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军
摘 要: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物理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关键词:物理知识 物理技能 物理思维 经历过程
新《物理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究、认识、尝试”等刻画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物理学习对学生在物理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一、经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
物理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经历着复杂的认识过程。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决定了在物理学习中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获得新的物理知识。
以《向心力》教学为例,向心力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许多老师教学时为了省事直接把向心力的概念给出来,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体现全过程:第一步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演示实验,绳的一端拴住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于桌面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第二步投影模拟上述实验过程;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1.绳绷紧前,小球为什么做匀速直线运动?2.绳绷紧后,小球为何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得到如下结论: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2.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3.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获得物理知识。
二、经历物理技能形成的过程
物理技能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的活动方式。因而,物理技能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类。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公式”、“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楞次定律”等规律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测量数据,比较研究,得出实验的结果,总结物理规律。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学生经历了探索与创造,充满了欣喜,也充满了曲折,正是由于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就理解得更为深刻,并且学生在解题中便能灵活变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经历物理思维发展的过程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在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探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更要注重向学生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与实验过程,得出结论: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而且能使学生领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四、经历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很多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什么都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新知识组块”的能力。“识别分析物理问题”要在讲解习题时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句,再现物理情景;“新知识组块”要让学生在完成一种类型习题后,能自主改变题目条件陈设出新的问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训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物理学习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物理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梁树森.物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作者单位:张掖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