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上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而读图、阅读、表达等在历史课上几乎都是在应用时才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单独的学时来教学,更多的学习都是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如:读图主要是在地理课堂上学习地图的三大要素——图例、方向和比例尺,虽然在历史学习中对比例尺和方向要求不高,但图例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表达能力却主要是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等等。而且历史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各个方面。因此,历史教学呼唤学科的综合!
一、学科综合塑造生动的历史课堂
语文课本上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有的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记叙或描写,是学习历史的极好参阅材料。如教学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时,可让学生阅读、复习《南湖》第二段,了解党的“一大”的会议情况。又如,《别了,我爱的中国》写的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作者离别祖国去欧洲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历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可恰当地进行联系、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语文教材中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知识的课文,本身就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历史补充读物。例如,《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大雪山》、《金色的鱼钩》、《三人行》等课文,写了红军克服困难、坚持长征的故事。教学历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让学生重温这些课文,有机地联系,适当地渗透,有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路上冲破几十万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种种困难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真理。又如,《狼牙山五壮士》、《冀中地道战》、《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课文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故事。在教学历史《百团大战》时,恰当地联系这些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1945年8月,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内容。
将语文课文中的这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引用到历史课的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历史事件的了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意境,参与到教学设计的情境中来,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这样,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又有了双重记忆,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科综合把历史学习变难为易
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头绪繁杂,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是爱恨交织。爱它的内容丰富多样,也恨它的内容太过丰富。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历史真正成了“立死”(立马就死)。但是把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对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大有改观。
如在教学《民族团结》的时候,由于政治课堂上学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而且讲得更详细、更深入,在历史课堂上再引用过来,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本来就有点印象,这样,很容易就能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了,而且还顺便复习了政治。而地理课堂上又学过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情况,这是结合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分析得出的结论,学生容易理解。把这些内容迁移到历史教学中,无形中就降低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当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又被激发出来了。
在教学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战争以后政治版图的变化,我利用世界地图——活动的世界地图,在地图上表现出战争以前的版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国家,战争以后消失了的、被分割了的、被吞并了的用不同颜色的纸加以遮盖,形成一幅新的地图。在遮盖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颜色的变化和面积的变化。这一过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新的世界地图是如何变化而来的,对世界形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动手得来的结论深深地植根于脑海,甚至不需要复习就能够长久地、牢牢地记住。学生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也很欢迎。
三、学科综合提高综合能力
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学习需要多种能力:要阅读史实,需要阅读能力;要提炼要点,需要归纳能力;要解答问题,需要表达能力;历史学习可能还涉及到计算、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这些能力都可能是在其他学科学习中逐步培养的,但是,在历史学习中更能得到提高,并使之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科综合既是历史教学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它可以帮助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五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