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清
一部电影的主题曲,是在剧情发展、画面衬托等条件下被人们接受并感知的。电影《南京!南京!》的主题曲《南京!南京!》营造了视听结合的四维空间,蕴含着人性意识的觉醒.诉说着生命的最强音。在谱写出主题曲的音乐主题的同时,揭示出了影片深刻的主题意蕴。
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音乐是最接近于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适合于情感的表达和抒情。优秀的电影音乐决不可能独立于电影之外而存在.它与整部电影的各个元素融为一体.共同为电影剧情的层层推进而服务。一部电影的主题曲.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和场景的展开为观众所认知的。欣赏一部电影的主题曲是人们通过剧情、图像、音响等来理解音乐艺术最直接的手段和最有效的一项心理活动。《南京!南京!》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青年导演陆川的最新电影作品。该影片在大量详细周密的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以精良的制作手段,以超出一般史诗大片的沉重质感,复原出70年前阴郁冰冷冬天里的死城南京。影片以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挣扎为主线,完全突破了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以及对“无能的中国人”的错误描述。描述了一个与以往的历史叙述完全不同的、有着希望的火种南京.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影片的主题曲《南京!南京!》旋律在凄美中蕴含着希望,歌词哀婉悲壮而让人刻骨铭心。影片一开始,伴随着隆隆枪炮声和抗日战士冲锋的悲壮场面.一曲委婉悲壮中孕育着觉醒和希望的《南京!南京!》缓缓奏响,在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组合中,营造了视听结合的四维空间。它倾诉着觉醒的人性意识.诉说着生命的最强音。拨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在谱写出主题曲的音乐主题的同时,揭示出影片深刻的主题意蕴。
一、四维空间的营造
从纯音乐的角度来欣赏,《南京!南京!》是一段抒情的哀婉而优美、悲壮而肃穆的旋律,听来使人表情不由得变得严肃、心里感觉莫名的难过。它运用了音乐的模进和大量的重复型音调,散发着隽永的执著。这曲旋律如果不和电影相联系,那么它就是一段很好的赏听音乐。你可以在此间流连忘返,投入无限的哀思和感怀。而这些大都是在四维空间中完成的。
所谓“四维空间”是指超出剧情的现实发展、超出人物现场的具体情感状态,以一种“自为”的方式所产生的表现作用。所谓的“超出”和“自为”一定是与剧情有着某种联系。如:在一个热闹的婚礼场面中,庄严的婚礼仪式进行着,新人和宾客们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但是音乐既没有去烘托婚礼的庄严气氛,也不去营造人们喜悦的心情,却以一种悠缓的音调慢慢浸入画面,以不太让人们察觉的方式在音调中运用多种不协和的和弦渗透着某种不安.预示着这桩婚姻即将遭遇的不幸。这是一种与剧情“平行”发展的手法,它的作用既超出了具体的情节。又为情节的发展进行了某种提示,以音乐的方式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前与现实中发生的事情重叠起来,以此使这一场面具有多重表现力。这实际上就为这一场面拉出了另一个空间。一般情况下,演绎故事进程的现实空间我们称之为“三维空间”,这超出现实空间的另一个空间,可以称之为“四维空间”。这一空间的营造不仅可以为影视剧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展示提供更为丰富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昭示了影视剧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哲学警示,以及潜意识中的一些不可言传的智慧和感悟。应该说在影视剧的诸多表现手段中。音乐是最善于承担这一任务的。
在电影《南京!南京!》中,编导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营造出了视听结合、超乎现实的四维空间。主题曲《南京!南京!》的音乐在大、小提琴等乐器的协奏中,哀婉舒缓,有效地衬托出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抗战场面,乐曲旋律与抗战场面的悲壮显得极不协调。最大限度地衬托出剧情的起伏和悬念.使得人们在感受哀婉低沉的乐曲的同时。进发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情愫。
二、人性意识的觉醒
电影中的大部分音乐特别是主题曲大都是“性格化”了的乐曲。因此一般来说,电影中的主题曲都会有着深刻的思想性,蕴含着某种深刻的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灵魂。一首歌曲作品能否成为优秀之作、传世之作,与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是否鲜明准确和感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它不具备这个最重要的条件.那么这首作品只能算做一群音符的堆砌。没有血与肉,没有灵与魂。音乐主题的音乐形象是由各种音乐因素构成的.它的形成首先以音乐主题作出陈述,或者换句话说,音乐主题是音乐形象的胚胎。它通过调式、调性、曲式、和声等的布局和运动最终获得完整的音乐形象。因此音乐形象塑造得准确与否,将直接关联到音乐作品的成败。
电影《南京!南京!》的主题曲《南京!南京!》用低回的弦乐作为引子,引出缓慢、低沉的音调,然后逐渐推向高潮,渲染出旋律的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而悲壮哀婉的音乐主题,体现了旋律协调的起伏和舒缓,其歌词更是在如泣如诉、哀而不伤中孕育着人性意识的觉醒。
