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平 史诗琼
一、棉花出苗后死苗的原因
1.内在因素的影响。首先,品种是造成死苗的内在因素,抗病能力较差的品种在同样的条件下相对死苗较重。其次是种子质量问题,俗话说“母大子肥”,种子较大、成熟度好、经过筛选整齐度高的种子不仅出苗齐、全,而且苗壮,死苗则相对较轻,相反则死苗较重。
2.环境条件的影响。首先是温度和不良气候影响。棉花是个喜温、喜光作物,棉花种子在高于12℃条件下开始萌动,高于14℃才能正常发芽,高于16℃根茎才能伸长、才有顶土能力。因此,播种过早不仅不能正常出苗,而且棉苗易受病菌的侵染,出苗后苗子弱,遇到不良环境更容易造成死苗。
其次是水分和氧气的影响。棉田因苗期土壤水分不足容易旱死,相反苗期土壤湿度过大则因根际间空气不足而被憋死。
3.土壤的影响。土壤养分充足棉苗茁壮,能增强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养分不足苗子弱,遇到不良环境容易造成死苗。另外,如施种肥过量,或离根际过近、苗床施用不腐熟的肥料等,易出现烧苗而死。施用除草剂如氟乐灵过量,棉苗主根伸长受阻,侧根发不出来,根茎形成肿瘤、棉苗倒折蔫萎逐渐死亡;施用乙草胺过量,棉苗出土后,幼苗茎部形成环状干缩,幼苗逐渐死亡。另外整地粗放土壤不踏实,出苗后易蹬空而死。
4.病害的影响。病害是造成棉花死苗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棉花死苗较严重的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早期枯萎病三种。
二、棉花死苗预防补救措施
1.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品种。这是解决因病害造成死苗的一个主要途径。目前生产中推广的棉花品种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抗病能力较强,在病地和严重病地有着较强的生产优势,一类虽抗病能力较差,但在一般病地和轻病地与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比较丰产性能较好,因此在死苗较重的重病地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而在轻病地和一般病地则宜选择丰产性能较强的品种,这样才能获得均衡增产,品种选择不能千篇一律。
2.严格控制苗前除草剂用量。针对近几年来因除草剂用量过大和连续用药积累中毒而造成棉田死苗的问题,一要控制用量,二要交替用药。氟乐灵667平方米用量控制在100~150克,喷洒要均匀,不重喷不漏喷,喷后要及时混土。乙草胺的用量,要根据有效成分含量,严格按说明书的用量,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按上限,有机质含量低的按下限,地膜覆盖棉田要按膜内面积计算用量。已连续用药的要更换杜尔、地乐胺等其他芽前除草剂。
3.施足底肥,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适期晚播。这是重病地培育壮苗、防止死苗的四大法宝。北方棉区结合春耕重施底肥,一般667平方米应施粗肥1~2方,二铵20~25千克,钾肥15~20千克,尿素5~7.5千克,耕后浇底墒水,浇后耙磨保墒,浇水时间应提前半月左右,这样不仅有利保墒、增温,同时能做到上虚下实、足墒下种,为出苗和壮苗创造良好条件。棉花是喜温作物,播种不宜过早,尤其重病地,北方棉区,5厘米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可开始播种。农谚说“10天早,5天迟,7天出苗正当时”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营养钵育苗注意选用无病土、肥料要腐熟、苗床要消毒、加强苗床管理防止高脚苗。
4.加强出苗后的田间管理。一是及时中耕松土。中耕松土在北方有增溫保墒、南方有降湿防渍的作用,要坚持做到早中耕、勤中耕、细中耕,促壮苗早发,提高抗死苗能力。二是坚持早间苗、晚定苗的原则。这对历年死苗较严重的地块非常重要,早间苗既能增加单株的营养空间,又可预防苗间病菌的相互传播;晚定苗可有效预防死苗后的缺苗断垄。间苗时间应从齐苗后开始,一般分两次进行,定苗宜在早期枯萎发病高峰过后进行。地膜棉出苗后要及时放苗,尤其进入5月份特容易烧苗,可采取先捅孔放风,后放苗的办法。
5.搞好苗期病害的综合防治。造成棉田死苗较严重的立枯、猝倒、枯萎三种病害的综合防治应坚持以农业措施为主、药剂预防为辅的方针。较为有效的预防药剂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高锰酸钾、代森锰锌、黄腐酸盐类等,施药应在发病前进行。另外在齐苗后、三叶前、早期枯萎发病前喷施尿素水、生物叶面调节剂有壮苗防死的作用。
6.死苗后的补救措施。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以大大缓解和控制棉田死苗,即便如此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那么棉田死苗后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以实现少减产或不减产。综合各地经验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留双株,在定苗时有缺苗的地方在一头或两头留双株;二是在整枝时留叶枝使缺苗空间得到有效补充;三是进行大台移栽,大台移栽是多年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简便易行,可实现不浇水、不缓苗、不死苗,大台移栽从1~2片到4~5片真叶均可进行,方法是在缺苗的地方按出台的标准挖一大坑,再在棉苗密处选一标准苗,左掘一掀右掘一掀将苗端起,放入已挖的坑内,踩实使四周土壤密接。四是加强缺苗棉田的田间管理,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