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军
当代德国大哲哈贝马斯有一个著名术语——“沟通共同体”。哈老的基本论点是:人与人的交往,不应该是基于策略性的利益计算、功利考量,而是应该秉持真实、正当、真诚这三大沟通原则。哈氏坚信主体间“沟通”的力量,即使大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遵循不同的思维逻辑,但只要实践“沟通性的行动”,就能够彼此间形成良朋知己式的沟通共同体。
但我想如果哈贝马斯平时康德第二批判少看一遍,而多找隔壁阿三打两副牌,或像我们弄堂里的大妈那样,热衷于关心邻里间的夫妻矛盾家庭丑闻,抑或成为精神分析师,成天面对一对对痛苦的心灵,他或许就不会那么坚信日常生活中主体问“沟通”的力量了(哈公一头扎进去经营这套“沟通行动”理论,整整40年,信念不可谓不坚)。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许多夫妻吵架往往彼此仍有感情,如《围城》里的方鸿渐夫妇即是,但越“沟通”、越想以理服人,双方关系却是越崩溃,最终往往口头沟通行动演变成《围城》里的手头伤人行动。
法国思想家拉康有一句箴言——“并不存在两性和谐这样东西”。作为精神分析师的拉康,比之纯哲学家哈贝马斯,书并不一定读得更多,而是他的-临床精神分析实践,使其对于世人“日常行动”的了解,比哈氏深厚得多。不要说娶太太这样的两性关系甚是艰难,就连凑一桌牌友打“80分”也非易事,一不小心大家就各按各的打法搞出仇恨纠纷来。
哈贝马斯解决主体间意见分歧的方案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好得像只有天庭里才会有的一块理论美玉,人间哪得几回现,当然更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问题出在,哈贝马斯过分轻视理性外的其它心理运动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很多时候,明明理智上知道某人说的是对的,但自己却偏是选择了相反方向。
很多夫妻口角时,明明知道对方说的有他(她)的道理,但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于是女方找自己娘家人哭诉,男方也找自己哥们喝闷酒,从和自己想法接近的人群里找认同。双方冲突规模往往就这样越来越升级,最后导致家庭层面的“分离运动”——《围城》小说最后方鸿渐孙柔嘉夫妇,就是这么分崩离析的。
人间世界,在国的层面上我们看到,“分离运动”(separationmovement)始终此起彼伏。历史上大一统帝国总是最终分崩离析(从罗马帝国、大唐盛世、奥斯曼帝国到晚近分崩的苏俄),《三国演义》干脆将其总结为“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确实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淘洗出来的智慧。
当下的全球资本主义“帝国”,也正遭受着“文明的冲突”的撕裂。同样地,家的层面上,也是“分离运动”络绎不绝,神仙伴侣的少,怒目而分的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外电影电视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向刚刚分手情绪波动的人示爱是“take advantage”(占便宜)。这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个时候这些人心理上会特别轻易去接受,对自己好、站在自己身边支持和打气的人。
我们看到,家的问题如牌局,国的问题亦如牌局、是故儒家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实际上恰恰不能光一味埋头于修齐治平的“大学”圣贤书、“千秋朱紫阳”,偶尔也要保持打打牌、出去斗个蟋蟀的日常运动,或者不幸的情况下,和老婆斗个嘴。历史上许多儒臣清流们和帝国领导人谈不到一块去,就奋然向朝柱上一头撞死,那正是因为平时打牌斗蟋蟀弄得少,这方面经验不够,沒能气定神闲、见怪不怪。而当年经常搞搞斗蟋蟀之类活动但憎恶读书的董卓们,进入朝堂后则只会驾轻就熟地搞起分离运动、重新领土化这一套,使天下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里以汝南许子将识人之智,评曹操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实际上正是看到曾孟德既书读得多,又蟋蟀斗得勤快(少年就“好游猎,喜歌舞”),两方面都有博士文凭,所以认定他有过人才能:为维持大一统出力时能有力治国,不会一不小心把自己弄成又一起“文死谏”;而准备给帝国造乱使之瓦解时,则也是分离运动的老行家当然像荀彧这样的,刚从袁本初牌桌上拂袖而出,没看清楚就选择凑到曹孟德那里,以为是和自己玩牌方式相投的“明公”,结果孟德想升自己为“魏公”时,才发现老曹“80分”的打法自己实际上接受不了,然为时已恨晚、上贼桌太久,荀文若以服药自杀来离桌。
这其实也正是现代爱情小说屡屡出现的经典桥段:女孩在情绪波动之际轻易接受了一眼看去的好丈夫,然而多年之后最终看清楚此人竟完全打的另外一种牌,受不了几十年青春所托非人而走上绝路。《三国》里这出悲剧,按照老外的说法,实际上是奸雄曹阿瞒take了文若的advantage,狠狠利用了对方的感情,最后使这位“瑰姿奇表”、“为人伟美”的佳客以死销恨。《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演义”史,正如琼瑶阿姨演绎情,每笔必栩栩纸上。钱钟书先生凭其一本《围城》,也当可知此公实非纯死读经文的书匠也,打牌斗蟋蟀跟杨绛先生磨口抑或传说中的携太太跟邻人动手(打人又咬人)等,至少应总有一样饱有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