纳、概括,得出一般性规律。例如:①氯气、硝酸、高锰酸钾分别和氯化亚铁溶液作用,并用硫氰化钾证明有三价铁离子生成;②铁粉、硫化氢水溶液、碘化钾,分别和氯化铁水溶液作用,用硫氰化钾证明三价铁离子已被还原。由此归纳说明三钾铁离子的氧化性,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及两种离子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此类实验在教材中较多,运用得好,便可收到良好效果。当然,还可以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式设计较大型的实验,达到启发理解、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性知识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灵活机动地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从适当的角度进行启发,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海安县墩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