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史识与历史小说

2009-10-24 01:11赵晓铃
红岩 2009年3期
关键词:史料重庆作家

赵晓铃

史料、史识与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关系,在黄兴邦的长篇历史小说《明玉珍》研讨会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这个研讨会,于2009年2月5日在重庆市作家协会召开。

明玉珍本事,即元至正13年(1353年),明玉珍参加了徐寿辉的红巾军,屡立战功。至正17年,明玉珍任统军元帅,后奉命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至正20年,红巾军将领陈友谅谋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便与陈决裂称王;至正22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影响及于中国西南地区。至正26年明玉珍病故,其子明昇即位,后被朱元璋所灭。

小说《明玉珍》以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战争为题材,着力塑造了明玉珍这位平民皇帝及这支农民起义军中各色人物形象。

与所有关于农民战争的历史作品相比,《明玉珍》的题材是相当独特的。《明玉珍》的责任编辑罗玉平认为:明玉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重庆称帝建都的农民领袖,历代农民起义领袖,后人都没有发现其墓地,明玉珍墓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墓葬。除了这种地域的特点以外,重庆作家黄兴邦选中这个题材,经过10年收集史料,3年创作完成这部小说,全书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评论家敖忠认为,作品所写“元末红巾军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明玉珍在此次起义中功业卓著,其在重庆建立之大夏政权充满民主色彩,影响及于西部广大地区,值得大书特书”。

黄兴邦做文学编辑多年,不是感动了自己的题材,不会轻易动笔的。史曰:明玉珍“为人英武有大志,不嗜声色货利,善骑射”,天下大乱之际,明玉珍部队“军律严整,所至不独用武,惟以拯救为尚”。明玉珍这个独特的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皇帝形象是吸引作家的重要因素。黄兴邦一直比较热爱历史,对古代文人笔记有极大的兴趣,往往夜读至深夜,朋友们都记得他家的灯常常通宵不熄;在他生活多年的重庆江北发现明玉珍墓以后,他对明玉珍的兴趣日渐浓厚,尤其在进一步了解明玉珍生平与大夏王国史实后,加上长年阅读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便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明玉珍”情结,尤其为明玉珍的民本思想和亲民作风所震动。他在后记中说,重庆长江南岸,现存一尊明玉珍所塑的弥勒佛坐像,即是明教偶像。元末红巾起义的组织者和发动者即为明教徒,明教源于西方的摩尼教,其教义应属农耕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向往“均贫富,等贵贱”。明玉珍最可贵的,是后来身为帝王却仍以平民自居,处处身体力行不改初衷,其执政时间虽不长,却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独特的精神财富。

“看见南岸大佛就想起明玉珍,可惜知其事者(如历史学家吴晗等)未能睹其物,而天天都在其坐像下经过的重庆人,能睹其物者却又不知其事,阴差阳错,竟使这尊极具深远意义和人文积淀的历史偶像,在那里默默无闻而沉寂了六百年之久!”

此便为作家以文学方式表现这一历史人物的夙愿之由来。

由此可见,史料搜集与研究是创作历史小说的重要基础。

《明玉珍》的创作准备是充分的。与会者高度评价黄兴邦所做的努力,以为其在从事多年编辑工作退休以后,出手不凡。重庆作协党组书记王明凯以为,“作者慧眼识珠;写别人没有写,别人不好写,别人不愿写的独特的历史题材,史料详实,有很好的认识价值,歌颂农民革命对历史的推动力量,同时揭示出农民革命的根本性弱点,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讲了一个错综复杂、千曲百回、波澜起伏的传奇故事,扣人心弦”。

评论家万龙生指出,目前的历史小说,有三种写法,一是“李自成太高,红娘子太红”的一类;二是戏说,那就太多;还有一类是熊召政写张居正,唐浩明写曾国藩,是正道。明玉珍属于这后一类。作者面壁十年,艰苦细致地收集和阅读史料,这样严谨的创作态度,使我们看到的历史小说《明玉珍》富于传奇色彩,却不是戏说历史,也不是违背历史任意拔高历史人物。

