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的关注愤懑的控诉

2009-10-23 08:31徐思义
电影文学 2009年15期
关键词:老舍悲剧分析

徐思义

[摘要]穷人出身的老舍先生一生致力于市民文学的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城市贫民悲剧命运最重要的展现者与批判者。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茶馆》等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城市贫民形象.完整地展示了具有普遍性的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贫困是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以饱蘸血与泪的笔触对造成悲剧的社会进行了无情地鞭挞。

[关键词]老舍;城市贫民;悲剧;分析

舒乙先生曾用“他是满族人,是旗人.是北京人,是穷人”这样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他的父亲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出生在清末北京小羊圈胡同一个贫穷的旗人家庭。当年老舍先生栖身的北京大杂院“是典型的贫民窟,聚居着人力车夫、手工业工匠、小摊贩、产业工人、低级巡警、落魄艺人、暗娼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城市贫民……老舍从小就生活在他们中间无法,‘今天你借给我两个铜板,明天我帮你一点忙,真是和他们休戚相关!(《文学创作和语言》)通过这样的生活交往与精神交流,使他熟悉他们,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还由此确立了老舍对于生活的认识和对于人生的态度,使他十分自然地从城市贫民的角度,以他们的眼光和好恶观察、评价和对待整个世界。”…老舍在他的作品中用“滴着血和泪”的笔创造出了《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月牙儿》中的“我”和妈妈、《我这一辈子》中的“我”和《茶馆》中的王利发掌柜等一系列经典的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先生在对他们悲剧命运的表现中有“同情的关注”“悲怆的眼泪”。也有“含泪的笑”和“愤懑的控诉”。

一、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小说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祥子更是老舍先生倾力塑造的卑微不幸的城市下层市民队伍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8岁的祥子带着田野的淳朴与粗壮跑到城里来谋生,在城里凡是靠卖力气吃饭的活他都干过,最后选择了拉车这个行当。

最初的祥子是个正直善良、热爱生活的劳动者,他给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情愿引咎辞工,把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在冬夜的小茶馆里,他帮着照料晕倒的车夫老马,还给老马祖孙俩买包子。老舍先生甚至用了“他仿佛就是在地狱也能做个好鬼似的”来比喻那个时候的祥子。要强的祥子一拉上租来的洋车就立志要买一辆自己的车,开始了他个人奋斗的历程。买上自己的车成了他奋斗向上的动力和生活的惟一目标。为了买车,祥子风里、雨里咬牙拉车,从生活中抠出每一点儿的钱,甚至连一口好茶也舍不得喝,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强走了他的车。祥子第一次丢车以后,为了急于多挣些钱,不肯失去一次生意,舍下面子和下等车夫抢座.他把自己当作铁打的。没命拉车、拼命攒钱。可就是这样得来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洗劫一空,他买车的梦想也再次成为泡影。祥子买车的愿望总“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的委屈”。

后来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用虎妞的积蓄祥子终于又有了属于自己的车,但很快又不得不在虎妞难产死后把车卖了来料理虎妞的丧事。就是这样的挫折虽然使祥子丧失了买车的最后一点信心,但还希望将来“混好了”来接他喜欢的小福子,一起在曹府干活。直到小福子自杀,毁掉了祥子心中最后一丝希望的亮光。

古人云.“衷莫大于心死”。“这个在地狱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间却始终没成个好人”。生活将祥子完全磨砺成了截然不同的另外一个人。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他吃,他喝,他螵,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祥子一点点腐蚀着自己的灵魂。拉车曾经是祥子惟一的指望.然而他后来却讨厌拉车了。祥子的生活态度彻底转变了。“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才二十几岁.就成了吃喝嫖赌,专为人出殡打幡的行尸走肉,成了一头没有思想的走兽。只是成天“留神在地上找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炯头儿”,最后的祥子连外形也变得肮脏、猥琐了:“身量还是那么高。可是那股正气没有了,肩头故意向前松着些,搭拉着嘴,唇间叼着支烟卷。”“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以堕落完成了他由人到兽的悲剧一生。老舍先生作品中车夫的角色还有赵四(《老张的哲学》)、春二(《赵子日》)、王五(《黑白李》)、老冯(《哀启》)以及小崔(《四世同堂》)等等,虽然他们经历不一,性格不尽相同,但是也都无法摆脱当车夫受穷受苦的悲惨命运。

《茶馆》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的王利发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为了生存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接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对房东秦仲义逢迎巴结:大傻杨唱着数来宝来乞讨时,他会扔一枚铜钱在脚下:他还时常白给唐铁嘴一碗茶吃;就连买卖人口的刘麻子也能在他的茶馆里做生意。他做了一辈子顺民.处处与人为善,见谁都作揖、鞠躬、请安。就是为了能让茶馆不关门儿。自己和家人能有口饭吃。

