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赴一场色彩之约

2009-10-23 05:26
旅游 2009年10期
关键词:死海

红 杏

米白、玫瑰抑或是黛青,一路行来,眼前的色彩不断地被刷新。

在到约旦之前,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就来自于那位叫“侯赛因”的国王,只是因为他那有些特别的名字;再就是死海,那能让人的身体自然漂浮起来的咸水湖在我心中一直因为遥不可及而似乎觉得那是个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

伴随我入境约旦的只有那些一知半解的资讯:约旦是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西亚内陆的一个被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包围着的阿拉伯伊斯兰王国。尽管是在夹缝中求存,约旦却是中东地区最安全、最稳定的国家。约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东部和东南部为沙漠。沙漠占全国面积80%以上。约旦大部分为阿拉伯人,其中60%是巴勒斯坦人。还有少数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和吉尔吉斯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92%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教派……直到我来达安曼那一刻。

约旦的首都安曼虽是个现代化的城市,却不像一般的钢筋水泥城市有着摩天高楼,除了几栋新建的豪华酒店,其他建筑物都不超过四层楼。当地的建筑物都是用石头砌成的,而且几乎都是米白色,看起来非常朴实坚固,所以安曼也会被称为“白色的石头城”。由于约旦天气酷热,最高温可达40几度,这种冬暖夏凉的石头便成了最佳的建筑材料。低矮的楼房使这个城市更富有一种古老的历史感,同时也是防御地震的最直接的方式。

安曼的白房子房顶的几个边角都长短参差地有着一些从房基下一直延伸上来的钢筋立柱,猛一看就像是长了几根长长的“钢筋头发”。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新鲜也很有趣,还是约旦导游阿蒙的一番话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约旦的很多家庭都有不止一个孩子,通常都是一个大家庭共同生活在一栋楼里,每当有一个孩子准备成家立业,就会在房基上增加一层,这房子就是给儿子结婚时当新房用的。这真是一个未雨绸缪的好办法,既节约了早期支出,又使孩子们得到的都是新房子。

安曼的市区很热闹,据说环城路有8条之多,有趣的阿蒙怎么也想不起“环路”这个中文词汇怎么说,便用“一转转,二转转”这个可爱的新词来解释,惹得我们一路上都在流传着“一转转,二转转”这个关键词。麦当劳和肯德鸡的大招牌亮堂堂地树立在街道上,不时拥堵的街道使这个国家“平均每两户就拥有一部车”的数据似乎名不虚传。

从安曼拿到签证后我们便驱车行进在公路上,所谓的“机场高速”并不是我概念中的封闭的公路,道路两边先是浓密的灌木丛,继而就是一望无际的沙地。3个小时的行程后,我们到达了一个山地之城:佩特拉。

玫瑰色的石头宫殿——佩特拉

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我们行进在1812年,英籍瑞士人、探险旅行家约翰·贝克哈特的足迹上。身边不时有身着长身白衣的贝都因人牵着马匹前来拉客,他们笑容可掬,热情而不失文雅。

这是一条起源于2600年前的古老商道。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奈巴特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到了现在的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开始兴建佩特拉。

当年他们仿佛一夜之间建起了佩特拉。繁盛时期,奈巴特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延伸到红海地区,但是都城却始终是在群山围绕的易守难攻的佩特拉。到公元前321年,奈巴特人把佩特拉作为首都,那时的佩特拉是一派繁荣昌盛。但佩特拉似乎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几百年来,佩特拉只为当地的游牧部落人民所知,仿若一座世外桃源。公元106年,罗马皇帝特拉见征服了佩特拉,奈巴特人从此对佩特拉失控,这里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被称做阿拉伯人佩特拉区。363年,一场大地震破坏了佩特拉城的很多建筑,佩特拉开始成了一个弃儿。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兴起,佩特拉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1116年,欧洲十字军在佩特拉建立起一个王国,但好景不长,1189年佩特拉的十字军便向穆斯林军队投降。佩特拉的历史至此就断了章节,奈巴特人也在现代的记载中成为一个谜一样的民族了。

他们似乎在一夜之间从历史的视线中消失,甚至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载,只留下一座石头城隐身在历史长河中。