敖忠说,《明玉珍》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小说通过对红巾军起义的背景及发展壮大过程的描写,较充分地展示了元末社会动乱的基本面貌,写出了动乱时代人民大众的苦难,揭示了红巾军起义的历史必然性。情节丰富,结构缜密。作品全方位展示当时朝野各种力量的较量、斗争与倾轧,人事关系极为复杂,却线索清晰,前后照应,殊少疏忽,表现出作者驾驭重大题材,构建长篇巨制的能力。

重庆作协原党组书记王青山认为,黄兴邦十年磨一剑,拿出有份量的作品,这样的创作态度,对于文学创作上一些浮躁的作派是一个抵制。作协主席黄济人在为《明玉珍》所做的序中也提到,黄兴邦的创作状态值得效法,因为“文学不需要浮躁,无需要急功近利,需要的是寂寞,需要的是宁静,需要的是惊雷炸响之前的于无声处”。

重庆作家协会秘书长周火岛说,《明玉珍》这部小说的出版,是重庆文学界的一个重要事件。

评论家李敬敏、敖忠认为,《明玉珍》丰富了重庆历史小说的创作。

《重庆文学》编辑张华甚至以为:《明玉珍》是建国以来,重庆文学界非常严谨的一部历史小说,有很实在的份量。这种作品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诗人杨旷说,《明玉珍》这部作品给予我们启示,说明重庆的历史文化,值得文学人挖掘,也说明,作家要有历史责任感,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熟悉重庆历史的作家孙善齐发言充满感情,他说,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城市英雄。谁是英雄?不能以成败而论。黄兴邦写的明玉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英雄!朱元璋,洪秀全都是腐败,乱世英雄——枭雄也,我不喜欢。我喜欢明玉珍这样的人物,他是穿龙袍的农民!

大家还肯定了这部历史小说的学术价值,王明凯说,《明玉珍》是用文学的方式,描写历史人物,讲述历史故事,历史事件,让读者增加历史知识。小说中对当时的典章制度,民情风俗,都有具体生动的体现,尤其直接阐述了大夏政权的政治制度,明玉珍统治方式,赋税制度等等,还介绍了明教的基本知识,是一个值得保存的知识读本。

作家邢秀玲以为,不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史料依据,故事精彩,扣人心弦,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描写,甚至妓女农夫,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再现,说明作者对历史下了大功夫进行研究。周火岛说,小说既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战争场景,又写儿女情长,不容易。除了主要人物,作品中如傅德错愕、卜朵儿花、韩贞哥这些人物,我也很喜欢。

史载明玉珍之子明昇被朱元璋送往高丽,并有子孙,今日明玉珍在韩国已有29代子孙,明氏后人2万余人,其中不乏政要名流。在朝鲜,有明氏后裔一万多人。在三八线附近地方,还建有明玉珍纪念堂。1982年,明玉珍墓在重庆发现,韩国的明氏后人带着珍藏的族谱,来中国寻根。自1995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六明玉珍的忌日,韩国的明氏后人都要到重庆江北城明玉珍墓祭祖,场面庄严隆重,盛况年年不衰。这位历史上的大夏皇帝已成为重庆文化上对外交往的一个品牌。由于小说《明玉珍》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得到明氏后人的认可和喜爱,重庆作家的这一作品便成为中韩两国经济文化来往的一座桥梁,使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具有了国际文化交流的价值。这一事实,也说明了《明玉珍》是一部有史学品格的作品。

王明凯、罗玉平、罗中福、敖忠等都指出,《明玉珍》用现代汉语表现古代生活,大量吸收富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使文学语言呈现出洗炼、典雅的特色。有的语言非常精致华美,但又自然从容。如第十三回首段写古巴州田园风光,“春夏有桃李,入冬有柑橘,宁静的农舍,何处没有鸡鸭鱼塘?”寥寥几笔,令人神往。敖忠还指出,小说写景叙事往往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艺术效果甚为明显。如“犊鸣山冈,犬吠篱旁,农夫耕于野,商旅行于道……中原群雄互斗,无暇他顾,蜀川地处险远,自可偏安……”这样的描述,极好地显示出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罗中福以为,作品有民间文学的刚健质朴作风,也具典雅华贵的色彩,民风民俗的描写也很好看。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如果说,一切文字的历史,都是文字人的精神活动的结果,那么,历史小说尤其如此。历史小说写的是历史,却要面对今天的读者,一定要能够引起今天的读者的兴趣,要有对生活的思考。作家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历史小说的灵魂,也是决定历史小说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作家的历史观一定与他对当下生活的思考相关,也会影响他对史料的搜集、取舍与表现。