《月牙儿》中的“我”刚8岁,就学会了去当东西。“我知道.若是当不来钱。我们娘儿俩就不要吃晚饭…--我准知道她每逢交给我个小包,锅里必是连一点粥底儿也看不见了。”为了母女俩能活下去,妈妈不仅当完了全部家当.还拼命为别人洗衣服,可这根本无济于事。于是妈妈只得又嫁了人.可在“我”要小学毕业那年,继父忽然走了,妈妈被逼沦为了暗娼。这给“我”以很大的打击,“我”不得不离家住到了学校里去。小学毕业后,为了不走妈妈的老路。“我”决心“不依赖任何人.我要自己挣饭吃。走了整整两天,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与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做。我才明白了妈妈。真的原谅了妈妈。妈妈所走的路是惟一的……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我”根本无法摆脱命运的摆布.终于沦落了。被生活逼上这条路的还有柔弱、和顺的小福子(《骆驼祥子》)、谭云娥(《赵子日》)、宋凤贞(《新时代的旧悲剧》)以及《微神》中的“我”等等,都为了不被饿死.为了父母或弟妹而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老舍先生正是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命运体现出了这种悲剧的世袭性,甚至带有点宿命的悲观论。她们在人们的目光中胆怯、屈辱地活着,承受孤苦无依的生活给予她们的千钧重压。

不像其他作家笔下的巡警往往都是政府的爪牙。老舍笔下的巡警都是城市贫民出身,都是有良心的“爪牙”,他们同样是用体力、生命与自由换取基本的生存,为了生计不得不充当政府的工具来管制老百姓。《我这一辈子》中的“我”是一个聪明、能干而且能识文断旬.字写得也不错的手艺人。然而在那个年代,生活的困苦逼着“我”还是也只能去当一个巡警,“六块钱买着你的命呢”。为了能保住这一差事,还必须处处留心,既要“认真”,又要敷衍,像打太极拳似的“在没劲中要露出劲儿来”,只好做些“汤儿事”。“我”不得不威风.以管理那些比“我”地位更低下的车夫、老人,以显示我的“认真”,保住饭碗;叉

不得不惧怕、敷衍,以逃过兵手中的枪,保住性命。“我”总是卖最大的力气,陪十分的小心,服务了20年。到老了却丢了差事。才50岁就已走上绝路等着饿死.一辈子也没混出个人样。饱受饥寒使“我”十分同情贫苦的劳动者而痛恨统治者。但是却经常得不到一般劳动者的理解:为了“下一顿的窝头”来当政府的工具.“我”又注定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处于两头受气、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地位。《我这一辈子》《哀启》《四世同堂》《骆驼样子》中的巡警都是这样。他们只好以“混”为哲学,以“抹稀泥”为准则。但依然逃脱不了苦难的命运。

二、挖掘悲剧命运的根源

弱肉强食的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钱、势是横行霸道的基础.贫困卑贱只能任人宰割。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们”一辈子都在与“穷”做斗争,可从来没有能够摆脱“穷”的厄运,最终还是被“穷”困死。一次次满怀着希望和自信去挣扎,可生活中一个接一个地残忍的打击,使他们一点一点滑进穷苦生活的深渊。车被抢后。祥子为了第二次能拥有自己的车。发疯一样地攒钱,不顾脸面的和穷弟兄抢生意“……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拉上就跑。他心中舒服一些,觉得只有老不站住脚,才能有买上车的希望……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绝不能这么不要脸!”生活的鞭子抽打在祥子的身上,使他去和比他更不及的车夫兄弟争夺生存下去的权力。祥子穷,所以受车主的剥削、侦探的敲诈、大兵的掠夺。就连祥子与虎妞的婚姻也由于经济地位的严重不平等,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之间那种车夫和车主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悲剧性。虎妞与祥子结婚却并不想“作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想接替父亲经营车厂.或者靠着她的那点体己钱“弄上两三辆车”当个小车主。但是祥子始终认为只有“凭自己的本事买上车,娶上老婆,这才正大光明。”虎妞依仗经济上的优势,要祥子按照她的意志行事。祥子虽然接受了她的安排无可奈何地娶了她,却发出了“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这样沉重的叹息。祥子把这种婚姻看做是他向虎妞的“投降”。使他更清楚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是他没有选择的选择。

祥子是真心喜爱小福子的,曾希望找到小福子,成个家,一起在曹府干活。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打算只有小福子抛开赖她为生的父亲和弟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为他“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那很小很小的一点自由。”“穷”这个致命的障碍。使祥子不愿却又不能不暂时斩断他们之间的牵连.也使小福子最后一次失去了逃脱地狱的机会。小福子的死也给了祥子致命的打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

掌柜的王利发为了不穷死饿死能有口饭吃.本本分分一辈子。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儿,只能俯首当顺民.可当时的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为了让茶馆撑下去,王利发费尽了心血,想出了种种改良的办法:卖茶不行了,他开公寓;公寓也没了,就添评书;评书都不叫座儿了,他又想着要借鉴新经验——添女招待。王掌柜苦苦挣扎。无奈裕泰茶馆还是越改越凉.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要命的勒索,流氓们无耻地要霸占他的茶馆。王利发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活明白,几十年的个人奋斗,小心谨慎地苦撑苦熬,全算白饶。

