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高考学生使用兴奋剂的现状与心理分析

2009-10-23 09:15肖建忠
体育学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兴奋剂心理学

肖建忠 许 丽 郑 汉

摘要:问卷调查体育高考学生对使用兴奋剂的认知、态度等,发现他们对兴奋剂的性质、危害和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借用“外力”实现能力以外目标、占便宜、怕吃亏等是他们使用兴奋剂的原因。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危害是导致投机、怀疑和不信任等不良心理的形成。

关键词:心理学;兴奋剂;体育高考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86-03

Current state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use of stimulants by

students taking college sports entrance examinations

XIAO Jian-zhong1,XU Li2,ZHENG Han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Guangdong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663,China;

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Mainly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s probed into college sports entrance examination taking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use of stimulants, and found tha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timulants was not only far inadequate, but also lacking in definite and correct attitud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achieving a goal beyond the reach of their abilities by means of “an external force”, gaining an extra benefit by unfair means, and being afraid of being at a disadvantageous situation, are the psychologies of their use of stimulants. Psychological harm of the use of stimulants is that they would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such psychologies as speculation, suspicion and distrust.

Key words: psychology;stimulant;college sports entrance examination

自公元前3世纪的古代奥运会开始,运动员就尝试饮用各种白兰地或葡萄酒混合饮料,或者食用蘑菇,以便获得附加的“力量”来战胜对手。目前,兴奋剂由体育竞赛蔓延到了各种社会体育中,甚至扩散到体育考试[1]。为此,首都体育学院从2005年的全国体育专业招生考试中增加了兴奋剂检测项目,开创了我国体育考试兴奋剂检测的先河[2]。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袁虹[3]于2006年3月曾经对媒体表示:“对校园反兴奋剂的检查重点,已由大、中学生运动会扩展到了高考体育专业测试”。

本研究对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4所体育学院2007级1 126名新生(报到3个月以内,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查。在充分咨询9位体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学校体育课组长的基础上,制定调查问卷1份(内容包括对使用兴奋剂的认知、态度以及使用的原因)。问卷(封闭部分)的效度和信度(分半信度R=0.89)经检验达到问卷的使用要求。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按高考体育考试时的情况回答。回收有效问卷1 020份,其中男生782份,女生238份,回收率90.59%。并对心理学专家、体育科组长、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使用兴奋剂的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看法。

1考生使用兴奋剂的现状、认知及态度

1.1考生使用兴奋剂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76人承认在体育考试曾使用过兴奋剂,占7.45%,其中女生5.04%,男生8.18%。在使用的时间上,连续服用1个月以上11人,1个月以内的20人,考试前才服用的45人,分别占使用者的14.47%、26.32%、59.21%。从调查结果来看,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已经不再是个别偶然现象。

1.2考生对兴奋剂及其使用的认知

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对兴奋剂及其使用正确的认知是抵制兴奋剂的关键。为此,设计了10道题目,包括使用兴奋剂的内涵、性质、危害、作用与功能等。从调查结果来看,考生对使用兴奋剂内涵的正确认知只有47.94%,对使用兴奋剂的错误认知主要是认为使用兴奋剂只限于“使用违禁药物”(占39.62%),不知道还应包括非药物或使用违禁方法。有38.25%的考生认为兴奋剂应属于毒品类,28.12%的认为是普通药物或是一般方法,15.36%的甚至认为是食品添加剂。后两种认知可能是导致体育考生使用兴奋剂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

使用兴奋剂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兴奋剂对人体的危害和行为危害。调查结果表明,57.36%的体育考生认为偶尔使用兴奋剂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23.45%的认为只要使用就有危害,12.22%则认为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对使用兴奋剂的行为危害性,73.68%的考生认为危害考试公平,22.49%的认为“很难说”。访问中还发现不少学生认为,禁止在体育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比赛的公平,并未意识到最主要目的是出于保护运动员健康。显然,体育考生对兴奋剂对人体或社会的危害比较模糊,未能正确认识使用兴奋剂对人体或社会的直接或潜在危害,因而很难从情感层面对兴奋剂说“不”。

对兴奋剂作用与功能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使用情况。41.16%的体育考生认为“使用兴奋剂能大大提高运动成绩”,26.39%考生选中“使用兴奋剂对提高成绩有一定的帮助”,考生使用兴奋剂增多现象可能是对兴奋剂的作用与功能的误解所致。

1.3考生对使用兴奋剂的态度

对使用兴奋剂的态度是指个体对待兴奋剂或与兴奋剂相关行为较为稳定,由“知、情、意、行”4种成分构成的内在的心理倾向。一旦考生对兴奋剂或相关行为形成某种态度,将对考生的行为产生方向性和动力性影响。因此,对考生使用兴奋剂态度的分析有助于剖析学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引导。

有32.25%的考生表示即使兴奋剂有一定危害,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愿意使用兴奋剂;只有8.24%选择即使能获得好成绩,也不愿意使用兴奋剂;40.24%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部分考生对兴奋剂使用的不确定态度,显示其存在为追求成绩而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功利主义心理,说明在体育考试中还存在着兴奋剂使用者比率提高的潜在可能。