黑色覆盖着记忆/风停止了呼吸/夕阳用余晖为死去的人举行葬礼/神只会创造天堂/人才建立地狱/肉体比蚂蚁更渺小摧毁更容易……
面对那段记忆被“黑色覆盖”、在“夕阳用余晖”中“为死去的人举行葬礼”、连风也“停止了呼吸”的惨绝人寰的历史,人们有太多话想要诉说、发泄。甚至哭泣。作为一个中国人。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感受呢?影片用歌声把这样的感受诉说出来。面对这历史.虽然歌声是如此的复杂、凝重、哀婉,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如此复杂、凝重、哀婉的歌声里也带着希望。这种希望是一种人性意识的觉醒,那就是“神只会创造天堂”.只有“人才建立地狱”,人的“肉体比蚂蚁更渺小摧毁更容易”。但是人的精神、人的信念却是永恒的。
由于主题曲《南京!南京!》在影片的开始就完整的出现,使得它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成为整部影片思想意义的高度浓缩。从接受的角度看,它的意义承载具有概括整部影片的作用。当我们在影片的开头第一次听到主题曲,主题曲第一次完整出现的时候,音乐缓缓地进行着。但是这如此哀婉动人的音乐却让人心酸、让人悸动、让人震撼。因为人们看到影片中展示的悲惨场面.正是这种难以忘怀的情景在哀婉动人的乐曲声中让人们心灵悸动。当我们在影片一开始时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它所唤起的是整部影片所向的中心——善良的人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历史的教训。当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侵华丑军那些惨绝人寰的行径之后,我们会很自然地感觉到,平凡而又平凡的和平生活,那人性中善良与充满平和、希望、憧憬的生活是何等的美好、何等的不易、何等的珍贵啊!这时候的感受是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人们的体验是多重的、复杂的,感情是难以述怀的。
三、生命最强音的诉说
电影中的音乐特别是主题曲因为受到情节和画面的制约,所以必须要追随情节的发展,与画面相符,使音乐有
明确的、具体的依据。反过来音乐也明确了影片的含义.使观众从听觉感受中对画面进行更深度的分析与理解。
影片《南京!南京!》的主题曲《南京!南京!》的旋律通过改变节拍的强弱关系,增强了旋律的内在动力.配合着影片情节的展开。那种叙不完、道不尽的苦痛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看似简单的旋律,在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下得到了升华。随着主题曲缓慢、低沉的音调逐渐推向高潮和影片情节的展开,主题曲仿佛变成了生命最强音的诉说。
为何你的骨骼/枪打刀割/一动也不动/生命的结果/坚强与脆弱/没什么可带进坟g/唯有自由永远不灭/生命的烈A/烧尽了枷锁/头颅掉下灵魂站着/人不能跪下苟且活着
影片中那悲壮的画面,配合着如此蕴含着生命最强音的歌词。不由令人震撼。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从何体现?体现在骨骼任凭“枪打刀割”而“一动也不动”;体现在“坚强与脆弱”的“生命的结果”都无法“带进坟墓”的精神上的永恒:体现在“自由永远不灭”;用“生命的烈火”,“烧尽了枷锁”,尽管“头颅掉下”却依然是“灵魂站着”;体现在“不能跪下苟且活着”。随着影片主题曲高潮的出现,生命的最强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倾诉,作曲家的情感宣泄到了极致,观众和听众的情感也被拨弄得不由自己。这样诉说着生命最强音的主题曲和歌词,是用沉淀与激情,阐释了对生命的理解,不但净化了人的心灵,更使人们从中看到生命的可贵、生存的希望。整部电影充满了对生命的仰视,生命的涵义更为深远。
确实,国家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弱小。有许多原因,但对于1937年的南京,民众的弱小并不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祖辈们,那些曾经每天只是自己过着小日子的最平凡的人们,那些身体里面流淌着滚烫热血的烈士们。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坚强的,他们是充满信念的,他们也是怀着希望的。虽然,坚毅又刚强的民众,并没有在那一刻拯救这个城市,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希望。只要有信念。有一天,拯救国家的愿望终究会实现。死,可以是很伟大的,可以是充满希望的,可以是充满爱的,可以是无怨无悔的,可以是蔑视一切的。可以这样说,影片《南京!南京!》及其主题曲对生命最强音的诉说,是对南京灾难中的中国人的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是在新的高度上为中国历史上这一段惨痛的往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思考方式。
总之,音乐有它的独特性和共性,它所宣泄的情感具有诠释影视深层文化意蕴的独特作用。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往往是导演最为闪光的一部分。”一首优秀的电影主题曲,往往在承载它的影片已被人们淡忘之后,还因为动人的旋律、洗练的歌词、鲜明的思想而被传唱,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唤起许多沉睡的记忆。影片《南京!南京!》的主题曲《南京!南京!》既源于剧情、忠实剧本,又站在另一高度.触及影片思想内容的深层意蕴,在营造了视听结合的四维空间的同时,蕴含着人性意识的觉醒,诉说了生命的最强音.揭示了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人看后第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南京!南京!》这部影片是站在全人类的一个高度来回望历史、审视历史。面对过去那段历史,影片描述了一个与以往的历史叙述完全不同的、有着希望的火种南京,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