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产婆”赵凤昌

2009-10-23 05:27李友唐
文史春秋 2009年9期
关键词:张謇袁世凯上海

李友唐

辛亥革命期间,在“南北谈判”中,有一个起了重要作用的人。他既不是官吏也不是革命党人,但与双方重要人物都有密切往来。他就是赵凤昌,有人称之为“民国产婆”。赵凤昌是杨杏佛的岳父,杨杏佛于1913年与他的女儿赵志道结为夫妇。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赵凤昌藏札》,还有辛亥革命“南北谈判”的重要资料,内有南北要人之间大量的机密函电,其中有许多是赵凤昌亲拟的函稿,计109册36函2729通(件)。这是由原上海文物部门保管的,1955年由文化部批转给北京图书馆。从中可见赵凤昌在“南北谈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进入幕府

赵凤昌(1856—1938),字竹君,江苏武进人。他家境清贫,幼年失学,在当地一家钱庄学徒,常到一位姓朱的人家送银钱。他为人机警,因为挪用了钱庄的银子,被掌柜停职。姓朱的人对他说:“看你很聪明,最好还是去读书。”赵凤昌说:“我读不起书,我只想到铺子里当个小伙计。”姓朱的说:“你不是当伙计的人。”于是出钱给他捐了一个县丞,并给他到广州的旅费。

赵凤昌到广州后,先在藩司姚觐元幕下任记室。1884年,张之洞调职两广总督,赵入张幕府,由文巡捕升充文案参预机要。因做事机警,善于变通,张之洞对他十分赏识。

张之洞生活懒散,作息无一定时间,往来函电看过之后就随手抛弃。赵凤昌为他按日期编目归档,整理得井井有条。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赵凤昌随去,升总文案。多年后,他居然能代拟公牍,而且模仿张之洞的书法,几可乱真。

由于和张之洞的关系密切,赵凤昌引荐了许多同乡。1893年,张之洞因此事被大理寺卿徐致祥向光绪皇帝参劾。清政府交两江总督刘坤一查办。刘坤一为张之洞说了不少的好话,但不得不说赵凤昌有“揽权招摇”之实。结果赵凤昌被革职,“永不叙用”。

张之洞觉得过意不去,替他向盛宣怀讨了一个武昌电报局挂名差使,派赵凤昌在上海办理通讯、运输及其他机密事务。赵凤昌住在上海南阳路10号,名“惜阴堂”。

惜阴堂在上海英租界南阳路10号(今南阳路154号),是占地10亩的花园洋房,前门在南阳路,后门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赵凤昌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后,与政界人物、江浙名流来往密切,与上海官绅、外国领事建立了联系,并成为《申报》初期三大股东之一。

赵凤昌身在上海,留意国事,为张之洞出过不少主意。

一是参与了谋划“东南互保”。1900年,慈禧太后唆使义和团在北京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枪杀德国公使,其后又胁迫光绪皇帝“诏旨宣战”,通电各省。张謇、赵凤昌、盛宣怀等在上海出谋划策,分头说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倡议“拒绝上谕,保护东南”。

张之洞起初迟疑不决,赵凤昌派人赴武昌面劝,又发电报说:“李鸿章、刘坤一在原则上已完全同意,英国驻上海总领事亦由盛宣怀接洽谈妥,只希望武昌方面出面主持。”

于是,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联衔通电各省将军、都统、总督、巡抚,说:“北京义和团作乱,完全由端王、刚毅指使,蒙蔽两宫,袭击各使馆,擅发对各国宣战之上谕,均不能承认。望各省当局切勿轻信,竭力维持地方秩序,保护外人生命财产。通电之后,各省纷纷响应。”

二是参与筹划“立宪公会”。清末朝廷腐败,国家颓丧,赵凤昌深恨清廷和慈禧,喜欢接近维新人士,后同情革命党。1911年5月8日,清廷成立责任内阁,内阁由13人组成、满族9人、汉族仅4人;满族中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

这时,赵凤昌结识了杨度等人,热心于“君主立宪”,并成为预备立宪公会成员,参与筹划“立宪公会”。辛亥革命前,赵凤昌已与革命党人有往来。1907年,他因梁兰泉介绍,与广西旧同僚、陆荣廷的幕友陈炳琨一起结识革命党人胡汉民,受到革命党民主思想的影响。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此年为旧历辛亥年,故后称“辛亥革命”)爆发。12日,清廷令陆军大臣荫昌速赴湖北,统调遣湖北各军及援军;又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水师赴武汉江面。但是当时局面,不是荫昌能支撑的。

14日,监察御史史履晋奏请启用袁世凯和岑春煊,摄政王载沣只得同意。当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岑春煊为四川总督。袁世凯知道自己实际上只是荫昌的副手,当即以“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为辞,复奏不能应命。

