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鑫 曹林峰
[摘要] 文章通过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经济指标,分析了其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并简要探讨了实现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路径。
[关键词] 洼地 竞争力 比较优势
一、引言
在世界版图上,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与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以海洋为纽带的经济建设带动了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沿海省市,例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在历史上早就是中国的富裕之乡。然而“沿海地区普遍比内陆发达”的这一规律,在江苏这一我国经济大省内部,却尚未得到体现。江苏沿海地区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至今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而言,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滞后于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黄金海岸带”的“经济低谷区”,与江苏经济强省的身份极不相称。可以说,江苏近年来经济增速的趋缓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有很大的关系。要使全省经济总量持续稳步增长,有效挖掘苏北沿海地区的潜力,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苏北沿海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
二、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洼地”现象
江苏沿海经济带地处西太平洋沿岸的黄海之滨,位于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口的北岸,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的上海隔江相望。江苏沿海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市区及所属的14个县(市),地处苏北、苏中。3市共拥有全省27.66%的土地面积和22.67%的人口,而GDP比重仅为全省的14.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082元,是全省人均水平的62.14%。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则更低,仅为全省的11.26%和9.81%。
表中前5个指标呈现出的这种逐步递减的态势表明,虽然江苏沿海经济带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总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而与沿海经济带隔江相望的苏南经济圈,尽管土地面积相当,但2007年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却远远超过沿海经济带,分别是它的4.38倍、3.94倍和6.43倍。沿海经济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仅为苏南经济圈的三分之一。再来看与沿海经济带面积相当的沿江经济带,从表1中可以看出,沿江经济带的土地和劳动力产出效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它以24.03%的土地面积和32.76%的人口,创造了49.76%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比全省高近50个百分点。从表1中可以发现,沿海沿江对比一栏数据也同样存在逐步递减的态势,虽然面积相当,人口相差不多,但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却不到沿江经济带的三分之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沿江的五分之一,人均的地区生产总值也不到沿江的一半左右。
表2中显示的是这三大经济带在2002年以后的GDP增长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02年,落后不到2个百分点,2003年落后了2.32个百分点,2004年落后了2.59个百分点2005年差距缩小到2.30个百分点,到2006年又拉大到3.01个百分点,2007年差距竟拉大到3.07个百分点,沿江6市的发展速度则大致与全省的平均速度保持一致,上下浮动一个百分点以内,只是2003年落后于全省1.85个百分点。而苏南三市的发展则充分展现了其领跑的特点,2002年领先4.41个百分点,2003年更是将速度提到比省平均水平快7.7个百分点,但随后2004年速度放慢,只比全省平均水平快了1.85个百分点。到了2005年,这一速度放慢的趋势更明显,甚至比全省速度慢了1.09个百分点,至2007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甚至比全省慢4.78个百分点。
表3显示的是各经济带自2002年以来的产业结构状况。总体上,随着时间的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逐年上升。但是,在各经济带间仍存在较大差别。如表所示,沿海三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倒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经济带,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则连续5年保持在34%未变。沿江6市的特点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高,甚至高于苏南三市。而苏南三市的特点则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低,通常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可见,与全省及其他各经济带相比,江苏沿海地带的产业层次还较低。
三、江苏沿海三市的竞争力分析
前文在总量层面上对江苏沿海经济带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描述,这部分则对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个沿海城市的各自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这三个沿海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对它们在省内的位置进行排序和聚类。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通过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制度的环境,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要素的能力,并能最终表现为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就城市而言,竞争力应体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权力大小。因此,在对指标选取时本文主要倾向于比较城市经济功能的强弱,在综合考虑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可得性的基础上,从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资金实力、人才及科技、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这6个方面选取了25个统计指标,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大多数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具体阐述如下。
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层面,本文选取了人均GDP(X1)、GDP增长率(X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4)、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X5)和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6)这6个指标。
产业结构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合理,在这个层面上,本文选取了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7)、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8)、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X9)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X10)这4个指标。
