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客清末大发中国国难财

2009-10-21 09:40
环球时报 2009-10-21
关键词:清政府李鸿章日方

汪幸福

今夏台湾“八·八”风灾期间,美国军方派到台湾帮助救灾的军用直升机每天每架收取高达1100多万新台币的油料费。消息传出,令人咋舌。殊不知,100多年前,利用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之机,美国政客科士达从清政府身上大捞了一笔,惨痛的教训在中国历史上记下了浓重一笔。

缺人才,清政府聘外国顾问

科士达曾历任美国驻外公使,并在1892年被美国总统哈里森任命为国务卿。后因哈里森竞选连任失败,科士达失去公职,赋闲在家。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与日本议和,曾两次派团到日本,却遭日方轻蔑与拒绝。清政府官员与日方接触时,日方人员动辄引用西方国家的条例或国际公约,对清政府官员进行刁难、恐吓,使谈判难以进行。清政府官员被迫打道回国。

为使议和谈判进行下去,清政府决定第三次派团前往日本,由户部左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率领。张荫桓为防日本又用西例、国际法约恐吓,决定聘请一懂国际法的专家做顾问。他找到了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据说,田贝与科士达关系极好,当即向张荫桓推荐了赋闲在家的科士达。正巧,1885年,张荫桓出使美国办理华工被害案时,与科士达有过接触,于是,张马上奏请聘任科士达。

1894年11月,清政府总理衙门致电科士达,请他出任清政府赴日议和使团的“法律与外交顾问”。科士达接到电报后,十分高兴,感到发财的机会到了,决定应聘。

科士达先向美国国务院声称,他以个人名义应聘,不代表美国政府。然后,他找日本驻美公使,并一再向其表示,他虽受清政府聘请,只会对清政府的境地予以相当的忠告,不会给日本造成任何损害,并会使日本获订满意的条约。经过几天的游说,美国和日本政府终于同意科士达应聘清政府和谈使节顾问一职。

科士达未起任何作用

有科士达陪同的张荫桓、邵友濂议和团依然遭到刁难,日方要求恭亲王奕訢或李鸿章亲去。1895年3月,科士达随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到达马关。

在谈判中,李鸿章看了日方提出的和约草案后,惊得目瞪口呆。他没有料到,日本胃口如此之大,条件如此之苛刻。李急找科士达商量对策,这位 “洋顾问”也束手无策。

由于日方条件太苛刻,李鸿章担心签约的副作用太大,心里甚为矛盾。科士达则极力鼓动李鸿章不要考虑太多,尽快签约。他还说,不签以后的麻烦就会更多更大。

可以说,在谈判过程中,被寄予厚望的科士达,既未援引西例、国际条约斥责日本的蛮横行径,也未帮中国少割一寸土地,少赔一分钱,相反其作为还为日方出了力,这点甚至得到参加谈判的日方代表的承认。4月17日,李鸿章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科士达随李鸿章回到天津后,感到《马关条约》对中国损害太大,担心清廷不批准条约,又亲自给清政府的总理衙门写信,赞扬李鸿章在日本谈判非常成功,夸奖李为维护国家权益“力辩强争,笔舌并用”。随后,科士达受李鸿章之托赶赴北京,游说总理衙门,要求尽快批准《马关条约》。

到了月底,科士达为早日拿钱回国,就交割台湾之事屡劝李鸿章不要拖延。6月2日,科士达陪同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在台湾基隆外海的日军舰艇上,与日方代表完成了割让台湾的手续。

据估算,日本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为7000万两白银,得到中国两亿人每人赔1两银子的赔款后,全国民众不作任何生产可以躺着吃3年。可见这次谈判给中国造成的灾难之重。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将中国8成以上的赔款用于发展军工产业。

漫天要价

科士达从台湾一回到北京,就狮子大开口,向清政府索要20万两白银的天价报酬。清政府当时是匆忙决定聘请科士达的,总理衙门也作了给他付报酬的准备,等他来华后再商谈。仅仅几个月后,科士达竟要价这么高,总理衙门的官员感到难以承受。

由于在报酬问题上谈不拢,科士达找田贝协调。经过反复磋商,清政府最后同意支付15万两白银。当时清政府一品大臣年薪只有300多两银子。科士达没再纠缠,很乐意地接受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科士达在中国发了这笔国难财后,就成了印第安纳的大富翁。他用这笔钱做了两个大买卖:一是在美国著名的安大略湖风景区购置大量房产;二是大举投资华尔街金融业,并成为多家大银行的董事。

科士达的后人有两个是美国知名人物。一个是他的女婿兰辛,做过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国务卿;一个是他的外孙、有“战争贩子”之称、极端仇视新中国的杜勒斯。杜勒斯的童年大半在科士达家度过,他到了晚年,还经常津津乐道少年时代在科士达家过的奢侈生活。

令人不解的是,到了1907年,吃过大亏的清政府竟又将这位过气的政客请到中国来,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出席第二次海牙国际会议,让科士达再捞了一笔。原因无他——清政府没有懂国际法的官员,一些西方政客抓住此点,经常羞辱参加国际活动的清政府官员,以致清政府的官员对参加这类国际会议非常畏惧。▲

猜你喜欢
清政府李鸿章日方
李鸿章的尴尬
我国防部:日方这个“摄影师”不要也罢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