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海燕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揭示出“双顺差”这一我国特有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在对“双顺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调整的对策选择以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关键词】双顺差 现状 原因 影响 对策
1 引言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它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依据经济学理论,一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应当是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或者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组合。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国经济多年持续出现双顺差案例极为罕见。然而中国国际收支过去十几年除个别年份外持续出现双顺差,尤其是近年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如何理解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其深层根源是什么?双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对中国经济运行有何影响?这些已成为认识现阶段中国开放型经济运行特点和未来走势的关键问题。
2 自2000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以前,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较快。2001年至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累计328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累计293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同类项目累计顺差增长1.8倍和3.7倍。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2007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为371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则为735亿美元,继续呈现双顺差局面.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5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增长15%,资本项目顺差190亿美元。从我国“双顺差”具体格局来看,经常项目一直保持着较大的顺差,所占比重大,货物贸易账户的持续巨额顺差是整个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资本和金融账户来看,规模不断扩大,其大量的顺差已成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一个重要来源。
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推动外汇储备的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汇储备已达19460.30万亿。持续高额“双顺差”及随之产生高额外汇储备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另一方面高额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
3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是我国现存经济结构和多年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3.1长期以来我国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我国经济结构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投资的比重过大,而且还在不断提高。世界上其他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大致在20%左右,而中国2006年GDP中投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占51%~52%。我国所占GDP比重长期偏高、增长率高意味着产出规模不断增大;反之,我国消费的比重长期过低,高储蓄,低消费,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62.3%下降到2006年的49.9%,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6%下降到2006年的36.3%。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总存款,居民消费存款的比重持续降低,从2000年的53.6%下降到2006年的50.7%。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则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吸收,于是过剩的供给只能通过出口来出清,从而扩大了经常项目的顺差。
3.2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东亚地区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已大量转移到我国,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同时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迅猛增长,这些投资已陆续形成了生产能力,形成中国对欧美市场的较大贸易顺差。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3.3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入”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制度安排上,明显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从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看,流入管理较松,流出管理较严。例如,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限制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鼓励外债流入,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向境外提供债权,不允许非金融企业对外发放贷款;鼓励非居民向我国居民提供资本项目下捐赠和转移,限制居民向非居民提供资本项目下捐赠和转移等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3.4外资的过度流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寻求获利机会,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这种利用外资的形式直接扩大了我国的顺差。首先,进行直接投资可实现内部化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我国外贸市场的高额交易费用和存在的较高的贸易壁垒促使大量的跨国公司放弃国际贸易的形式而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体化策略;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取代进口,加大出口,从而进口减少,出口增大,外汇的负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
4 “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及随之产生的巨额外汇储备表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由此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4.1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正面影响
(1)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已近2万亿美元,如此巨额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还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2)国外投资者来华直接投资,开设工厂,建立企业,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与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我国是个出口大国,虽然依靠的是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还是能够解决许多人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2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影响
(1)过度的国际收支顺差会造成贸易摩擦,带来潜在的贸易壁垒,使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有数据表明在过去10年中,中国出口产品遭受了411起反倾销调查,被实施了297起反倾销措施,分别占同期世界反倾销调查总量和反倾销措施总量的15.53%和17.93%,是此间遭到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在过去25年中,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11起反倾销调查调查,至今仍然有效的反倾销税令就有61条。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将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
(2)加剧我国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
中国许多出口产品的生产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些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建厂,将中国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装配基地,把一些高能耗型和高污染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不仅挥霍着中国的大量宝贵资源,使中国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速度加快,而且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负面影响
“双顺差”引起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一方面使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弱;新增顺差只能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消化,央行必须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以购买外汇,这就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度增长,从而对国内货币政策带来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造成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失衡,表现为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又导致了投机性的换汇行为,大量热钱流入我国,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5 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选择
为对“双顺差”加以调控,“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提出了“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5.1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消除巨额国际收支顺差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1)通过调整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根据“两缺口”模型——I-S=X-M,假如一国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就需要一个规模相等的贸易盈余予以平衡,这时需要国内资本输出。我国经常项目的持续巨额逆差,主要是因为消费不足造成的储蓄率过高,到2006年,我国储蓄率已经超过了50%。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投资渠道少、房地产过热等都是造成储蓄率过高的原因。要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从而降低储蓄率,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实行收入政策,调节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改善消费环境等。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国大量出口产品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或高物耗、高能耗、环境污染型产品,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发展高技术、节约型、高附加值产业。
5.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汇率弹性,使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使用汇率这个杠杆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可以将目前实行的人民币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调整为盯住包括美元、欧元等的多种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
5.3增加出口的同时,鼓励进口
在降低顺差增速方面,要做的不是遏制出口增长,而是通过启动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带动进口增长。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推进重要战略物资和关键技术设备进口,这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国民福利和生活素质。
5.4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改变资本流入流出不对称的情况。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2]申宏丽.技术约束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债务性特征[J].世界经济研究,2006,(7).
[3]徐映梅,曾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迁的阶段性及其特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
[4]王珍.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的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6,(4).
[5]魏华祥,马瑞萍.21世纪初期中国国际收支调整政策取向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5).
[6]余永定.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J].世界政治与经济,1997,(10).
[7]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8]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9]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J]. Industrial& ScienceTribune, 2007,(6).
[10]周莉.中國对外贸易顺差分析:原因、影响及对策[J].管理科学,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