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定师循规律 治有创意到化境

2009-10-24 05:49张大文
美文 2009年16期
关键词:虚心学习板桥字体

张大文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虽然源于《辞海》中的“郑燮”这一条目(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成一体,别有韵味),但是,这决不是偶然择一条目来命题,而是看中它有命题的价值,可以考查学生能否从中发掘成才的必然因素而论述之。

那么,这则材料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作过细的、深刻的分析的呢?

首先,“用隶体参入行楷”一句,已表明郑板桥工书法,是始终把苦练基本功放在第一位的。在“隶体参入行楷”之前,他一定是分头苦练隶书、行书、楷书的,其实,他的草书也十分有功底,他擅写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如果对各类字体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根本没办法使它们互相“参入”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郑板桥对绘画基本功的见解与实践也足资证明他在书法上的努力。他对那些好高骛远,不肯刻苦打好工笔画的基础,却以擅长写意画自负的人,是采取批评态度的,而他自己却以身作则,精神专一于奋苦数十年的基本功锻炼。显然,惟有这样,才能在书法上具有各体参入之功,融会贯通之力。如果说一种字体是一位老师,那么,他是每位老师无所不师而无定师,既虚心学习甚至学到酷似,又不拘一格努力化成神似,变成一种很有创造性的“板桥体”。

其次,从杂取各家之长到独创板桥体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概括、提炼的加工过程。在遵循规律苦练基本功,练得亦步亦趋、惟妙惟肖以后,如何杂取各家之长化为己有,学习各师之意却不在迹象之间而俨然独出?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最后一句“独画云乎哉”,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练书法而独出心裁的过程也是这样。在各种字体练得颇为纯熟、将要从量变飞跃到质变之时,“眼中之字”必然引发了直觉的美感;经过“胸中之字”,就是触发联想,激发感情,升华美感,产生融各家之长于一炉的创作冲动;到了“手中之字”,已经物化美感,把长期积贮而又瞬息万变的思绪凝聚为有形的线条与实体,也就是非今非古、非隶非楷的板桥体。由此可见,在板桥体的创作过程中,既意在笔先,又趣在法外,做到了遵循规律与妙得化机的辩证统一,继承传统与独自创新的辩证统一。当然,在他一生写字的过程中,这三种境界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与时俱进、直达化境的。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郑燮以板桥体成功面世的必然因素了:

一是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事物发展规律,长期汲取各家之长,刻苦练好基本功。

二是在虚心学习各家之长以后,要综合运用,概括提炼,做到“杂而后治”、“治而后用”、“用而后熟”、“熟而后进”,直到化境。

这样,这则材料指导我们构思文章的关键词或短语已经浮出水面。

例如:无所不师而无定师杂而后治治而后新基本功化境形似神似继承创新综合运用概括提炼遵循规律融会贯通

下面根据关键词或短语,谈一些文章的构思模式。

一种模式是剖析材料内容本身,强调要有所创新,必须杂取各家之长,做“是隶是楷”,再综合提炼,做到“非隶非楷”,独成一家。然后再说明材料最后一句“不可无一,不可无二”的深刻道理在于批评避杂就易的思想。

一种模式是在吃透“杂而后治”、“杂而后新”的含义的基础上,解剖一个思想容量较大的事例,说明要效果好,成就大,在打基础的时候,非杂学、杂取、化为己有不可。

这方面的具体意见,请看我对例文的点评。

猜你喜欢
虚心学习板桥字体
陆海之纵
承认别人优秀,是走向优秀的开始
浅谈避免榜样教育中负面影响的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学好物理学科
板桥善诵
我是一只快鸟乐
板桥河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