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继荣
鲁迅有句话常被引用:“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读到这句话被改编成“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时,不得不赞叹改编者真是“太有才了”。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和例子比比皆是。正因为有太多的人“走”,使本来顺畅的“通道”变得淤积堵塞;正因为一哄而起、蜂拥而入的场面太多,本来还有的希望变得渺茫。
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时间试图做同一件事情,这也是集体行动困境的特征和表现之一。全世界的人们都陷入一场激烈的竞赛当中,看谁能够“更高、更快、更强”。所有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试图在一种“比快”的游戏中胜出。这种游戏在中国集中体现为GDP的竞赛——多年来,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现代化意味着“更高、更快、更强”,意味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就等于经济增长,就等于GDP的翻番。因此,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对于GDP增长趋之若鹜,搞招商引资,建工业开发区,打造现代都市,一哄而起。
其实,完全可以逆向思维、逆流而动。尤其对于那些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小城市,为什么不在“比慢”二字上做文章,围绕“比慢”精神来制订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差异才能显示独特性,独特就是优势!尤其在目前世界各国各地普遍实施“趋同战略”的情况下,“差异战略”不仅可贵,而且从长远来看,可能更具优势。
“狱警式管理”为何失灵
“全景监狱式管理”(几个警察就能监管整个监狱)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但今天信息沟通方式和频率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形成了“共时性社会”——管理者在舞台的中央,被管理者则像台下的观众;作为观众的被管理者经常对作为主演的管理者起哄,甚至还可能把他轰下台。信息结构改变了,“政治不服从”的几率提高了,“全景监狱”式管理便失灵了。
真话的不同讲法
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应当以“讲真话”为基本原则。但是,“讲真话”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讲出自己想说的话”;二是“讲出真理”。我们未必能保证自己所讲的话都是真理,但我们应该讲出自己想说的话。所有为言论自由辩护的人,所坚持的是第一种理解,他们要捍卫的不过是“讲出自己想说的话”的权利;而所有主张限制言论自由的人,他们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用“讲出真理”给自己提供便利但给他人设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