18日,清廷催促袁世凯就任,催促岑春煊起程。19日,清廷命长江一带水陆各军均归袁世凯节制调遣,随后又满足袁世凯的多项要求。袁世凯遂点北洋干将冯国璋、段祺瑞,分兵率第一军、第二军南下“围剿”。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上海后,赵凤昌对腐败的清王朝已无感情,断言“清廷之无可属望”。作为预备立宪公会成员的赵凤昌,邀请江浙“立宪”首领雷奋、沈恩孚、杨廷栋和同盟会员黄炎培来惜阴堂,“商讨时局前途应付方法”。

此时,革命党纷纷在各地发动起义,革命形势高涨,清廷已无力围剿革命军。11月3日,上海光复,接着杭州、苏州相继光复。

11月11日,全国已有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贵州、江苏、浙江、广西、福建等11个省份先后宣布独立。面对如此形势,赵凤昌决心与革命党人联合。

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北双方派代表团在上海谈判。北方议和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唐绍仪,南方议和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伍廷芳(称伍秩老)。

赵凤昌与官僚、士绅,同盟会、光复会两方人士皆有往来,上海光复后,南阳路10号的惜阴堂成了各派要人聚会之所。赵凤昌参与机密,出谋划策。

《赵凤昌藏札》电稿中,有他拟定的五条政见:“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竞争。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缩减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行。”

他在备忘录“目前所当研究之事”中写道:“总机关宜如何组织。一切建设,宜如何预备。同人意见,宜如何发表。已独立未独立各省,宜如何交通。满洲政府如仍存在,宜如何应付。北方军队如袁世凯、张绍曾等,宜如何联络。”

革命军攻克南京前,南方出头组织全国机构的主要有两方,一是武汉,一是江浙。11月9日,湖北都督黎元洪电邀各省代表到武昌召开会议,组织临时政府。11月11日,在张謇、赵凤昌等江浙绅商的推动下,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上海都督陈其美通电各省,公推代表赴上海组织临时政府。

赵凤昌草拟了《组织全国会议团通告书稿》:“自武汉起事,各省响应,共和政治,已为全国舆论所公认。然事必有所,则功乃易于观成。美利坚合众之制度,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美之建国,其初各部颇起争端,外揭合众之帜,内伏涣散之机。其所以苦战八年,卒收最后之成功者,赖十三州会议总机关有统一进行、维持秩序之力也。考其第一、二次会议,均仅以襄助各州议会为宗旨,至第三次会议,始能确定国会长治久安,是以历史必经之阶级。吾国上海一埠,为中外耳目所寄,又为交通便利、不受兵祸之地,急宜仿照第一次会议方法,于上海设立临时会,务请各省举派代表,迅速莅沪集议。盼切盼切。集议方法及提议大纲如下:甲、集议之方法:一、通告各省旧时谘议局举代表一人常驻上海;二、通告各省现时都督派代表一人常驻上海;三、有两省以上代表到沪,即先行开议,续到者随到随议。乙、会议之要件:一、公认外交代表;二、对于军事进行之联络方法;三、对于清皇室之处置。”

12日,他们电请各省公认上海推定的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同日,赵凤昌与张謇等人发起,邀请已独立各省咨议局代表和部分革命党人在上海方斜路江苏教育总会,召开了临时政府筹备会议,决定成立“全国会议团”,以“保疆土之统一、复人道之和平”为宗旨,采用共和政体,拟暂时公认武昌为中华民国新政府,并公认上海为临时外交政府之所在地。

11月13日,赵凤昌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致革命党人公开信》,要求约定时间、地点进行面谈。沪军都督当天就作了回应,赞同赵凤昌等提出的建议。11月15日,全国会议团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名称在沪成立。

江浙与湖北由此发生了政治中心地位的争执。数日后,上海方面通过张謇,向在汉口的庄蕴宽提出“政府设鄂,议会设沪”的折中方案。

11月底,北军南下,武昌战势恶化,汉阳被攻陷。江浙联军12月2日攻克南京,南方政治中心设在南京,这才解决了这个争执。

赵凤昌与北方要人梁敦彦、唐绍仪、熊希龄等人也有密切来往。赵凤昌的妻弟洪述祖是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的幕僚。洪述祖常向赵凤昌密报北京政情,在致赵凤昌的一份密函中,向他通报了从袁世凯进京组阁至唐绍仪南下的这段时间,袁、唐游说庆亲王奕劻的情况。当时袁世凯正打算派唐绍仪南下议和,先通过洪述祖与赵凤昌的特殊关系,了解南方对唐绍仪出任议和全权代表的态度。

袁世凯派唐绍仪到南方议和时,秘密叮嘱他:“你到上海后,必须想法先与张謇见面。”唐绍仪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有一段时间在上海作寓公,与赵凤昌相识。唐绍仪到上海,首先访问赵凤昌,请赵凤昌密约张謇在惜阴堂见面。

