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2009-10-27 10:22万丽华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说运动

万丽华

运动性疲劳和运动后的恢复过程,是当前体育训练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所谓运动疲劳,美国生理学家斯泰格提出:“疲劳就是你无法维持某一运动项目的练习强度要求。”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和消除疲劳的手段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体机能和运动成绩,而且也影响着人的健康水平。疲劳一般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及时的掌握疲劳和消除疲劳无论是对专业队或业余体校运动员成绩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疲劳产生的机制

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疲劳常常表现为:缺乏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动作趋于迟钝,步法混乱,判断力下降,缺乏斗志,精神松弛,肌肉发生痉挛。自身感觉缺乏信心,全身懒倦,步履沉重,呼吸急促,脉搏快而细,肌肉柔韧性下降。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疲劳表现形式。足球:奔跑能力下降,冲刺乏力,传接球失误多,对场上形势判断不够清晰,没有参与全队的战术体系,而是在旁观。篮球:动作不灵敏,处理球缓慢,步伐紊乱,犯规增多,投篮准确率下降,动作变形,弹跳力等身体指标均有所下降。径赛:呼吸短促,肌肉僵硬,抢跑增多,姿势不正确,上下肢节奏不和谐,上体沉重,神志不清,感到地面摇动。田赛:助跑起跳时机掌握不好,对高度和远度缺乏信心,空中姿势不正确,起跳高度不够,投掷时全身用力不协调,力量不足,双腿跟不上身体转动的节奏。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原因有许多,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1“衰竭”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由于长时间的运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消耗,其主要成份是血糖。血糖浓度的降低使ATP-CP含量减少,工作能力下降。

1.2“堵塞”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运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主要是乳酸)在肌组织中堆积,乳酸的氢分子在机体内产生作用,引起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

1.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主要是在运动过程中,体内的水、无机盐和矿物质等物质随汗液流失,导致内环境发生紊乱,影响肌肉的工作能力。

1.4“保护性抑制”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当工作时大量冲动传到皮质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消耗增多。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抑制,从而促进疲劳的产生和发展。

1.5“突变”理论:这种学说认为,运动时,在能量和兴奋性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的功率突然衰退。突变理论把疲劳看成是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1.6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其化学性质活泼,可与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对细胞功能和结构造成损伤和破坏。同时许多科学家认为,自由基最重要的影响是干扰了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容易产生疲劳。

2.疲劳产生的部位

2.1中枢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性疲劳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疲劳的产生是对神经系统的一种维护,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衰竭。

2.2神经—肌肉接点疲劳(运动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起到连接并传递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的作用,也是引起疲劳的重要部位。

2.3外周疲劳:外周疲劳包括除神经系统和运动终板之间各器官在疲劳时的变化。肌肉是主要的运动器官,因此,运动时肌肉能源物质代谢、调节、肌肉的温度、局部肌肉血流、肌肉等就成为外周疲劳的研究重点和表现形式。

3.消除疲劳的方法和手段

3.1整理活动及休息:大运动量后进行一些低强度的整理性活动有利于体内乳酸的消除。

3.2合理安排膳食,注意营养的补充。运动前后摄取一定的营养物质不仅预防疲劳的过早出现,而且能加速疲劳的消除。补充营养时要注意多补充含有丰富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品。

3.3按摩:按摩是加速疲劳恢复的手段,主要包括人工按摩、器械按摩、水力按摩、气压按摩等,按摩的部位因运动项目和疲劳程度而定,按摩位置应在负荷最大的部位,如果过度疲劳可采取全身按摩。按摩时间可在训练结束后,或沐浴后,临睡前。

3.4温水浴与局部热敷:温水浴与局部热敷也是非常有效的消除疲劳的手段,它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营养的吸收。

3.5心理恢复:对运动员出现的心理、思想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正确地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

4.运动性疲劳的预防

采取适当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预防措施如下:

4.1根据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到循环渐进,节奏合理,把身体素质和专项训练相结合。

4.2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差异和心理特点及身体状况,采用区别对待的原则。

4.3保证良好的训练环境,夏季注意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在训练间歇时在阴凉地方休息。冬季训练时要充分做准备活动,同时注意保暖,训练结束后及时穿上毛衣以免热量散失。

4.4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营养的补充。

4.5对运动员定期进行医务监督和体检,提前发现问题,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训练过程中,疲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有疲劳才有恢复,才有超量恢复,才能真正地提高运动成绩,但是如果对疲劳的程度把握不好或是恢复得不好,都将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人的身体健康。如果能将以上的方法有机结合加以运用,将有助机体疲劳的预防与恢复,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最大程度发挥运动员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冯炜权,冯美云,宋成忠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田野.运动性骨骼肌疲劳机理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侯春丽,闫守扶,孙红梅.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机制及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1):89-92

5.杨波,张钧.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致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88-190

6.宋海军,刘静霞,蔡国梁.运动性疲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200-203

7.袁焰,刘国庆.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的综述[J].冰雪运动.2004.9.39-41

8.欧阳萍.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24-32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学说运动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应用“五轮学说”治疗睑缘炎验案1则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不正经运动范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