“佩特拉”(Petra)在阿拉伯语中是“被开凿的岩石”的意思。因为这座城的全部建筑都是在两边山崖的岩石峭壁上由人工开凿出来的,而它与叙利亚帕尔米拉等由石头堆砌起来的遗迹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了。

在佩特拉峡谷,我看到在岩壁上有很多的洞穴,是凿岩而成的墓碑群,这些墓碑群曾经被人们当作是房屋。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规格的墓,有些墓群开凿在平常人不借助工具难以到达的岩石中,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有精致淡雅的,有古埃及金字塔式的,也有奈巴特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的。所有坟墓的建筑重点都在正面的雕刻上,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前方突然出现的峭壁挡住了去路,我不得不抬起头来,这时我看到的就是著名的西克地峡。这是佩特拉古城的惟一的入口。两边的峭壁高入云天,只给这条道路留了一条窄小的缝隙,最窄的地方甚至感觉到一侧的石壁已经压到另一侧石壁之上,连形成一线天的地方都似乎不是最窄的。所以,当时此处城门紧闭,只需少数士兵把守即可。这是一条沙岩上的巨大裂缝,在陡峭的悬崖夹缝之间蜿蜒一千米。西克地峡的峡底两侧岩壁上顺山势蜿蜒爬行着引水的石渠,石渠的水槽还完好地存在着,遥想当年,这长长的水槽不知使多少人免遭干渴之难。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西克地峡,水源便是主宰战争胜负的一个主要因素。

我还在为那鬼斧天工的水槽感叹时,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浅色衣服上笼罩着一层暖红的色罩。再仔细看周围上下的石头,那是怎样的一种绚丽呀!我张大嘴巴东张西望时,一定像个呆子。西克地峡的岩石映得整个空气仿佛都是红色的了,那是一种艳而不妖的红,高贵得就像一片红玫瑰,怪不得这里被称为“玫瑰峡谷”。

骑马的行程在进入西克地峡前就已经结束,接续行程是由马车来进行,整个峡谷中便时常响起“的的”马蹄声。同行的小妹妹对落在团队后边有些害怕,她说这个峡谷没人的时候有点恐怖,而我却恰恰觉得在整个峡谷安静下来后,有一种进入时间隧道、回到那金戈铁马时代的感觉。那时时响起的马蹄声,仿若是千军万马兵临城下,再现当时的圣战之况。

还没从西克地峡的媚惑中醒过神来,1千米多的峡地已经走尽,当看到两峡的缝隙间出现的那玫瑰红色的宫殿——哈滋尼宝库时,我差点被晃得晕过去。

那是佩特拉最壮观的遗迹,是古代最宏伟的遗迹之一,完全由山壁实心的岩块雕刻而成。那场景会使初来者进入一种似乎不真实的幻境,当你发现这座玫瑰之城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你眼前时,那几乎使你窒息的哽咽才会缓过劲来。

哈滋尼屹立在玫瑰色的山崖下的石壁前,这座佩特拉古城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好的石凿建筑据传说是奈巴特王国的“藏宝阁”。整个大殿高达39米,宽约22米,分为上下两层,每层中间有6根圆形石柱子,柱上刻有女神、武士等雕像;上下层的石柱加起来是12根,象征着一年中的12个月,石柱中间又有30朵雕花,象征着每个月的30天。那中间的石柱顶着的瓮状物据说是藏宝的盒子。后人对这藏宝之处有着太多的幻想,于是就使得这所谓的“藏宝阁”上多了许多的枪眼,但至今,贪心的后人们也没有看到这“宝盒”中的一粒宝石。

从玫瑰城哈滋尼这里开始,马车便不再前行,高大的骆驼承担着后边行程中沙地跋涉的运输任务。

佩特拉曾经是古国罗马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在古罗马文化中特有的建筑,比如说阶梯剧场、广场、公共浴室等等。