唐绍仪要求张謇、赵凤昌调停南北冲突,促使和议早成。唐绍仪露出口风,欲推荐袁世凯为总统,让清室退位。张謇说:“苏浙之独立,目的只在不遭战争。”

12月1日,黄兴兵败汉阳,负气回到上海。张謇当日即到上海与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会晤。黄兴还在赵凤昌家中与程德全等会面。

12月4日,上海南方各省代表举行选举会,赵凤昌列席。各省代表皆已在鄂,留沪的只是通讯机关,不具备选举职权。会议议决,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

不久,在上海发起组织的中华民国联合会,列名发起人是章太炎,最初起草的成员名单中,赵凤昌、张謇皆列名其中,惟独首义地区湖北无人参与。稍后,赵凤昌和汤寿潜、程德全、陈其美诸人一起召开会议,制定国旗为五色,以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得到各省的赞同。临时参议院议决,以此为依据制定国旗,并公推孙文(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2月7日,清廷派出以唐绍仪为首的议和代表团。唐绍仪8日赴汉口,9日到达。黎元洪以南方临时政府首脑的名义电请伍廷芳前来议和。

12月10日,赵凤昌、张謇分别致电唐绍仪:“伍秩老与张、汤二公均不能远行,公到汉无可与议,请公径来沪上。”伍廷芳也致电黎元洪:“各省留沪代表未许廷芳一日远离,恳即转致唐公,速来沪上共同谈判。”

伍廷芳还致函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法磊斯,通过英国公使朱尔典请求,袁世凯命令唐一行到上海开议。上海方面又掌握了和谈的主动权。

12月17日,北方代表团到上海。唐绍仪住在戈登路(今江宁路)英商李德立的寓所,其余代表住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沧州饭店。

当晚,唐绍仪拜访伍廷芳。伍代表南方政府的全权文凭及黄兴要以代大总统衔的具文都由赵凤昌出具。

18日上午,赵凤昌约黄兴与唐绍仪在惜阴堂相见。“南北议和”当天在英租界市政厅(在今南京路西藏路口)开议。从18日到31日,南北双方共举行了五次公开会议,讨论了停战、国体及召开国民会议诸问题。

每个星期当中,总有一天或两天,程德全、汤寿潜、张謇、汪兆铭、陈其美等在赵家聚谈。唐绍仪到上海议和,也在赵宅与黄兴面商。甚至南方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亦常到赵宅与唐绍仪晤面。留在上海观望的湖南布政使郑孝胥,其居处海藏楼也在赵寓的旁边。

一天,北京给北方议和代表团成员冯耿光发来电报,,冯耿光送给北方议和代表团首席代表唐绍仪。唐绍仪看过电报后,兴奋地说:“北京回电了,赶紧打电话给‘赵老头子。”

唐绍仪一边说一边拨电话。电话里,他和赵凤昌有说有笑,关系非常亲密。冯耿光觉得奇怪,就问唐绍仪:“你有要事不找伍秩老(伍廷芳),为什么先打电话给他?”唐绍仪说:“秩老名义上是南方议和总代表,实际上做不出什么决定,真正能代表南方意见、能当事决断的,倒是这个‘赵老头子。”

策划会盟

孙中山12月25日回国,第二天下午即到惜阴堂会见赵凤昌,征询他对当前时局的看法。赵凤昌向孙中山分析了南北形势,提出“三虑”、“三策”。

“三虑”之一:和议不决,南北相持,久则经济恐慌,民生困苦,外交必生绝大之危险;赔款到期不付,各国责之北京,北京不应,责之南方;各省又散而不能统一,万一列强借为口实,以占据领土为质,岂非陷于瓜分之危险。之二:北京情状,本已朝不保夕,自袁入都后,人心渐定;南方可以抵拒,亦将成南北分离之局。之三:南方各省,虽皆宣告独立,然察其内容,事权不一,意见不齐,团结一致,实非易事。

“三策”之一:业经宣告独立各省,宜商议组织临时政府,筹划全局;凡各省军政、财政互相联络,务使将长江一带布置完密,可守可战,为进窥北方之计。之二:北军所恃者京汉铁路,传输军饷,甚为便利,必须有一奇兵,直捣开封,足助豫人独立,而绝北京之后援;革军既克河南,截断京汉铁路,汉口北军不战而降矣。之三:北京财政危机,已达极点,而南军尽得江南富庶省份,若鼓励商业,经营税饷,既有长江河流交通之便,又占苏、浙、闽、粤港口外贸之利,财政、武器,均易筹措,可为持久之计,北军虽多,无能为也。