资金实力反映城市资金的投入和积累情况,这是导致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在这个层面上,本文选取了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X11)、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X12)、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X13)、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X14)这4个指标。人才与科技反映城市科技人才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反映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在这个层面上,本文选取了人均文教科卫支出(X15)和每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X16)2项指标。
基础设施体现对城市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在这个层面上,本文选取了人均年用电量(X17)、境内每平方公里公路里程数(X18)、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X19)、每万人移动电话户数(X20)、每万人固定电话户数(X21)、每万人拥有医生数(X22)、每万人拥有民用汽车数量(X23)这7项指标。
开放程度体现一个城市对其外部区域的吸引力和城市的扩散、辐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本文选取了外贸依存度(X24)和人均利用外资额(X25)两项指标。
这25项指标的数据,或直接摘自2002年~2008年的《江苏统计年鉴》,或根据各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表4显示了江苏13个地级市的竞争力排序和分类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南通、连云港和盐城这三个沿海城市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其中竞争力较强的南通的最好排名也只是全省第5(2007年),其余年份都是第6至7位,盐城的最好排名是全省第9位(2007年),连云港前三年都一直徘徊在第11、12位,但2006年上升到了全省第8位,有较大飞跃。相应的,一直处于第10位的盐城则在2006年降到第12位。 在聚类方面,这13个地级市可以分为5个梯队。虽然南通和连云港、盐城都属于沿海城市,但大多数时候南通是属于第四梯队,与扬州和泰州的发展更为接近。而盐城和连云港的发展基本属于同一模式,被归人第五梯队。只在2004年盐城曾经归人过南通所在的第四梯队,但立足未稳就在2005年回归到了连云港所在的第五梯队。
四、江苏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开放开发沿海重大战略指引下,江苏沿海三市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三市在沿海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绩。为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日益显现的自然资源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丰富,这些自然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空间;沿海资源优势比较突出,港口资源潜力很大。
2.明显的区位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位于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的出口岸,与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的上海隔江相望;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和陇海一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地理位置可谓通江达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位于亚欧大陆桥的龙头和长三角的龙头之间,处于“二龙戏珠”的位置,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得天独厚的。
3.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努力推介下,围绕海港开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宣传热潮。沿海三市都把沿海开发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化行政推动,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土地电力供应充裕,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初步构建了以大港口为龙头,大通道为支撑,大园区为载体的发展平台,基本形成了支撑沿海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宁通、宁连、宁盐等高等级公路和众多国道为主的干线公路网已经形成,新长铁路贯穿沿海,南通机场、连云港机场、盐城机场已经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
4.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
首先,江苏沿海三市呈现出不断增强的产业配套能力。通过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重大项目纷纷落户,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盐城按照“率先突破大丰港,开放开发滨海港,配套完善射阳港,火电启动陈家港”的总体思路,加快开发和建设大中型深水港口群,并以按照打造江苏沿海汽车城为目标,支撑和带动港口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是目前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全部四期工程建成后接近“三峡”发电量,另外还有火力、风力潮汐和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将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次,沿海三市已经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产业体系。南通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船舶修造等支柱产业;盐城的汽车,纺织、食品、造纸、电力、化工等骨干行业已初具规模;连云港重点发展电力、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重大基础工业和海洋资源加工业。
5.沿海发展的国际国内经验
世界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经验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周边沿海兄弟省市对沿海地带的大力开发和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江苏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压力,同时也给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五、结束语
毋庸置疑,江苏经济实现全面腾飞的希望在苏北,加快沿海开发有利于缓解江苏当前存在的南北差距扩大这一突出问题。目前江苏沿海开发“升级”为国家战略,江苏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沿海地区开发,而产业发展则是沿海开发的核心。
苏北沿海地区如果能以此为契机,主动融入苏南经济,成立经济开发区,迎接苏南经济的辐射,提高苏北发展速度,缩小苏南、苏北发展差距,是完全可能的,实现江苏的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江苏,也是指日可待的。总之,推行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可以为苏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化提供有效载体,是苏北发挥比较优势并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计高成:江苏沿海经济带 [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23-28
[2]曹广忠等: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1999(2):34-35
[3]刘国梁: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与产业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6.12 43-45
[4]中国工程院等:江苏省沿海地区产业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报告(初稿)[R].2007 年5月
[5]江苏省发改委:《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修改稿)[R]2008年10月
[6]孙志军洪银兴范从来:《苏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37-278
[7]《连云港统计年鉴(2008)》、《盐城统计年鉴(2008)》、《南通统计年鉴(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