《月牙儿》中的“我”因为穷做了小饭馆的第二号女招待,在这里得“卖笑”,这些“我”还不会,“我干不了,拿了一块另五分钱,我回了家。”生活已经走上绝路了,“我”只能任命运摆布着,任金钱摆布着,连一点儿反抗的力量也没有。钱隔膜了“我”和妈妈之间最纯洁的亲情,为了生存,妈妈也离开了“我”。“我”恨过妈妈,但终于也明白并原谅了妈妈,因为“妈妈的心是狠的。可是钱更狠”“这些经验叫我认识了‘钱与‘人。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了”。“我们母女得吃得穿——这个决定了一切。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

《我这一辈子》中的“我”同样因为穷,所以时时提心吊胆、处处陪着小心。当徒弟时受师傅的使遣,当巡警时又受上司的凌辱,好不容易熬到四十当上巡长却又好景不长,局长一句话就被除名了。“穷”使“我”的婚姻也夭折了。尽管“我”把自己的短处找遍了.也找不出应当受这种耻辱与惩罚的地方来。可是从后面“我”这一辈子都这么样受穷,就能感知当时的“我”和妻子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妻子也许正是看到了“我”往后注定的“穷”才很跟师哥跑了。虽然也是前途未卜.但至少尚有摆脱“穷”的希望。舒乙先生说得好,“老舍先生在自己的作品里.为大城市的男人描绘了两个最悲惨的下场,那就是拉车和当巡警;女人最悲惨的下场是卖肉……是最低贱的,最痛苦的,最凄惨的,最没有指望的。”

“穷”毁灭了祥子。“穷”也毁灭了许许多多像祥子这样的城市贫民,老舍先生这么写到“谁都有办法,哪里都有缝子,只有祥子跑不了,因为他是拉车的,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苦难的打击。”正是“穷”把他们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黑暗的深渊。

三、揭示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祥子和“我”等等这些城市贫民都曾经以坚强的意志和执拗的态度.进行艰苦的挣扎。显示出如骆驼一样坚韧的个性,结果都失败了。这些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他们卑贱的命运绝不是通过什么个人的努力就能改变得了的。

祥子没有受过教育,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窄的生活经历、性格本身的局限性和对事物肤浅的认识、使他不能对当时黑暗的、罪恶的和病态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清醒的感知。他最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力车夫,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奢求。祥子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必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生活,只要成了车的主人也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可那是个充满血和泪的世界,吞噬人的灵魂的社会,更是一个好人遭殃、恶人当道的时代。“祥子们”就像跌人一口枯井,无论如何挣扎、抗争都只能一步一步地坠人更黑的深渊,彻底毁灭了他们本来就很卑微的人生追求。在《月牙儿》中“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尤其是“我”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妈。妈妈的失而义归无疑给“我”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我”从妈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我”“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我饿。”而堕落下去。“我所做的并不是自己的过错,”

这是“我”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我”被送到了监狱时已经醒悟了“狱里是个好地方……自从我一进来,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于是“我”甘愿在此了结一生。

《我这一辈子》中的“我”在目睹了那场兵变之后,逐渐也明白了“良心在这年月里并不值钱”.对整个社会及警察制度更是充满了愤恨。这个当了一辈子巡警的“我”甚至大声疾呼:这玩意儿整个是丢人、是欺骗、是杀人不流血。

掌柜的王利发面对临近的死亡时也喊出了从没敢喊出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穷人的命,他似乎看明白了,是枣核儿两头尖: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些话包含了“祥子们”对过往悲惨生活的沉痛诉说.他们终于看透了这个世界。他们的任何挣扎、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那个黑暗的世道对他们的任何努力都不会给予任何希望的。老舍先生也说过:“穷,使我好骂世”。老舍先生正是从这样一种认汉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了这些以生命的代价求得像人一样活着都不能的悲剧。通过他们的悲惨命运,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平、不合理的罪恶的社会,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性和吃人本质。

“穷人的命——并不像那施舍稀粥的慈善家所想的——不是几碗粥所能救活了的。有粥吃,不过多受几天罪罢了。早晚还是死。”“祥子们”渴望的是“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老舍先生以他现实主义的写法不相信没有公道的旧世界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可以用什么枝节的措施调和起来:老舍先生作品中所包含的变革社会的思想不只是城市贫民饱受凌辱、压迫的自觉要求,更是老舍先生的愤怒地呐喊。

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这是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最高的“理想”.可是那个社会还是一步步把他们逼向了死亡,他们的悲剧绝不是任何改良所能改变的.也不是某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城市下层贫民群体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更是对暗无天日的旧世界的愤怒的控诉。

[参考文献]

[1]樊骏.《老舍名作赏析》前言[OL].http://www laoshexuecorn/Research/show asp?rd=103&Page=5

[2]老舍.骆驼祥子[A].老舍作品集(1)[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老舍茶馆[A].老舍作品集(6)[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4]老舍.月g-./L[A].老舍作品集(4)[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5]老舍.我这一辈子[A]老舍作品集(2)[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6]舒乙.有人味的爪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02)

[7]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A]我怎样写小说[c]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老舍悲剧分析
伟大的悲剧
北平的秋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