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以下的春天:酥油花

2009-10-24 01:52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2期
关键词:塔尔寺酥油佛像

我们时常为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新鲜空气和花朵感动,同时也会被我们人类的慧心深深地吸引。塔尔寺艺术三绝中,酥油花是最让人心动的。

充满神秘色彩的酥油花,最初是始于西藏的。相传藏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公主入藏完婚时,从长安带来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松赞干布便在拉萨专门建立了大昭寺,加以供养。到了明代永乐七年(1409)藏历正月,从青海去藏地学习的高僧宗喀巴学佛成功,为了表达崇仰释迦牟尼的心愿,他不忌宗教门派,团结上万僧侣,于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大昭寺举行了盛大的祈愿大法会。

在法会之前,宗喀巴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见到了佛祖,并清楚地看见佛祖向信民普洒花雨,便萌生了除了向释迦牟尼佛像贡献莲花护额和绣制的佩肩外,还想在六供之内,献上鲜花的想法。但是这个时候,高原天寒,没有鲜花,就想办法用洁净的酥油制作了一束鲜艳的花朵供在佛前。这祈愿报春的酥油花,受到各地僧侣的喜爱,很快在广大藏区传播开来。

酥油花在藏地寺院广为流传,而以塔尔寺独秀,其原因是塔尔寺的艺僧在热贡艺术的影响下,经过六百年的绵绵岁月,数十代艺术僧徒们的潜心钻研,吸收了汉地佛教雕塑艺术的长处,并融会贯通,使酥油花的制作技术,逐渐达到了精湛完美的艺术水平,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酥油花曾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引起过国内外艺术界的注意,著名画家张大千来青海专门拜访过塔尔寺的艺僧,还携带夏吾才让等四名少年僧徒去敦煌千佛洞学习和临摹。

酥油花的制作,如同其他藏传艺术一样,从诞生之日起,便主要服务于宗教,因此充满了神秘气氛。数百年流传下来,酥有花的制作,早已有了专门人才和专门机构。在塔尔寺就有专做酥油花的上下两个“花院”,园内各有掌尺,也就是艺技最高的主管艺僧。

设计制作酥油花,古来由师徒口手相传,各自形成了独立的流派。在每年制作前,上下花院是各自保密的,只有到了正月灯会上,上下花院的酥油花才能公开展示,且要经受寺主、活佛及广大来宾的评定。每一年灯会的酥油花,从入冬就开始做起了。艺僧们首先要沐浴发愿,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在宗教神秘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掌尺和几名得力助手,先得定好题材,近百年来,他们一般选定的是阿切拉海(传统藏戏)的故事,或者《佛祖释迦牟尼本生》《唐僧取经》《开山修路》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或场景。题材选定后,几个人便面壁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结构布局,然后由擅长人物、动物、花卉的师傅各自带领徒弟分头做起。

酥油花先得制胎。制胎用铁钉、香柴枝、麻皮先扎成定型骨架。接着用上年拆除下来的陈旧酥油掺上细草木灰,做成较韧较硬的黑色胎料,在骨架上捏塑成形,方法近似泥塑,所以大部分酥油花艺僧,都会塑佛像。但制胎技巧上,更接近京津地区的面塑,主要用手和一些简单的木制雕刀。制胎是一道关键工序,胎做好后,须经掌尺对胎形动态、尺寸大小、相互之间的整体结构比例等等进行修改审定后才算定型。

接下来,便是敷面。敷面和制作花木的油料,都是当年纯净的一色白酥油。在每年入冬前,青海高原牧区,许多热爱酥油花的牧民群众,不远千里,自愿将这叫做“加莫勒”的新鲜白酥油,奉献到塔尔寺花院,一年要用去一千多公斤。艺徒们将研细的矿物颜料和白酥油团揉成各种色调的彩色油料,然后按需要,用手指一点一片地仔细敷到制好的形胎上去。为了不使彩油因手温而融化,艺僧们要不时地在低温的工舍中,把手伸进盛有冰块的水盆中,降低手温,然后用近乎麻木的手去塑造,如果没有一颗绝对虔诚的心,这样数十天严寒的制作,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在需要换色除油腻时,则用豆面粉搓擦净手,要做鲜活的花朵、叶片时,却不用制胎而是像制作绢花一样,用深浅不同的油彩料,一次做成,那纤细薄极的花瓣,一瓣一片地粘结而成,凭借的全都是艺人的硬功夫。所以,酥油制的花,也是最为乱真的,由此人们把所有用酥油塑造的屋宇、人像和禽鸟、野兽等都称为酥油花了。

余下的工作是描金束型。这道工序大多由老师傅去做,经过他们在人物的背光、衣服、服饰、佩肩、建筑的图案,藻井上的描金绘银;对人像眉目、鼻翼、嘴唇的点缀之后,那些人物便会以眉目传神,那些禽鸟便能呼之欲出,花木自然更是风物生情了。

然后,由掌尺指挥,把塑就的众多人物、鸟兽、楼阁等依据总体设计,一一上盘,勾联出一幅幅具有三维空间感的立体画卷。同时为了便于观赏者欣赏,还要把酥油花放在黑色底盘上,被置成一定的斜度,造成从下向上仰视的效果,令酥油花在万盏灯火的灼动下,产生一种凌空飘逸的神秘感。

同时,上下花院还要制作一些小型花卉盆景与单幅小佛像,分献给各学院经堂、佛殿及活佛“尕娃”。

当酥油花经过一个冬天的紧张制作,主佛像塑就的时候,艺僧们首先燃灯献供,每日顶灯膜拜,待到吉时良辰,由寺上主持举行开光仪式。此刻,由掌尺诵经点睛上佛光,然后方可于上元之时,上花架供僧众游人观赏。

届时,大型花架由12根12米左右的木杆竖成天井,四周宽9米,高约12米,正面为花架,两侧用堆秀佛像图案组成屏帷,每面屏帷分为四五层,每层排列七八尊佛像案轴。后面设音乐演奏台,天棚下挂着二三十幅玻璃做的宫灯,四周层层叠叠点燃的还是千百盏酥油灯。

完美的艺术,付出的是心血和耐心。在人们的心目中,艺人是值得尊敬的。可是塔尔寺酥油花的老艺僧,在过去差点流散殆尽。后来,塔尔寺请来了著名的老艺僧扎西尼玛和中年艺僧智化若赛,他们把这将要绝迹的酥油花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口手相传给了几十位青少年艺徒。这批学员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还具有一定的绘画、雕塑的基础知识,又曾去过五台山、灵隐寺等内地佛教寺庙观摩过汉族五百罗汉的雕塑佳作,从而使他们制作酥油花的技艺,从造型、透视、色彩的排比及时空关系等方面,都有了一次大的飞跃,并使传统手法和现代艺术技巧融为一体,使塔尔寺的酥油花独具魅力,成为了世人瞩目的艺术品,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僧人、信徒、游人来塔尔寺一睹它的芳容。

猜你喜欢
塔尔寺酥油佛像
黑牦牛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跟踪导练(二)5
踏浪青海湖
塔尔寺之梦
瓜州塔考辨
送酥油
童年的酥油饼
佛像面前的菩萨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