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三季度GDP增长为8.9%,而1-9月GDP的同比增长为7.7%。9月份CPI虽然环比持续增长,同比仍然负增长1.1%。也就是说,尽管所公布的数据比市场预期要差一些,但也表明中国经济已重新步入上行轨道。因此,在未来几个月,宏观调控的重点将是“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而通胀预期的管理将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心。
在CPI仍为负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管理的焦点是什么?我们先得回答:一是,当前中国通胀的测定标准是什么?二是,这个标准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变化是否相符,或是否能够反映现实的通胀形成机制?三是,在新的通胀形成机制下,通胀是否会发生?
首先,现行测量国内通胀的标准是CPI及PPI,其中CPI更为重要。但就目前中国的CPI体系来说,笔者多年来一直质疑其科学性。因为,尽管这个体系表面上一直在声称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实际上与许多国家的CPI体系差异很大。更何况,中国CPI体系从1993年确立以来(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为主导)至今的修改与调整很少。如果当前的CPI体系存在很多缺陷,是不可能用这个体系来测量通胀水平的。
其次,从当前的主流意见来看,为什么主张要管理通胀预期?问题就在于,近一年来,随着4万亿财政刺激与8万亿以上信贷投放,市场流动性的泛滥又开始。按照货币主义的理论,金融市场的货币发行一多,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近二三十年来,整个世界的通胀形成机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胀自然是一种货币政策,但货币发行过多并不一定会产生通胀。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不可脱节;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项下又没有完全开放。这就使得天量的流动性有可能借助不同的渠道流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借助于地下通道流向香港市场。同时,当国内天量的资金不能够在国际市场自由流动、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不是十分明朗时,这些资金也就会流向资产市场。最近一年国内股市及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飙升基本就与此有关。被推高的资产价格要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上升还需要不少环节,国内CPI上升就比资产价格上涨滞后。因此,以现行的CPI测定标准来衡量当前物价水平,市场会有通胀预期,但要发生通胀还有一段时间。
再次,既然用现行的CPI指标来测量通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那么我们对通胀预期管理的焦点在哪里呢?应该说,在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在通胀形成机制发生巨大变化之后,央行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不仅是盯住传统的CPI指标了,而需要更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特别是要关注作为投资品的房价的变化。
在现行的条件下,假定股市价格暴涨,由于其没有杠杆率(这点与其他国家股市有巨大的差别),其银行体系、其他金融市场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不会太大。但是房地产的情况则不是这样。因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就在于银行的杠杆率高低,如果住房是投资品,银行信贷的易获得性及成本低,它一定会短期内推高房价,今年房价短期内被推高就是这种结果。当房地产的价格快速飙升时,不仅会迅速吹大住房市场泡沫,也给商业银行积累巨大的潜在风险。而且房价快速飙升,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不同的商品及要素的价格,从而推高物价水平,形成高通胀预期。
因此,通胀预期管理就是要放在住房投资品的银行信贷管理上,特别是放在第二套住房政策的信贷管理上。如果能够根据359号文件、131号文件第二套住房政策基本精神全面落实,取消所谓改善性住房,从而防止房地产炒作过度,这样就能够抓住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焦点,保证让中国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