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云
摘 要:“对话”无处不在。生活中有“对话”,教学中也有“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原则。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是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主渠道。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思想,力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建构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那么什么是语文对话教学呢?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
前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凭借,语文教材目前主要是文选式的。语文教学主要通过一篇篇课文进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他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缺席,也易于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浅读、误读。
课前教师必须先和文本对话,即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教师只有把教材读通、读透,对文中有清晰的轮廓,才能和学生交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不仅是要求学生的,对教师也同样有效。只有当教师读出自己的体会、感悟,对文本的精妙处有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时,才能有的放失地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基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只能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承载的信息,却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有思想的个体。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条件。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产生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某个学生的感悟、作者用词用得很好、景色写得很美等方面作为对话的话题,让学生运用“品词与学句”的方式,与文本再次进行交流、思考、碰撞。学生各展其才,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对话不是被迫的你问我答,而是心灵的沟通与呼应。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并非仅指单纯意义的师生一问一答,更重要的在于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作为教师,首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多一份信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生氛围。把课堂构建成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心扉与教师对话,从而激活其学习潜能。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一、引发对话的内在欲望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设对话的环境。我先导入学习的内容,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初步认识课文、人物形象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会产生一个个问题。问题一旦生成,对话的欲望就会产生。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了问题就有求知欲,就会深入思考,就能主动融入课堂,参与对话。
二、挖掘对话的教材资源
在教学中要对话,就要挖掘文本所提供的对话的资源。采用问答式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某种线索,使学生比较快捷地找到文本的某些特定信息,从教材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结合点,在与文本对话中坦露自己的情愫。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常可以在对作品理解有争议的地方,在作品最精彩的地方,在作品情感价值升华的地方,在学生情感体验最深刻的地方。
三、构建对话的思维框架
对话教学要提供对话的思维框架。
所谓思维框架,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提问的方式,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的问题框架。
教师组织对话教学要注意发问的目的性、适宜性、逻辑性、层次性,即发问的意图要清晰,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问题排列要依据文本本身的逻辑关系,此外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四、拓展对话的交流平台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多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对话使学生分享了学习的快乐,促进了学生的再学习。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讲过:“一个能动听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同带进去。”对话效果常常依赖于教师的语言魅力。实践证明,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理念,适应充满活力的学生群体。
总之,教师应树立“平等对话”的师生观,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指引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细心地察觉学生的思想火花,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对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6.
作者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