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水深火热”,国际新闻还能报道什么

2009-10-26 03:02
世界知识 2009年17期
关键词:价值观

杨 晋

有人评论说,中国的《新闻联播》“前十分钟领导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确实,单就新闻规律而言,受众首要关注的就是安全问题。中国总体上社会是稳定的,于是观众对国际上的战争和动荡往往比较感兴趣。发生爆炸了,不安全;金融危机了,不安全;死人了,不安全;政局动荡了,不安全。而这类“负面型”新闻题材,收视率往往比较好。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国外也一样。8月初,两名美国女记者偷偷到朝鲜一侧拍摄节目,涉及的题材就是“逃北者”的生活,当然也是在报道朝鲜“水深火热”的一面。结果因偷越边界被抓,引起朝美关系的一场风波。

此外,国际新闻是对各个国家国内新闻的梳理。各国都把有关安全的新闻放在第一位,这样,一汇总起来,国际新闻往往就只剩下与安全有关的新闻了。于是天天有袭击、时时有爆炸,秒秒有丑闻,因此给观众留下的总体印象是“外国很乱”。而实际上,国外并没有我们国际新闻描述的那么乱。这样的情况,在国外媒体上也一样,人家报道国际新闻也是把全球的暴力事件放在头条。这说明,新闻报道貌似客观,但实际上并不客观。

在商业化时代,新闻也是一种商品,也是要讲包装、讲销量的,如果把天下说得一片太平,那么报社也要关门了。那么即便是《新闻联播》,如果不把“外国很乱”放在国际新闻部分的头条,收视率也会直线下滑,这是新闻的客观规律。

那么为什么观众还会发出颇带讽刺意味的“国外人民水深火热”的看法呢?我想是我们目前的报道,国内新闻正面太多,国际新闻正面太少。这里的“正面”,并不见得是一种赞许,而是媒体在“破”的同时也能有更多的“立”,“正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社会进步。

现在学术界和受众都要求媒体的报道多元化,这其实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方面,这个世界是多元的,需要客观地介绍一个立体的三维的世界,而不单单是“水深火热”的一面。另一方面,中国的媒体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照搬西方的观点。

这其实隐藏了一个价值观取舍的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迷失。价值观是以群体为单位,对目标设定和实现目标途径的一种集体认同。过去,一句“振兴中华”的口号使老百姓放弃个人利益,共同为国家的振兴而奋斗,那时的“不争论”确实使中国发展起来了。

从国内角度看,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老百姓不是舍弃了过去的价值观,而是原有的价值观弱化了,于是产生了各种冲突和不和谐因素。中国的媒体在充分展示个性冲突、分析各方观点的同时,更应该有自己宽容而理性的思考,化解矛盾,而不是貌似客观地“火上浇油”。

现在很多媒体记者都是学法律的出身,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其实这值得商榷。比如,某地方台曾播放过一段介绍家庭继承权纠纷的片子,在一系列“偷拍”后,主持人用貌似“不偏不倚”的态度评论家庭矛盾,并鼓励“用法律解决问题”。我想即便人家之前还有和好的希望,看了片子后也要对簿公堂了。

拆除一座“一部分人看不顺眼”的房子很容易,但建一座大家都顺眼的房子却很难。在国际新闻中,为了迎合收视率,过于强调国外“水深火热”,批评和质疑固然能使观众觉得“过瘾”,但树立一个正面例子的意义远比妖魔化“反面典型”有意义得多,也更加困难得多。

比如8月17日,《联合早报》网站刊登文章《美国少年创办网站,专报道好人好事》,介绍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个12岁的男生觉得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太多了,于是创立了专门报道好人好事和英雄事迹的新闻网站,尽管每天浏览量仅有5000人次,但是他说:“我真的觉得一个人能改变世界,就靠那么一点一滴的积累。”

人在地球上其实是很渺小的,我们每天都在毁灭着我们的世界却茫然不知。当我们整天为充斥新闻版面的战争、暴力、爆炸、凶杀、颠覆和阴谋等“大事”而“忧心忡忡”时,不妨以更积极的态度思考一下人类的未来。如果全人类的价值观确实存在的话,它更应该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关怀,而不仅仅是“水深火热”。

猜你喜欢
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