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峰
有的教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时,将之定位成“科普童话”来处理并展开教学。如果将这篇童话定位成“科普童话”,那么在教学这篇童话时,其主题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童话教学的主题过于单一狭窄,不利于开发童话的思想教育价值。因而将《小松鼠找花生》简单地定位成“科普童话”是有缺陷的。其实《小松鼠找花生》并不仅仅是一篇“科普童话”,其中寓含了全而深刻的思想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这篇童话时,可用“隐性疑问”开发出这篇童话的思想教育价值,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益。
何谓隐性疑问?课文的最后一段的疑问是: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很明显,这个疑问是显于文本之表面的,这个显性的疑问是为了引发学生进行“花生在哪里”的探究活动,借以完成童话教学的“科普”任务。课文中这唯一的疑问显于文本表面,所以称之为显性疑问。而以下这三个疑问,并不是显于文本表面的,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和开发文本思想内涵的需求进行有意设计。因为这样的疑问并不直接显于文本之表,而是隐于文本之内,是教师对文本挖掘所得,所以称之为隐性疑问。
一、利用隐性疑问一:让学生感知劳动的价值
课文的第二段,小松鼠与鼹鼠有这样的对话——
小松鼠问鼹鼠:“这是什么花呀?”
鼹鼠说:“这是花生的花,到了秋天,会结花生,花生可好吃了。”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并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隐性疑问:同学们想一想,鼹鼠会知道花生结在哪里吗?
教师设计并提出这样的疑问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的结果会是这样的:鼹鼠知道花生结在什么地方。
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会支持学生得到这样的结果——原因一:从小松鼠与鼹鼠的对话中,可以知道鼹鼠是吃过花生的,并且知道什么时间结果,这表明鼹鼠对花生是很“知情”的。原因二:在课文插图中,鼹鼠肩头扛着一把铁锹,显然是一个“劳动者”,也就是说大树下这片地的花生是鼹鼠种植的,一个“劳动者”怎么会不知道花生结在哪里呢?
基于学生的这种讨论结果,教师适时进行总结,向学生揭示文本的第一处思想教育价值:噢,看来鼹鼠应该知道花生的结果位置。我想,不但鼹鼠知道花生果的位置,凡是种植花生的人都会知道化生果的位置。这说明参加劳动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希望同学们都像鼹鼠这样,成为一个辛勤的劳动者,热爱劳动的人会成为知识丰富的人。
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就能感知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开发出“科普童话”的第一种思想教育价值。
二、利用隐性疑问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课文的第三段记述了这样的事: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很明显,小松鼠是来看看如果结了花生,他就要把花生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的。这时,教师应该提出第二个隐性的疑问:同学们,小松鼠准备摘走的花生是谁的?它这样的做法对吗?
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结论是:这片花生是鼹鼠的,把人家的果实摘到自己家里,还准备留到冬天吃,显然是“偷”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不对的。
教师基于学生的这种“道德”认识,可以进行深化总结:同学们说得一点也不错,花生虽然很好吃,但不能因为这东西好吃,就可以将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呀。小松鼠天天来惦记摘走别人田地里的花生,这是“偷东西”,是不对的。
教师的这种总结,肯定了学生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摘”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命题,从而童话教学也就开发出了第二种思想教育价值。
三、利用隐性疑问三:让学生找到“享受果实”的出口
课文的最后一段: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这里显然是对小松鼠摘到还是没有摘到别人的花生做了“模糊”处理——如果有人告诉小松鼠花生长在哪里,那么小松鼠就有可能摘了别人的花生留着冬天吃;如果没有人告诉小松鼠花生长在哪里,那么小松鼠就不可能享受到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时,教师在向学生们揭示过“花生果其实长在土里”这一“秘密”之后,应该及时跟进隐性疑问三,对学生进行第三次童话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便让学生寻找到“享受果实”的正确出口。
隐性疑问三——
同学们想一想,小松鼠如何才能安心地享受到好吃的花生果呢?
这时,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是多元的:有的学生会认为要找一个人问问,比如问问小鸟,问问蚯蚓,问清楚了之后就可以摘到花生并享用了;有的学生会认为最好问问花生的主人鼹鼠,鼹鼠会送给小松鼠一些花生享用的;有的学生会认为要跟鼹鼠讨一些花生的种子,自己种了再享用。
面对学生这么多“享受花生果实”的思路,教师的最终引导应该是:享受自己的果实最有味道,小松鼠应该向“劳动者”鼹鼠借来一些花生果,然后向鼹鼠学习种花生的本领,自己也种植一块花生地,最后收获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师的这种总结,其实是给学生指明了一个“享受生活”的出口——享受甜美的生活成果,需要用自己的劳动自种自收。
一旦学生找到了这样的“享受生活”的出口,童话的第三种思想教育价值也就实现了。
综上所述,《小松鼠找花生》并不仅仅是一篇“科普童话”,而是一篇有着丰富教育寓意的“思想教育童话”。只有想办法挖掘出童话的思想教育价值,童话教学才将是完整而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