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创新浅谈

2009-10-23 05:27万永才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创新

万永才

摘 要: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凡成功的语文教学都应体现出“创新”二字,离开了创新的语文教学绝不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创新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也同样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凡成功的语文教学都应体现出“创新”二字,离开了创新的语文教学绝不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时代下的教学要如何创新呢?有如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的创新要与教学民主相结合

语文教学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众所周知,民主性原则是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民主性原则不可违背。德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

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用民主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只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学生就不再觉得语文索然无味了,也不再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应答,而是能主动参与。要知道,“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二、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

中学生的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自信心、想象力、敢于质疑和兴趣等。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个性特点上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其创新成就的大小。没有个性的学生更不可能具有创造力。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施行语文创新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教师不仅胸中要有书,目中还得要有人。”可见,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每接手一个班的语文课,都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要养成大胆发言,主动发表意见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诱引他们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的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加以科学地取舍剪裁,切忌把语文课变成现身说教的理论课,夸夸其谈,甚至陷入假、大、空、套的泥坑,该老师讲的就讲,该学生边读边想边议的就放手把时间让给他们,该老师点拨的就适当点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没有世界的进步。想象既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又是创造的基础。

众所周知,语文课本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一成之见,一己之见,要正确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景、事、情。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过:“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想象力越丰富的人其创造力越强。想象的翅膀一舒展,智慧的潜能就会开启,收获匪浅!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可以激起智慧的火花。一个缺乏大胆质疑的人,无异于缺乏创新勇气的人,只会继承传统,囿于固有的思维模式。每一堂语文课都差不多成了教师的“用武之地”,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全被占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受到了压抑,自主探索的能力受到限制,对教师只能“洗耳恭听”,不敢也不愿反问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时漫不经心,经常处于抑制的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效果吗?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发你。而是教与学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能推动教学;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这精辟的论述,不正是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吗?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一听就懂,是不会激起学生的惊奇,因而要求教师要巧问,像特级教师钱梦龙就很重视“曲问”,点到为止。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形式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因而也最富于生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教师应启发性地“教”,要“我以我法上讲台”。教师启发性地“教”实际上为了“不教”。陶行知认为“只会教书的先生和教学生的先生均不是好先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住、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要给学生以指导,引导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教学生怎么学,而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结论。

教师应因文施教,因人施教,“授人以渔”,使学生从习惯于“送来”到自己有意识地“拿来”。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学习重在“举一反三”,更不能拿老师当作“真理的拥有者”。学生的会学能力,创造性能力一旦养成,就是教师“摆脱”学生实现“不教”的标志。但愿“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能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念和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时集中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语文教学创新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