从哈滋尼宫殿沿着一条宽阔的沙石路向西北方向走去,沿途可以看到大片的陵墓群,还有露天的古罗马剧场。剧场背靠山崖,有34层阶梯式石凿的7000多个座位。

沿着剧场再往西北走,就是曾经无比辉煌的古罗马大道了。它位于山谷尽头宽阔的大道上,那斑驳的石板路依然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罗马人占领这里后,在石板路两边立起了两排石柱,还建造了石头的拱门。从拱门前行不远,就是一座巨大的石窟宫殿遗址:“女儿宫”。此宫据说是奈巴特国王为埃及法老的一位爱哭的公主所建。“女儿宫”的残墙至今依然耸立在这遭遇过多次地震的土地上,据阿蒙介绍是因为那些垒墙的石砖都是大小交错地堆砌,中间还有一些木头作为夹层,以减轻石头之间的摩擦碰撞,增加弹性,所以才能历千年而不倒。由此我想到了很多中国的古建,那些土木结构的中式建筑可经历百年的风雨,但比起这些石头结构的建筑来还是显得孱弱短命得多了,圆明园在经历那场浩劫之后,留下来的就是那些可以经得起历史琢磨的石头建筑了。

一路上有很多做生意的当地游牧民贝多因人,他们可以说是佩特拉的原住民,由于开发和保护这座古城,他们被迁居出了古城的领地。所以,政府让他们在这里做些小生意和牵马、牵骆驼拉客来维生,算是对他们的补偿。

在古城中观看当地特有的工艺品——现场手工制作沙画也是一件让人惊喜的事情。几只碗中装着各色沙子,手艺人往一个小玻璃瓶中依次灌进不同颜色的沙子,然后只靠一只小细棍子就勾勒出沙漠驼铃等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图案。在其中一处制作沙画的摊档前,我居然遇到了一位会说流利的粤语的贝多因人。他曾经在中国的香港和深圳呆了7年,还在那边娶妻生女,这次是回来联系些生意,他已经觉得自己的家就在中国了。

青色盐水湖——死海

从佩特拉古城到死海有265千米,3个小时的车程,正是我们消化在佩特拉徒步旅行的疲劳的好时候。沿路有几处军方设立的检查站,坦克就那样静静地披着伪装网趴在路边,那些荷着冲锋枪、身着迷彩装的军人们没有给我不安和紧张的感觉,反倒觉得他们很帅的。他们看看我们的护照后,总是礼貌地微笑着放行。

死海是一个狭长的内陆湖泊,是个咸水湖,湖面低于海平面407米,比吐鲁番盆地还低250米,为世界陆地最低点,被称为“世界的肚脐”。它南北长约85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总面积1050平方千米,最深水面约400米。近年来,由于水的蒸发量大于注入量,死海面积正在逐渐缩小。冬季海水温度一般也能达20摄氏度左右。

我原来以为死海就是个小水坑,到了这里才知道它是那样的宏大,真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呀。据说死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部分,是一块下沉的地壳,夹在两个平行的地质断层崖之间,位于沙漠之中。在山谷中转圈圈的时候,确实能看到这是一个裂谷地带,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的风化岩壁屹立在山谷中。透过车窗,死海平静的蔚蓝映入我的眼底,靠近海滩的地方是宽宽的一圈白色的海盐。死海的含盐量是大海的5倍,是个天然的大盐湖,因此水中和岸边没有任何生物生存,故得名“死海”。湖水还常会发生浑浊,使湖水呈浓重的奶白色。这是由于湖水中的盐发生了反应,大量银白色的结晶体会附着在湖面上,从而出现“旱冰”现象。

我们在靠死海边上的DEAD SEA酒店停了下来,酒店的设施十分豪华,据说很多德国人都专门来这里疗养度假。因为死海海水富含化学物质,医治皮肤病等多种疾病的疗效不错,死海黑泥更具有独特的美容效果。有一家德国的疗养中心就设在这里,专门治疗皮肤病和风湿等慢性病。在约旦死海沿岸很多地方都被开发成了浴场,可以选择不同价格的浴场来享受死海漂浮。

可惜我们赶上的天气不太好,天色昏黄,不能清晰地看到死海的落日,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团里的几个姑娘有备而来,换上漂亮的比基尼,雀跃着跑向湖边,但刚迈进几步就叫唤开了,原来是水中的大盐粒扎在脚心上了。不会游泳的这次算是过了瘾,终于在死海巨大的浮力支托下躺在水面享受了一番漂浮的滋味。大家都往身上大把地抹着海泥,弄得浑身上下都是巨严重的腥味。这时候如果不穿比基尼还真是浪费了这海泥了。