其后,孙中山又多次登门拜访,与赵凤昌商讨统一建国、网罗英才及国家财政诸要端。赵凤昌提出了许多建议,希望孙中山“建府奠基,既须兼纳众流,更当克副民望”。赵凤昌还向孙中山推荐,把张謇、程德全、汤寿潜等立宪党人邀进临时政府。

《赵凤昌藏札》中,有一份《拟召开国民会议办法稿》:“一、开国民会议,投票取决共和、君位问题,取决多数。取决之后,两方均须承认。二、国民会议由各省电举代表组织,每省三人,每人一票,若到会代表不及三人者,仍有投三票之权。三、开会省数有三分之二,即可开会决议。四、开会场所在上海城。五、开会时间定于十一月初十日(1911年12月29日)以前,愈早愈妙。”

伍廷芳、唐绍仪双方举行第四次、第五次会议达成的召开国民会议的协议,用的就是这个稿,其中原稿当中省数改为“四分之三”、开会时间定为十一月二十日(公历1912年1月8日)。可见赵凤昌是参与机密者。

1912年1月8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闻讯甚为不满,电责张謇。1月10日,张謇向袁世凯发电说:“南省先后独立,事权不统一,暂设临时政府,专为对待独立各省。孙中山已宣言,大局一定,即当退位。”

赵凤昌和程德全、章太炎1月5日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组为“统一党”。

不久,张謇向袁世凯建议,由他赴汉口见段祺瑞,说服他用军人名义通电拥护共和,促使清帝早日退位。1月下旬,张謇再次致电袁世凯。

1912年1月23日,段祺瑞果然致电内阁:“军心动摇,共和思想有难遏之势。”1月25日,段祺瑞再电内阁:“各将领力主共和,闻溥伟、载泽阻挠,愤愤不平,拟即联衔陈请。”1月26日,段祺瑞领衔47名将领电请清廷明降谕旨,立定共和政体。

1月中旬,南北双方在惜阴堂订下了清帝退位、拥护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密约。清廷的《退位诏书》是在张謇和赵凤昌指导下,在惜阴堂拟定的,由张謇托刘厚生起草。

“南北议和”到了最后关头,双方在讨论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后组建第一任内阁问题时,同盟会坚持内阁总理必须由同盟会员担任,总理通过之后,再由总理提出阁员全体名单,请参议员投票。袁世凯拒不接受这样安排。双方互不让步,僵持多日。

在惜阴堂讨论这个问题时,赵凤昌列席旁听。他觉得唐绍仪为难,就插言说:“我是以地主的资格列席旁听的人,不应有什么主张。但现在对于内阁的问题,我有一个意见,可以贡献给诸君,以备参考。我认为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所以国务总理必须是孙、袁两位新旧总统共同信任的人物。我以为只有少川(唐绍仪)先生最为适当。只要孙、黄两先生不反对,我很想劝少川先生加入同盟会,这是双方兼顾的办法。”

赵凤昌这话刚说完,孙文、黄兴立时鼓掌,表示欢迎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同时决定请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这个问题就圆满解决了。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孙中山主盟,加入了同盟会。

酝酿陆军部长人选时,赵凤昌认为这是黄兴和段祺瑞必争之位。赵凤昌协调黄兴任参谋总长,段祺瑞任陆军总长。

2月9日,孙中山聘赵凤昌为枢密顾问。稍后,袁世凯电邀赵凤昌到北京担任顾问。赵凤昌对双方的聘邀均推辞不就,并声明“永不任官职”。

赵凤昌曾任汉冶萍公司董事长,不久后即辞职。同时他还退出“统一党”。“二次革命”中,赵凤昌在幕后做了大量协调南北的工作。1938年,赵凤昌在上海去世。

有关赵凤昌之亲人,除上述赵凤昌之女儿赵志道、女婿杨杏佛外,赵凤昌还有一独子赵尊岳,现略叙之,以免责之涉讳不具。

赵尊岳(1898-1965),字叔雍,别号珍重阁、高梧轩,是清末民初大词人临桂况周颐(字蕙风)的弟子,曾任上海《晨报》经理秘书,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参议,1932年1月任国民党政府铁道部参事。

抗战中,赵尊岳被汪精卫拉拢,曾投靠汪伪政权。1940年3月,任汪伪铁道部政务次长、伪中央政治政会委员、行政院政委员,上海特别市市政府秘书长、最高国防会议秘书长、汪伪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其女儿赵文漪,是谭泽闿的儿媳妇、陈公博的密友,任伪国民政府简任秘书。1945年日本投降,赵尊岳因附逆罪被捕,惜阴堂房屋被查封。1950年获释转往香港,1958年应新加坡大学聘任教授国学,1965年病故于新加坡。

由于赵尊岳曾投靠汪伪政权的缘故,人们对赵凤昌父子褒贬不一,并渐渐淡忘于历史视野。但赵凤昌对促成南北和谈、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

猜你喜欢
张謇袁世凯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联墨双馨六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