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读背训练有感

2009-10-27 10:22宋锦林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语感读书素养

宋锦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切实注重学生多读多背,这是符合我们的母语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手段,应当加以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讲重练而轻读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自读体验和整体把握,忽视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实在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应当加以纠正。

一、多读多背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文章要多读、熟读。现行新教材,集中了古今之精华,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好教科书。教好、学好现行新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要想教好、学好,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背。要让学生自己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要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理解文意;在读中吸取精华,积累语言;在读中质疑解惑,探究创新。宋代的朱熹在论读书时说:“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教师应提倡并引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甚至熟读成诵。

多读多背,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认真继承并发扬光大。知识不断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能力,为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读多背是学生语言积累、发展能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大量的读书识文,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余篇,茅盾背诵长篇名著《红楼梦》,两人才成为杰出的语言大师,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巨著。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提倡读书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纷纷发起了读书运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也十分强调语言和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明确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初中学生每学年还要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样的要求是建国以来历次颁布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明确提出的。这样的要求概括了我国从古至今乃至当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共同规律。

多读多背既汇集、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改革了近年来语文教学“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适应了信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多背书,真正做到“腹中贮书一万卷”。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劝戒我们要通过多读多背来积累语言,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教学阅读与一般性的阅读相比,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能“跳出”课文,推敲词句,领悟方法,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揣摩语言规律,从而学会阅读,从读中学写。

三、多读多背是形成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保证

常言道:“开卷有益。”多读多背还可以获得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食粮”,从中汲取丰富的、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古今中外,书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受到了人们极高的赞誉。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形象地把书比做“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不仅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而且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翅膀。“腹有诗书气自华”,毛泽东之所以博古通今,满腹韬略,留下许多经典著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终其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古人云:“文以载道。”现行新教材和一些著名的课外读物充满着五彩缤纷的诗情画意,描绘了众多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文质兼美,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多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多背一些名言警句,在读背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必然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和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这说明我们自己已经逐步形成了反思习惯。老师要反思,其实我们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反思,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语文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除了来自教师的有效引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和影响,更离不开自己对学习内容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在课堂上,教师有必要抓住有利的契机创设让学生经历挫折,经历反思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从而让学生达到完善和修正自己知识体系构建的目的。所谓“存乎于心,法乎其外。”我们只要有心、只要用心,研究文本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一定能找到适合学生言语生长发展的最佳点。归根结底,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多读多背。多读多背是行之有效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基。希望广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多背书,切实注重学生多读多背,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顺利地完成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任。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新联中学

猜你喜欢
语感读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爱读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我们一起读书吧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