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苍蝇到司马懿

2009-10-27 05:05方尧尧
意林原创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曹魏魏国司马懿

方尧尧

把几只蜜蜂和几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向窗户,结果会怎样呢?你会看到,蜜蜂会不停地在瓶子底部寻找出口,直到累死为止,而苍蝇却在不到两分钟内全部逃出。蜜蜂为什么会死亡呢?因为蜜蜂喜欢光亮而且有智力,于是它们坚定地认为,出口一定是在光线最亮的地方,于是它们不停地重复这一合乎逻辑的行动。而苍蝇呢?它们对于事物的逻辑并不在意,而是到处乱飞,探索任何可能出现的机会,于是它们成功了。

有人總结这个试验。认为实验、试错、冒险、即兴发挥、迂回前进、混乱、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人的理性和逻辑性容易使人在经济活动中陷于一个固定的认知模式中,从而一条道跑到底。所以要善于从已有的认知模式中跳出来。要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即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而这个试验中的蜜蜂,很多人就总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与之最相似的历史人物可以找出一大堆,司马懿也可以归入此类。因为在那个成就诸葛亮大智大勇的“空城计”故事里,他只要不做似乎很“聪明”的蜜蜂,认为诸葛亮一生唯谨慎,敞开大门就是有埋伏的推理,只需做个“莽张飞”式的人物,不管三七二十一冲进去再说,那就能将他一生最大的敌手诸葛亮擒获,成就不世功业。我相信,有许多人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对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崇敬的同时,对司马懿有一丝幸灾乐祸或者一丝惋惜。因为司马懿完全可以将主力候在城外静观其变,而派一支冲进城,成了就大获全功。即使真的埋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主力尚存,以魏国兵员之充足,这点损失想必不算什么。

从这点分析,司马懿实在太蠢,而诸葛亮玩得也太惊险了。但在三国中,笑到最后的司马家族,作为核心人物的司马懿,智商似乎没这么低。想想中国古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教训,以及一些官府维持治安的官兵养匪自重的做法,或许就不难理解了。

若将三国比作三个激烈竞争的集团公司,三个公司都想将其他两个公司吞并,垄断市场。

在曹魏集团中。司马懿开始是曹魏公司的重点提防对象,他之所以被魏国公司开除一切公职赋闲在家,就是因为老董事长曹操担心司马懿可能将魏国公司变为他自己的私人产业。司马懿的被启用,是魏国公司不得已的做法,因为蜀汉公司在总经理诸葛亮的带领下,表现出要将曹魏公司吞并的势头,曹魏公司无奈之下启用了司马懿,倘若此时司马懿擒获诸葛亮,曹魏公司就安全了,那很可能另一出“卸磨杀驴”剧将会重演,很可能落得像以前勾践杀文仲,刘邦诛韩信那样的结局。

司马懿的最佳策略就是一个“拖”字诀。放走了孔明,蜀汉公司对曹魏公司的威胁就不能解除,曹魏公司就不得不一直依赖他,在拖的过程中,司马懿就有时间一步步加强自己的势力,将曹魏公司据为己有。而他也知道,诸葛亮拖不过他,因为他了解诸葛亮“食少事繁,其命不能久”,他只要实行“皮糖”战术,与诸葛亮打持久战,那么最终的赢家就是他司马懿。而一旦擒获了诸葛亮,自己的巧妙打算恐怕就要落空了。因此,司马懿在同曹魏公司、诸葛亮进行博弈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均衡点,就是既不能让诸葛亮把曹魏公司吞并,也不能擒获诸葛亮,他的最佳策略就是“拖”到他一步步将曹魏公司牢牢控制在手中,再把诸葛亮拖死,那么一统天下,收拾残局的就非他司马氏莫属了。所谓料事如神,要建立在双方都是聪明人的基础上,就是“料智不料愚”,正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聪明人,诸葛亮料到司马懿不会真抓他,而他摆“空城计”似乎只是做个样子,以让司马懿回去交差,以塞天下悠悠之口。

这么一分析,大家至少能发现:聪明人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并不比胡打乱撞的人做得更好,而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最聪明的人,傻的是自以为是的我们。所以考虑问题时,要像诸葛亮和司马懿那样善于博弈,思考各方面情况,以运用最佳策略。

猜你喜欢
曹魏魏国司马懿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老谋子司马懿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魏国封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