近几年来,体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兴奋剂的检测。对于考生使用兴奋剂的问题,支持应该加大打击力度的占55.12%,认为打击力度已足够的占22.79%,而有13.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该打击,其它则不置可否。从调查结果来分析,虽然认为应加大打击力度者占主流。但当考生被问及现时对兴奋剂使用者处罚措施是否合理时,认为过重或不合理的40.28%,应加重处罚的只有12.24%,表现出较大的“同情心”。结合访谈了解的情况分析,主要是由于使用兴奋剂的主观性难以确定,可能出现因非主观故意而受罚的现象,许多被调查者都曾表示担心因误食兴奋剂而受到处罚,这可能是很多考生认为“处罚过重”的原因。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有出台有关学生考试使用兴奋剂的相关法规,按现行的《反兴奋剂条例》和相关法律对考生使用兴奋剂进行处罚,其法理依据有较大的争议。

2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

考生使用兴奋剂是他们对使用兴奋剂的认知、态度与使用兴奋剂所带来(失去)的可能利益的矛盾冲突的结果(内因)。同时社会环境因素也是造成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外在原因(外因)。

2.1“取巧”心理

人类是在自身生存的压力下,形成内在借助外物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这样的一种机制在不断的社会演进中逐步内化于人类的行为方式之中,成为人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普遍的心理状态[4]。从调查结果分析,超过32%的考生受这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影响,成为使用兴奋剂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白赚”心理

当人类可以借助“他力(人、物)或自身的优势”来实现凭个人力量无法达到目标或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又不必为此付出代价时,往往会产生一种“不用白不用”的心理。从兴奋剂的使用历史来看,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查禁兴奋剂之前,在这种“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影响下,呈现兴奋剂滥用的趋势。

从考生对兴奋剂的认知与态度分析,不少考生将兴奋剂看作是实现自身无法达到目标(成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尽管在高考(包括运动训练单考)中反兴奋剂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相对不断加大的考生规模,收效不大。另外,按现在经济条件对考生使用兴奋剂的检测只能限制于小部分人,并停留于简单的检测,因而使用兴奋剂被发现率非常低,因此,有16.75%的高考生有“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就不足为奇了。

2.3“怕吃亏”心理

使用兴奋剂可以使自己在同样的训练下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这对考生来说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特别是当他人在使用非正常手段获得更为“优秀”的成绩,但又不必承担法律或道德责任时,这种手段就成为了“理应”的手段。目前,在缺乏法律甚至道德约束情况下,使用兴奋剂自然成为一种提高成绩的重要手段,被部分考生所认同。因此,不用兴奋剂吃亏心理也较为常见(约占22.28%)。

3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危害

3.1强化考生的投机心理

在体育竞赛或体育考试中可能强化的投机心理主要有3种,一是“不劳而获”投机心理,这种投机心理主要表现在不是通过艰苦的训练来达成目标,而是希望借助兴奋剂等“外力”获得好成绩;二是认为偶然使用兴奋剂不会造成伤害;最后一种投机心理是通过使用兴奋剂获得好成绩而不会被发现。现在有种说法:“查得出的叫兴奋剂,查不出的叫高科技”,只有当使用的东西被定性为兴奋剂时才违法。这种投机取巧做法的危害不仅会表现在兴奋剂使用一件事情上,还会迁移到其它方面,成为日后工作中或遇到困难时的思维模式。

3.2对好成绩的怀疑

近年来,体育考试使用兴奋剂的问题屡见于报端。诸如2002年广东省考生张仲华因服食兴奋剂而导致猝死[5];部分考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校,但进入高校后成绩直线下降,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如此不正常现象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将好成绩与兴奋剂联系起来,最终导致对好成绩的怀疑心理。

从访谈调研来看,调查对象一致认为体育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危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身心健康问题,而是一种对取得优良成绩者的信任解体问题,甚至会演化成为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等一系列问题。

3.3对考试公平性失去信任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现代技术被用作高考作弊,践踏高考的“公平、公正、公开”形象,在体育高考中使用兴奋剂就是其中的典型。对考试公平性不再信任,不仅危及高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会对目前考试制度等造成一系列的冲击。

近年来,体育考试使用兴奋剂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但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考生对兴奋剂的认识不足、态度的不明朗是杜绝使用兴奋剂的重要阻力,因而落实和贯彻国务院《反兴奋剂条例》,加强反兴奋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兴奋剂的认知水平并实现态度的良性转变,显得任重而道远。基于以上认知与情感特征,加强教育预防、建立监控和健全法律惩戒体系,显得犹为迫切。

参考文献:

[1] 茜云. 当体育中考遭遇兴奋剂[J]. 今日中学生,2007(15):4-7.

[2] 慈鑫. 反兴奋剂不再与高考生无关[N]. 中国青年报,2005-05-18.

[3] 郑燕峰. 体育专业学生考试也要严查兴奋剂[N]. 中国青年报,2006-03-22.

[4] 易剑东,余俊明. 论兴奋剂产生和泛滥的社会心理根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2):4-7.

[5] 高晶. 鲁、粤体育高考生对使用兴奋剂的态度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6,13(3):20-22.

[编辑:谭广鑫]

猜你喜欢
兴奋剂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我国兴奋剂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之评价研究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使命所向与危机消解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科技是否变成奥运的“兴奋剂”
2015《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修订的关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