旅游 资讯

交通:

卡塔尔航空公司有航班前往,但需在多哈转机,不过转机时可以在多哈逛逛。

多哈和北京时差:-5小时(如北京时间10:00;多哈时间5:00)约旦和北京时差:-6小时(如北京时间10:00;约旦时间4:00)北京到多哈飞行时间约9个半小时,多哈到安曼约3小时。卡塔尔航空公司可以赠送多哈半日游览city tour,并协助办理出境手续。卡塔尔航空公司这样规定,通常转机时间超过5个小时,卡塔尔航空公司赠送多哈半日游,机场有空调小巴士负责免费接送游览;如果转机要过夜,卡塔尔航空公司赠送一晚免费酒店住宿(含早餐)。安曼——出租车0.15JD起步,0.1JD/100米(约合12元人民币/千米),出租车大都是黄色的。

住宿:

佩特拉:CROWNE PLAZA RESORT星级:四星级

Website:www.crowneplaza.com

(房间内有电热水壶)

安曼:CHAM PALACE HOTEL星级:四星级,实际上是五星级的设施。

Website:www.chamhotels.com

电源:双孔圆插头和中国式的双孔扁插头

还有平板式裤夹

这里的酒店大多没有开水,想腐败一点就自己带电热水壶

入住酒店介绍

安曼沙姆宫:安曼是约旦的首都, 集现代气息与古老文明于一体的城市。城市里遍及了历史遗迹,从石器时代到希腊、罗马、直至伊斯兰时期。在这里,坐落着世界超豪华酒店之一“安曼沙姆宫”。优美高雅的环境和异常优质的服务将给您留下令人难忘的回忆。160套高雅的酒店客房及套房供您享用。设有全天24小时开放的咖啡厅,游泳池及le Grill餐馆;沙姆健身中心,Jacques Dessange美容美发沙龙,会议中心及宴会餐厅,le Bambou酒吧,美食餐厅及商务中心。

气候:

约旦的气候非常干燥,约旦溪谷的年雨量在200mm左右,7~9月的气温高达45℃,冬天天气不好的日子居多,一年降4~5次雪。南部有舒适的避寒胜地,但是旅行以春季或秋季较为适宜。太阳下山之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毛衣和外套是不可或缺的衣物;若到沙漠地带旅行,太阳眼镜、帽子、长袖衬衫也是必需品。欲参观遗迹,要穿适合步行的靴子。在颜色上,约旦是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一些禁忌在约旦必须遵守,因此忌黄色,认为黄色象征死亡。

货币: Jordan Dinar(简称JD)1DJ=1.5US$

在约旦购物也可以直接用美元

签证:落地签证

小费:搬运1件行李,旅客需付200Fils,在餐厅需付10%的服务费。计程车司机不必给小费。

饮食:

约旦人早餐常吃“焖蚕豆”、干酪、乳酸酪等。中、晚餐主要吃蔬菜、水果、约旦名菜“曼沙夫”、开胃小吃“迈兹”等。咖啡是约旦人的主要饮料。

酒店的自助餐中常有腌制的橄榄,吃的时候再浇上橄榄油,味道微酸、稍苦,但因为是特色食品,所以还是应该尝尝的。用大块鸡肉做的手抓饭也很不错,但是要配上爽口的饮品,否则有点油腻。

特产:

死海海泥、海盐、挂毯、陶器、银质首饰、橄榄木、镍边的传统制品。还有阿拉伯人头上所戴的亚卡鲁布料,和头上名叫Gotal的发圈。

还有装在玻璃瓶中的沙画,不过在佩特拉公园外面买会比现场制作便宜些,大约是便宜1/3左右。携带时要小心,很容易碎。

猜你喜欢
死海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水能治病吗?
死海按摩记
死海将死?
约旦古城佩特拉
死海不“死”等
死海这么咸却是湖水?
死海将死何以堪
死海不死
被误解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