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文本解读: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记叙文。全文以哲学家带领学生周游世界后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为主要内容,揭示人“要用美德铲除灵魂的杂草”的道理。课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于质朴中见隽永,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思维训练、情感陶冶并扩大语言积累的好教材。引导学生自主体悟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具体语句。体会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良苦用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凭借具体语言体会哲学家的良苦用心,体会重点语段句意;
3通过研读课文内容,多角度感悟课文蕴涵哲理,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心智,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享受阅读,感悟生命,学会学习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具有生命活力和智慧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能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得到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
教学流程:
一、警言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老师赠送给大家一则警言:
(出示)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
(1)学生自读、齐读。
(2)读了这则名言,你有什么想法?
2其实这段话就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相信大家会对这段话有更深的理解。
3伸出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并练习读题。
说明:课始便直接出示课文重点语段,让每位学生在读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与疑问,调动学生迫切读书的愿望,既为下面突破重点服务,也为学生积累语言、感悟哲理埋下伏笔。
二、初读,读通课文语句
1自由读,标好自然段,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个别读、齐读,纠正读音。
3 小组内推荐同学读,师生评议,相机指导长句子的读法、重点字的读音,引导学生再自读、齐读。并指导“愕”、“铲”的书写。
说明:初读发挥伙伴学习的作用,同学之间互相检查,评议,体现读书效率,教师指导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
三、再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读通了课文,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哲学家,感受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听清老师要求:你可以默读,可以同桌对读,但无论你怎么读,都请你用心体会一下,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上的怎么样。(生自读)
2从大家的神情,老师体会到同学们的投入与用心,愿意将自己的感受让大家分享吗?
(学生可能会认为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上的高明、简单、自由、轻松……)
要求学生相应板书,并用文中语句说理由,相机重点指导以下几处语句的朗读。
(1)哲学家的提问。(第4节)如果你是哲学家,提问既要让学生听的清,又要让学生记得住,你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吗?
(2)学生的回答。(5-8节)你想做其中的哪个同学,直接站起来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想法。
(3)学生补充哲学家言论的一章。(最后一节)这是哲学家的高明,这是哲学家对学生无言胜千言的教育。
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感受,我有一种感受,互相交换就多了一种感受。在小组内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有关语句读出来,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研读,体悟课文内蕴
1同学们,书就应该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刚才大家投入的读书。现在你们觉得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上的成功吗?为什么?(引导学生齐读课始警言)
2为了取得教学的成功,让学生悟出道理,哲学家上最后一课作了哪些精心的安排?下面就请小组合作研究这个问题。老师建议小组内分好工,一人读,其他学生注意听,收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材料,读后互相交流,并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3同学们学习研究的很认真,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大家的兴趣,那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哲学家的精心安排?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到旷野上课;一年后再来;如何锄草并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后来的荒地种满谷子……
4哲学家为何让学生一年后再来?谁读懂了?以师生合作表演一年后同学相聚的情景,进一步明白哲学家的良苦用心。
引导学生从哲学家的、学生的角度回答以下要点:
(1)你采用什么方法除草,结果怎样?(4~5生回答)
(2)结合图片,去年这里杂草丛生,而今年却长满庄稼,由此你看出根除旷野杂草的方法是什么?
(3)哲学家是要我们懂得,虽然我们都是饱学之士,但更要用美德充实自己的心灵,去除头脑各种错误的思想。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呀!
5我也要像这位哲学家学习,应该不失时机地把你们带到生活中去获得一些鲜活的知识。人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美德远比知识更重要。
在课堂上,我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圈点批注。披文入境,使老师与学生各自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视界融合”的对话,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也许学生才能感受到“动”起来的欲望,“动”起来的尊严,“动”起来的快乐!
五、升华,鼓励多元积淀
1在同学们读课文时,我突然觉得,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还能给我们许多启发,你们静下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会有什么新的启发。
2学生交流,可能会有: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的品德是做人最重要……
3教师出示自己的启示,生齐读:对于一个会学习的人。大自然就是无处不在的课堂,生活就是最精彩的课本。
六、总结,自选实践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愿意完成什么作业?(如:去观察实践、搜索更多哲学家故事、读记更多警言、培养自己良好品质……)
2师语言总结:在这两节课的学习里,我们一起走进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座精神的殿堂。不知不觉中。我发现同学们变的更加会读书,更加爱动脑,更加细心,也更加主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投人,这份自信,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去更加愉快的学习吧!
总评
“注重感悟,强化诵读”是苏教版教材最大的特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案例最大的特色便是以读为本。整个流程紧扣课文特点,让学生读出自己感受,读出哲学家的高明,读出多元启示。体现语文课的本质。其次,开放设计。没有以唯一或预设的答案束缚学生思维,尊重学生读书的见解,鼓励学生读出个性,在读的实践中学会“读”,并让学生多元体验文本内涵,自主选择实践作业,尽管会有许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出现,但这正是语文课堂的精彩所在。教师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再次,富有情趣。在形式上有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表演、研读、自选写话,拓展了课堂学习时空,宛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学生始终沉浸于课堂学习之中,语文成为充满情趣、充满灵动的语文,这是绿色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