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2009-10-27 10:22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物理情境探究

刘 军

有效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整套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和高效率的学习。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运用有效教学理念来分析物理课堂教学资源使用有效性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物理教学的成绩、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观察实验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习题情境、实验情境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尤其是创设能让学生受到“前科学概念”干扰的物理情境,使其思维产生冲突,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刺向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如同鱼的实际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几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这种凭经验、直觉误断置疑的物理情景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将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实验,感知学习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他们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一般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藏着的重要持性ρ=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生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三、优化设问,体会学习乐趣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会提出许多问题,却往往忽视提问策略,即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为什么这么问,这就使提出的问题过于形式化,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会建构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1.问题生活化。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生活中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通过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与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判断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因为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以“问”引“问”。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某教师利用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教学:“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自研究一下。”然后提问:“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人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将实验过程及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探究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这位教师没有提出合适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探究效果不理想。

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表现远不止以上这些,一节成功的教学,应从激发求知欲、揭示科学美、促进学生发展等整体上把握,体现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作用。真正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

猜你喜欢
物理情境探究
只因是物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