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情偣
早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因为印象很模糊,所以只是感觉很害怕很难受,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何为国耻家仇集于一身。我们只可以在祖辈们的话中依稀地去想象那个南京,那一段数万野兽的肆意虐杀的变态失控状态下的南京城。影片《屠城血证》的最后,竟然是那样一个惊人的30万的白色数字出现1 30万的白骨冤魂冥冥无极悲怆呼喊,南京俱往昔的十里秦淮六朝粉黛的多少楼台一夜之间被这场血雨腥风摧残得彻彻底底!
又是多少年以后我们又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来悼念这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南京!南京!》黑白的影像是最强烈的印象。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这段残酷的历史,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的情绪在里面,却足以令观者感到震惊。影片的一些段落,抛弃了固定的脚架,而去追求手提拍摄的效果。视线是黑白的,晃动的,很多镜头都是由上而下或者是平视的,显得很压抑。但是它的主题还是用一种坚韧展开的,中国人不被毁灭的意志。然而观众却不敢去拨开那种沉重,那种痛。历史只有发生了或是从来未曾发生,真实的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远去,年代的更迭已经让我们从最初的恐惧变成紧接着的绝望、随后的恢复、而后的奋起到如今的思索……历史就像是一张张带血的旧相片重新浸入水中开始翻动起来。
《南京!南京!》不再是在控诉和揭露历史对人生命的毁灭而是重新深刻地诠释屠杀后对人性的摧残。即使是这部影片用了精良的制作手段,还是完整地还原了那个阴郁冰冷的魔鬼之城,使我们再次闻到了浓重的炮火味和窒息的血腥味。我们再次身不由己地被带到了历史影像之中,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没有恐惧和流泪,而是对人性的缅怀。几个主人公在这场屠杀的大背景下贯穿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场景。留守南京的国民革命军军官陆剑雄:拉贝的秘书唐天祥;安全区的归洋女教师姜老师;以角川为代表的那些麻木的被拉进这场屠杀的日军;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小江。因为这并不是一部要教会我们学会憎恨的电影.整部电影融人日军的主观视角,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一、以角川为典型的那些日军
与以往不同,我们再也无法简单用“憎恨”来绝对地概括我们对日军的感受。我更加强烈的印象是震惊和同情。他们从小生活在那个军国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肆意地屠杀。在黑白的影像下,日军在尖刀刺向中国人的时候自己也是喘着粗气。他们自己也在恐惧,即使他们只是行尸走肉、杀人的工具,他们也有恐惧和人性苏醒的一瞬间。人性原本就既能至善也能极恶:人性一旦从正常异化到面目全非就是最为可悲的时候。杀人可以全部杀光,惊人的尸横遍野何尝不是对人性最异化最丑恶的一面的同情?直至影片的最后角川放走两个中国人,终于饮弹自尽。在这样一群麻木的可以拿杀人当比赛来娱乐的日军里,角川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角川最后的自杀也是因为他无法抛弃自己人性的另一面继续在世界上苟延残喘了,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走向这种极端。角川最后选择了自杀,是对自我内心的慰藉,道德良心的谴责使他无法面对现实,潜意识中“超我”的存在使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深深的罪恶感,于是通过这一方式来解脱自我。而像南京大屠杀这么不正常的历史,又会有多少“正常”人说服自己安心地活下来。
影片中间部分并没有刻意表现杀戮强奸之类的暴行,我们看到这一切都只能默默地含着眼泪,因为这样的暴行更加像是一种群体牲畜的强迫交配,日军表情满足麻木地在一个公共的大场所里排着队跑进跑出。就像是简单的吃饭。我们甚至震惊要不是他们把自己定位为畜牲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就算一个对南京大屠杀全无了解的人去看这样的情节.也决不能让他看完之后以为这仅仅是对国军残兵和难民营的血腥的摧残,而是对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人性的摧残。
二、留守南京的国民革命军军官陆剑雄
陆建雄死得并不特殊,最后因为弹尽粮绝被俘虏,死亡也没有怎样的轰轰烈烈。死亡的可怕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等待死和死亡的方式。在成批成批的军人被堆到长江边,当成批成批的人被活埋起来.当成批成批的人就用绳索简单地圈起来随后就扫射一遍……许多人都无法站起走向死亡,然而坐着僵持又如何,就是为了短暂的多活几分钟?这样的挣扎又何尝不是对人性的摧残?陆剑雄最后和所有被集体处决的士兵一样在机关枪的扫射下遗憾地死去,尤其是他带着那些不愿意面对残酷死亡的兄弟们默默地走向无力反抗的死亡,挥动着白旗……“中国万岁”喊出口时,很多人都流泪了.中国人的人性在那一刻他们自己起身选择死亡的时候被点燃了,人性还是在最后一刻被自己保全了。同时陆剑雄捂住了和军队一起战斗的小孩小豆子的眼睛,并用自己的身体压住,保存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延续了中国军人的血脉。虽然死亡无法逃避,但是陆剑雄凭借人性中的不放弃未曾受到丝毫的人性摧残。
三、妓女小江
