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南京!南京!》看普世伦理

2009-10-23 08:31贺利平
电影文学 2009年15期
关键词:普世伦理道德

贺利平

影片结尾以角川放走一老一少两个中国人,在阵痛中选择自我毁灭的方式结束,不仅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爱.也为侵华战争这一罪恶史实平添了最好的注脚。也让人们相信不论有多大的文化差异,这个世界还是有普世伦理的。如自本世纪初以来的“9·11”恐怖袭击、伊拉克频繁的自杀式爆炸到韩国人质被杀事件,全世界的民众都表示了对恐怖组织的极大的愤慨和对遇难者的深深同情.这是一种基于对生命尊重的共识。发现这种作为人类共识的潜在秩序,并将其确定为人们“应当如何”明确认识.使之由个别的、特殊的活动跨越为普遍的、必然的东西.从而制约和引导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正是普世伦理最初的期望。

好多人反对这个世界存在普世伦理,他们认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致使人们“难以达成普遍的伦理共识”,当我们看到1937年的那场空前浩劫,看到日本侵略者沾满鲜血的斑斑劣迹时。看到日本人狂妄、野蛮、兽性的行径时我们理解在现实世界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念、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使得大家很难达成普遍的伦理共识,使得人们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变得禽兽不如。但这种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依据而否定普世伦理的存在也大有可商榷之处。作为自然界的最高物种,人类有着共同的自然属性.因此凡涉及人类维持生存基础、生命特征的内容对整个人类来讲都具有价值意义;同时人的本质还在于社会性.人类经历着社会历史形态趋势基本一致的演变,因而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生产、实践方面会产生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形成共同的基本价值理念,这也是为什么长期封闭发展的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彼此交流,互相影响的原因,而历史上各自隔绝、独立发展的宗教、文明之间存在的“道德金律”更是有力证据。1993年8月28日世界宗教组织在芝加哥召开了由“几乎来自每一种宗教”的6500人参加的世界宗教大会,在会上制定了不仅在宗教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它宣布:“我们确认,在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是关于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以及根本的道德态度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大会提出的基本道德共识是:“一、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基本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人道的对待”;“三、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即“坚持一种非暴力与尊重生命的文化”,“坚持一种团结的文化和一种公正的经济秩序”,“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信的生活”,“坚持一种男女之间的权利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人类共同的道德诉求。当然质疑这个世界存在普遍伦理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主要是基于如下理由或困难,一是从国际冲突看,全球性的区域经济失衡导致南北差距或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强势势必导致道德文化的霸权,现在的一些被强行张扬的国际道德标准其实不过是披着美丽道德外衣的少数强国出于一己之私的民族利己主义的霸权道德或双重道德标准。二是从社会制度矛盾看.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阻碍普遍伦理建立的直接制度原因,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政治制度的色彩,政治信仰的对峙必然使道德信仰趋同的希望变得渺茫。三是从民族文化差异性看,各民族原有的传统文化信仰具有多元性和不可整合性,这是制约普遍伦理形成的直接文化情感因素。那种试图依靠民族经济强势来推行其民族价值观普世化的努力正在遭到人们普遍的拒斥。普世伦理是各民族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在承认各自道德传统生存权利的前提下,在相互交流、求同存异基础上积极融合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以经济实力或军事武力为后盾的“道德侵略”的结局。对制度矛盾而言,如果过于强调制度上的对峙,就似乎存有冷战思维的遗迹。我们承认,政治信仰制约着道德信仰,但它并不决定道德信仰。不同政治信仰的群体或个体可能会有相同的道德信仰,反之亦然。就第三个理由而言,民族的优秀道德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文化传统不断积淀的结晶,依据其表象看,似乎是惟有民族特殊性内容而无共通性东西。然而,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都存在着民族性与普世性或多样性与同一性的辩证矛盾,存在进步与落后的分野。人作为类存在物,必然会有其共有的价值基础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因为这是人成为“类”的精神前提。道德的民族差异性是道德固有的特性.可是.差异是在同一背景下才得以显示出来的,没有统一性便无所谓差异性,正如没有差异性也就无所谓统一性一样。