读《明玉珍》这部小说,能够感觉到作者对当下生活的体会与思考。黄兴邦塑造的明玉珍是一位平民天子,用了许多笔墨来表现明玉珍的民本思想和亲民作风。罗玉平以为,作者是以悲悯情怀在反思历史,有独立的思考,对现实有启示。

评论家李敬敏谈到,明玉珍这个人物最突出的一点,是其在中国历史上200多个皇帝中,是最不像皇帝的皇帝。他的生活作风,思想意识,都是平民化的。620多年前,出了这样一个皇帝,现在来读,让读者联想起现实的一些问题。现在社会的官本位严重,特殊化严重,而这位平民皇帝能够打破皇权观念,他的民本思想,亲民政策和亲民作风,也能引发一些思考。

李敬敏和一些与会者还感到,读《明玉珍》,也有一些遗憾,最遗憾的是,明玉珍这个主要人物形象尚欠丰满。

敖忠感到,小说目前笔力略嫌分散,有的重大事件,其实还可展开来重彩浓墨地写。如元至正17年红巾军攻取重庆,次年攻占成都,其后取嘉定,都是明玉珍所部起义军的重大战事,作品却缺乏必要的铺垫,烘托和渲染,这就未充分展示这些事件的重大意义,也影响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力量。有一种意见以为,这恰恰表现了作家选材的取向,是着力表现明玉珍平民天子的形象,一些生活细节都竭力生动地还原历史,对于攻城掠地倒不十分在意。历史小说不是全方位的资料汇编,一部写农民战争的小说,没有很多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充满了当时的民情风俗画面,有人民疾苦的细节描写,尤其着力表现一位农民战争领袖的平民作风,在这位中国历史上极为鲜见的人物身上,寄托了作家的美好愿望和严肃思考,正是这部小说的特点之一。

由于对史料的准确把握,作家对自己的人物虽然充满感情,但也不失理性,通过刘基与刘明的对话,对明玉珍的评价很准确。以为明玉珍缺少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的胆略,是一个伦理家,道德高尚,但不狡诈,不玩手腕,他在政治角逐中的失败似乎是必然的。

周火岛以为,从结构上看,小说的副线强于主线,一些次要人物形象反而比主要人物更加鲜明。他还提出,明玉珍的战略与朱元璋是相悖的,是所谓“小富即安”,不像朱元璋那样拼命扩张;但是,为什么明玉珍的“仁政”会失败,朱元璋的暴政却成功了?深究下去是可写出一些深刻的东西,作品会更耐读,更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明玉珍是一悲剧人物,这个人物身上一些内涵还可以深入挖掘。作者主要写了大夏国的兴,而其衰如何?写得少一点,弱一点。这让我们看到,作家在史料上下的功夫,似乎大于他的史识。作者认识历史的理性力量似乎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至使这方面的细节展开不够。评论家李敬敏甚至认为,现在的《明玉珍》是一个简本,他建议再写一个丰满的《明玉珍》,把这个主要人物写得力透纸背,场景描写还要充分运用到人物塑造上来,写得血肉丰满,把小说写成鸿篇巨制!

艺术创作是非常感性的,历史科学又是很理性的,这就给历史小说的创作提出了一个很难把握分寸的挑战。没有虚构与想象,没有创作的激情,都很难把读者引进一种历史的现场,但作家必须在吃透史料的基础上,来拓展想象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作家对于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尤其会动感情,如何保持一种冷静,对于人物不取仰望的角度,能够平视人物,全面审视和理解人物,立体地表现人物,是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作家对于历史的认识,一定不能局限于直接取材的那一段史料,一定要有非常开阔的历史文化视野。《明玉珍》史料详实,作家的史识也大大突破了过去写农民战争那种基于阶级理论的认识,并没有放过红巾军中鱼龙混杂,以及其争权夺利的负面种种,如果在史论上能够更多吸取历史科学学术前沿的成果,作品一定会更有深度。

[责任编辑 欧阳斌]

猜你喜欢
史料重庆作家
作家的画
重庆客APP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史料二则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在这里看重庆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