开场几段微小的肢体语言将小江的妓女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她是主要人物中身份最特殊的一个,她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而随着日军第一次疯狂地冲进拉贝难民营的那一刻开始。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这时的妓女也罢其他良家妇女也罢其命运一般悲惨.这个妓女再一次被践踏到了最底层。这个时候的小江已经不再是那个剪头发时执意不从说留着头发以后还要凭本事吃饭的风尘女子了.最后拿肉体换回片刻大众生存权利的那群人中有这样一个曾经用身体吃饭却依然有着自尊、爱国的女人。人性有时卑微得可怜,关键的时刻却又爆发得伟大得让人心碎,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当男人们面对沦陷也放弃抵抗的时候,剩下的女人等待的只有是屈辱。而她和其他的女人一样直到死亡也是赤身裸体不堪人目互相压着被平板车在日军的嬉笑不屑中推走,即便她曾经被生活所迫过。
四、安全区的归洋女教师姜老师
电影中姜老师的出现频率可能是最多的,但是总也不觉得这个女人很深刻,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平淡了。她没有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因为家人那样在私心和道德之间那样挣扎;也没有妓女小江鲜明的个性以及肢体语言。而她的人性张力是在于只能抱着难民营里面的孩子、保护着妇女免受强暴。惟一的,便是有着拉贝的保护便可以有求生存的信念:声嘶力竭地用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在自己身边的人。需要保护的女人和孩子太多太多了,一次一次感觉自己的力量是那样的微弱渺小,最后关头为了解救那些被抓的男人她一次次冒充他们的妻子.她已经无法再考虑自己在那最后几分钟以后迎来的是自己生命的屈辱或是尽头……一句“杀了我”是一个女人为了尊严可以做的最后的努力。这个角色一直很温和很安静,温和到甚至让人有种要去保护她的冲动.她和当时那个安全区背景下的女性不同。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追求,但是因为是安全委员会的负责人,面对屠杀、面对那些已被战争摧残到麻木的更弱者她首先是要求自己为别人去做些
什么,这是另一种更高精神层面上人性的升华。
五、拉贝的秘书唐天祥
唐天祥的人性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真实,总是有些人要为了某一些个人利益而牺牲某些集体利益,他是一个安全区的秘书.同时又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亦或一个姐夫,这样的一个男人在那样的环境下太为难也太复杂了。当他与日军签订那份合约的时候他的良心是忐忑的,当他看到自己的女儿被日军推下窗的时候他是无力与后悔的。直到他让妻子和拉贝的司机走,而自己留下的时候,当他不愿蒙上黑布枪决的时候,才演绎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由于他曾经因为自己一家老小的安危出卖了很多中国伤兵的生命.就在他舍弃自己保全别人的那一刻他人性中的另一部分战胜了自己,他实现了自我的人性救赎,自己的良心也得到了解脱。
回忆完整部电影这些人物的主要贯穿情节,脑海中重新会在梦中见到那些场景麻木的画面。那是另外一种无声的过度沉痛后的感觉。死者长已矣,我们无法承受的不仅仅是生命的摧毁。时时刻刻让我们每个人血脉都凝固静止以至于无法平静的也不是再次回顾的历史的重放,而是一次次的在眼前重历死亡的过程,就像影片刚开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面对的明明只有几个日本兵——那个城市随着国家和城市的暂时沦陷,人们在外力打击面前也变得麻木起来,除了举起双手然后等待日本军人安排不同的死亡方式.我们叹气、颤抖人性的丧失。根本已经不能自己可以左右。
那一群屠杀者和被屠杀者一样的年轻,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粗暴丑陋的,他们也曾经拥有善良动人的表情。他们也可以有自己小小的幸福和期许。就像是角川有自己的感情寄托百合子,即便她是一个人人得以蹂躏的慰安妇。同样,以百合子为代表的日本女孩也无法想象她们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是以这样一种残酷变态的方式来振奋自己祖国的士气的!我想她们之中不乏受过良好教育和良好家庭出身的,却无辜自愿地沦落为自己国家军人泄欲的工具,美丽的生命遭受无限的摧残.精神上和肉体上过着地狱般的日子。并非屠杀者就不是人,他们也是军国主义土壤下被完全掌控的杀人机器。就像角川问道:“其实活着比死去更辛苦.对吧。”活下来的日本兵又将如何呢?我想一整部电影所带来的历史是一段对于一部分日本人来说完全陌生的历史。活着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所不能承受的人性摧残使一个正常的有良知的人不能忍受活在自己编造的谎言中;一个正常人更不能接受自己活在长辈们编造的谎言中。当他们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和天皇的时候.这种直面自己祖辈暴行的场景时不解困惑无颜以及自己不知怎样应对中国友人甚至国际友人的发问时,对于他们的摧毁要比我们来得更为彻底。
电影放映完,不乏日本音乐的元素的背景音乐想起,然后是剧中人何时生何时卒的发黄的照片。《南京!南京!》希望带给我们的并不是让我们继续去憎恨,因为我们也在同情日本人的胆怯——日本屠杀者作为被扭曲者的挣扎和忏悔。我们所要懂得的是如何不再麻木,因为他们的持续屠杀和奸淫掳掠又何尝不是一种服从的愚忠和麻木呢?我们所痛恨的是那些掩盖事实真相继续麻木大众思想的人还有那些继续接受麻木的人。我们所要具备的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更加重要的是对人性的尊重,这不论是对于中国人还是对于日本人同样是爱国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