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前不久,贾樟柯导演的《24诚记》在内地公映,上映三天票房突破百万,很多人在看这场电影时潸然泪下,这部电影在感动我的同时,也让我为贾樟柯的成长经历所感动。
1970年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的一個教师家庭,贾樟柯的父亲由于时代原因没能考上大学,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贾樟柯身上。他不断地教他背唐诗。读典籍,在父亲的苦心培育下,贾樟柯的语文成绩超好。可数学成绩很差,严重的偏科,导致他高考落榜。
在90年代初的汾阳县城,青年人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考大学,一条就是当兵。大学上不了,他面前的路只剩下了一条,那就是当兵。可贾樟柯的父亲不同意,因为贾樟柯身材矮小,去当兵很吃亏,很难出人头地。两条路都走不通,贾樟柯陷入烦躁苦闷之中。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贾樟柯的人生。
那天。他意外地拥有了一辆自行车,于是,贾樟柯便约上几个朋友骑车到离家三十里外的另一座县城去看从没见过的火车。看着拉煤的火车轰鸣而过,他的内心产生了想要冲出去,去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在父亲的支持下,贾樟柯拿着父亲给的300元钱,离开了他生活了20年的小县城,去省会太原学画画,准备来年报考美术学校,因为考美术不需要考数学。谁料想。到太原去学画画的贾樟柯竟然迷上了写小说。他写完第一篇小说《太阳挂在树杈上》后。激动万分,立即托人找到山西一位作家帮他看稿子,后来,这篇小说在杂志上发表了。初战告捷的贾樟柯受到极大的鼓舞,一直在失败的阴影中长大的他第一次有了成功感,并立志要开始职业的写作生涯。后来,一个意外的遭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是一个星期六,贾樟柯约了一个同学在山西大学的外面见面,结果,他等了一个多小时,同学也没来,恰巧此时山西大学旁边的一个影院在放映《黄土地》,票价不贵。两元钱就可以看好几场电影。百无聊赖的贾樟柯买票走了进去,望着银幕上那熟悉的环境和头上箍着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人物形象,贾樟柯流泪了,这不就是自己身边的景象吗?看完电影后,贾樟柯找到了他心中喜爱的事业。他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说,我不学画画了,我要学电影。
虽然他的高考落榜让望子成龙的父亲很失望,但在贾樟柯决定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后,父亲没有反对。
1991年,贾樟柯第一次考北京电影学院落榜了。第二年他继续考,仍然是落榜。到了1993年,他再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专业课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可文化课却没过线,他只能以一个非正式身份——旁听生进入电影学院。就这样,贾樟柯幸运地进入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总算是圆了自己和父亲的一个梦。
1996年,贾樟柯用给别人当枪手,编剧本赚来的稿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山回家》,初试身手,就惨遭失败。但一无所有的贾樟柯并不放弃,从1996年到2003年,7年的时间,他拍摄了《小武》《站台》《任逍遥》等6部影片,赢得了20个国际和地区性大奖。让他遗憾的是,他的这些电影当时都是地下电影,无缘在国内公映。2006年9月,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一举摘取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电影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大奖,同时他的电影开始在国内公映。贾樟柯终于成为了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
从贾樟柯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艰难的求学史和奋斗史。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失败的人生,人生路看似没了。那么就勇敢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