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陈景润:科学狂人的巅峰之战
佚名
20世纪70年代:精神解放后的个性选择
20世纪70年代末,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于是,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成为国人瞩目的对象,整个社会萌生出对科学的崇敬。另一个新面孔则是来自台湾的邓丽君,她的歌曲因为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赢得了大众的青睐。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里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儿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陈景润,自幼家境贫寒,高中没毕业就考入了厦门大学,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但他因为口才不好,未能走上讲台,而是当了厦门大学图书馆的一名资料员,兼做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推算,他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1996年3月19日,病重的陈景润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3岁。
邓丽君:“粉丝”心中的天外歌者
刘铮
一个邓丽君的歌迷讲述了当年人们对邓丽君的迷恋。
我听邓丽君的歌算是比较早的,大概是1978年吧。当时收音机里有一个频道,播放的都是海内外比较走红的音乐、广播剧等,就是从那里,我接触到邓丽君的《香港之夜》《甜蜜蜜》《南海姑娘》等歌曲。
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我都惊呆了,歌曲还有这么唱的啊!以前我听的都是一些进行曲或美声音乐,像这样的流行歌曲闻所未闻。因为白天要上学,所以一到晚上,我就会守在收音机前,等着邓丽君。
后来,录音机出现了。那时录音机的试音带里装的全是邓丽君的歌。一些在海外发展的华人,回来的时候都会带上录音机,当然里面装的照样是邓丽君的歌曲磁带。
能买得起录音机的人毕竟是少数,许多人听邓丽君的歌,都是通过收音机,边听边抄歌词,一次抄不全,等下次再听的时候再抄,反复几次,才能把歌词补全。
我记得那时有一种常见的街景:一个个留着披肩发、大鬓角的青年,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里面放着邓丽君的歌曲,一路走过去。真是万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