作为此片的“视点”,曾在教会学校学习的日军士官角川,从第一次开枪误杀手无寸铁的难民时惊惶失措的眼神,到目睹他“爱过”的女人作为慰安妇而最终难逃悲惨死去的命运后,对着被押往慰安所的姜老师,他静默几秒,扣动了扳机,悄悄释放了姜老师用生命救回的两名战俘,随后吞枪自杀,我们看到人性的苏醒,看到了角川心底深处的道德折磨。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关于人、社会、自然之间“应当如何”的认识,这种“应当”既是一种现有的事实判断,又不完全等同于现有,它是现有向应有的过渡,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同一。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甚多.如草场沙化、森林骤减、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问题:如种族灭绝主义抬头、宗教冲突愈演愈烈、恐怖主义盛行等世界和平问题;如爱滋病蔓延、人际关系冷漠、毒品泛滥等社会危机问题……无不昭示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和精神家园的沦丧,也给人类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责任和义务又是如此的模糊不定、无所依托,如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因牵扯到各国的利益和发展。尽管这种义务为人们所理解,却得不到有效的履行。很显然。全球问题的解决已不单纯是科学技术发展所负之重.它需要人类对所负义务的道德意识自觉,使之从模糊不定、无所依托变为人类共同认可的、明晰约定的行为规范。普世伦理的应运而生正是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身份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来应对全球性的道德危机,这是人类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从当前全球问题的现有到应有的过渡,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角川可以看做是一个个体,作为各种价值主体的人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达出来。基于共性而产生的共同尺度、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也只能体现在各个利益主体的价值观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是普遍价值形成的阻碍。而恰恰是普遍价值具体表达的形式。抽取各民族性价值观中的伦理共识,不失为寻求普遍价值的一种方式。

电影最后画外音:“活着有时候比死更难!”正是基于这样的感触,角川选择了自杀。残酷的战争、扭曲的人性,他无力改变也无法承受.惟有用自己的生命,救赎自己。伦理道德不仅是现实道德生活的反映,还包含着对理想道德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角川是因为丧失了对未来一份美好的憧憬而走向死亡。道德规范既是对现实道德生活的概括.

更是对理想道德生话的导向和描述,它促使人们不断超越现有的局限性,不断实现向更高道德境界的跨越。因此任何一种道德体系都是有层次性的,它既包括“‘道德底线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基准线”“最基本、最起码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伦理”,也包括更高层次的理想追求,直至基于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想和信仰伦理。道德的交流、认同和共享早已成为人类道德文明发展史的事实和基本经验。人类的道德观念发展史表明。人类原本就共享着许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从规范层次上讲,人类存在着在各种伦理文化传统中都共有的道德准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尊重、仁爱、诚信原则等,人们称之为“金规则”。而这些“金规则”竟然是在不同民族各自相对封闭的状态中自发形成的共同道德理念。我们所说的普世伦理不仅是指在共时态的规范层面上的,还包括历时态的道德价值层面上的,在道德的终极价值上人类更是有着相似的标准。当前人们对普世伦理的研究和追求既可以看成对道德现实的反映。也包含着人们的一种理想追求。既希望全人类在基本生活方面的和谐一致,又崇尚个性和文化多元;既希望应对自然等共同难题的团结合作,又希望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如果把普世伦理等同于底线伦理的话,它也就成了对各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梳理,一种基本道德共识的客观阐述,一种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从而窒息了其更高境界的理想追求,而这是不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精神的。

在现代社会里,普遍伦理的诉求之所以变得更加迫切,成为伦理学家、哲学家、宗教界人士乃至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陷入了一场深刻的道德危机,这是直接的精神原因。20世纪后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支配力和创造力空前增强,而与此相反衬的却是人类精神领域内呈现出空前的混乱与迷惘,理想缺失、信仰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以西方社会为代表的“现代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而从根本上说,隐含在这三个基本要素背后的核心理念则是自由主义.更具体地说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它以解构共同价值标准为能事,以冲破普遍的道德规约为乐趣,崇尚多元价值论,工具理性挤兑了价值理性,最终把人们抛入了无可无不可的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绝望深渊里。人的精神家园存在着被物欲横流所淹没之危险,人类正在渐次地丧失对精神之美的欣赏能力,丧失精神的寄托。普遍伦理和基于其上的道德信仰正是重构精神家园和提升人的生存方式和存在形式(即精神性存在)的可贵尝试。

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它自己的时代问题,准确地把握、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不断推进理论、思维以及人类社会前进。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地区脱离全球性问题妄言发展,无异于自凿陷阱。正视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深刻认识到造成这些全球问题的根源在于以往发展观的不足。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成为现实的今天,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一套科学的发展理念必然会为世界所效法。世界已经意识到了“人类中心主义”对全球问题的无解。思想家们为此展开了不懈的“全球问题”的求解.从“生物中心论”“动物权利论”“生态中心论”到“自然价值论”等.人类渐渐不再以自身利益为标尺去衡量一切,冲破了“人类欲望中心论”的禁锢,开始意识到“大自然的所有创造物,就它们是自然创造物的实现而言,都是有价值的”。这与“天人合一”精神和“民胞物与”情怀正好契合。21世纪是一个呼唤具有全球普世伦理价值的发展观来指引全球发展实践的时代。没有时代性就没有世界性,没有民族性也没有世界性。集时代性与民族性于一体的科学发展观.有望成为具有全球价值的普世伦理。

[参考文献]

[1]孔汉思,等.全球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普世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普世价值论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关于“普世价值”的审思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