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乾
经济学界有一个著名的“专制游戏”。这个游戏是假设先给一个人一笔钱,然后赋予这个人特权,他可以把这笔钱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一份赠予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当然,这个人还有权把钱全部归为己有。在这个前提下,这个人会怎么做呢?答案是明摆着的:这个人肯定会独吞这笔钱,因为人性是自私的。经济学由这个假设游戏推导出一个法则:人人都会本能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但这个似乎无可争议的法则最近却遭遇了“滑铁卢”。以色列科学家为了验证这个法则的科学性,特意招募了203位大学生志愿者玩这个游戏。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为“专制者”,另一组为“接受者”;“专制者”手里有由科学家提供的14美元,他们有权把钱分成两份,自己选择其中一份,将另一份留给另一组没钱的“接受者”,他们也有权独吞这笔钱;这两组志愿者相互不认识并且不能交流。结果显示,有18%的“专制者”是真正的吝啬鬼,他们选择将钱独吞;有43%的人并没有把钱平均分成两份,而是自作主张地把少部分钱留给了“接受者”;但有33%的“专制者”将一半的钱留给了“接受者”,成为小慈善家;还有6%的“专制者”是真正的慈善家,他们非常慷慨地将所有钱都给了“接受者”,并没有出现理所当然的“人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
这条经济学法则为什么会失灵呢?科学家们经过对“专制者”的大脑测试发现,在吝啬鬼身上,一种名为抗利尿激素的1a型受体比慈善家相对要少,也正因如此才拉开了吝啬鬼与慈善家的真正距离——这才是吝啬鬼的“真正隐私”。以往人们只知道这种激素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上,主要参与调节血管收缩和血压,还有一部分分布在脑部的神经细胞上,参与高级神经功能活动,如学习、记忆、判断、理解、智能等生理过程,而这种激素分泌的多少竟然和人的自私或慷慨程度有关,这还是被科学家第一次发现。
最近,瑞士研究人员证实,即便是天生的慈善家,他们在幼年时期也很可能是个小气鬼。但年幼的小气鬼一旦跨越7岁这个年龄,就很可能自然而然地摘掉小气鬼的帽子。
真有这么奇妙吗?事实胜于雄辩。瑞士研究人员组织229名3岁至8岁的瑞士儿童参加了3个测试活动。研究人员向每名儿童分别展示一张其他儿童的照片,要求他们在3个测试活动中分别就如何与照片上的儿童分配所得糖果做出选择。在第一个活动中,每名儿童获得一份糖果并需做出选择,要么把这一份糖果全部留给自己,要么与照片上的儿童平分;在第二个活动中,每名儿童获得3份糖果,并要做出选择:要么自己留一份,另外两份给照片上的儿童,要么与照片上的儿童平分;在第三个活动中,每名儿童获得两份糖果,要么选择全部留给自己,要么与他人平分。结果显示,3岁至4岁儿童普遍自私自利,不考虑与其他儿童分享;5岁至6岁儿童的表现和3岁至4岁的儿童差不多,也普遍自私;但7岁至8岁的大孩子的表现就大不一样了。在第一个活动中,近80%的大孩子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平分一份糖果;在第二个活动中,多数大孩子愿意让另一名儿童获得两份糖果,而自己仅得一份;在第三个活动中,尽管面对获得双份糖果的诱惑,仍有多于40%的大孩子选择平分,但3岁至4岁的儿童选择平分的不足9%。出人意料的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普遍比较慷慨。
科学家分析认为,人在7岁前后自私与慷慨程度的突然变化,只能说明是基因发挥了关键作用,很可能是人在7岁前1a型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较少,而到了7岁后,这种激素的分泌量猛然增多,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至于后来有的儿童长大后变成了慈善家或吝啬鬼,那也是因为7岁后,人这种激素的分泌能力产生明显差异造成的,分泌能力强的,成了慈善家,反之则变成了吝啬鬼。当然,文化修养的高低会对慈善家、吝啬鬼的产生发挥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今天看来,并不是最核心的作用。
既然吝啬鬼和慈善家带有先天的色彩和差距,那么吝啬鬼的形象就无法改变了吗?就没有办法让他们主动慷慨解囊了吗?科学家认为,好办法最终是可以找到的。
如不久前,瑞士科学家组织了一个有趣的金钱托管游戏。他们邀请苏黎世大学的178名年龄20多岁的男性志愿者参加了这个游戏。互不认识的志愿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充当“投资人”,另一组充当“保管员”。而“投资人”又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被要求用鼻子吸食催产素制剂,另一部分则吸食一种安慰剂,游戏的规则是:每位“投资人”可选择一个“保管员”存放最多12笔资金(每笔钱相当于32美分),但“投资人”要冒血本无归的风险,因为最终是否还钱,要看“保管员”个人的意愿。结果令人惊讶:吸食催产素的“投资人”中,有45%的人把12笔钱全部交给了“保管员”,体现出了“最大限度的信任”;而只有21%的人投资少于8笔钱,表现出对“保管员”较低的信任度;但吸食安慰剂的那部分“投资人”的行为正相反,有前一种表现的只有21%,有后一种表现的则达到了45%。这个游戏结果表明,催产素能让人提高对他人的信任度。最近,美国科学家组织进行的另一个类似的测试则表明,催产素在提高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度的同时,还能促使小气鬼、吝啬鬼大方起来。在测试中,科学家把一帮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吸食催产素,另一组吸食安慰剂;他们还分别给每个大学生10美元,然后让他们玩电脑游戏;游戏中要求他们与陌生人分享一部分钱,但他们看不到陌生人的样子,也听不到陌生人的声音,只是在游戏过程中会被问到“如果要你给钱,你愿意给多少”之类的问题。结果显示,吸食催产素的游戏者给陌生人的钱,要比吸食安慰剂的游戏者平均多出80%,而且那些慷慨地给出更多钱的人走出实验室时,心情也很愉快。
为什么催产素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研究证实,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和合成的一种激素,它主要负责控制一些诸如饥饿、口渴、体温等的生物反应,以及和一些如恐惧、生气等情感有关的生理反应,而它另外的重要作用是能帮助孕妇顺利生产和加速母乳分泌。从情感角度上讲,催产素能够激发母亲感到哺育孩子的责任,从而使孩子在很多年中都能得到母亲的关爱,而它能够增加人对他人的信任感并让人变得慷慨大方,还是人类的新发现。
现在看来,要想让那些令人厌恶的小气鬼、吝啬鬼变成慈善家,或者自觉“从善”,除了教育和启发等多种社会学方法外,这种包括催产素等在内的生物学方法,似乎也值得尝试一下。
(楚天摘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08年第12期,刘 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