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学作品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2009-10-20 09:05葛志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本教师学生

文学是一种理想的艺术,有着独特的学科价值。文学的目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文学可以提升人的文化品味、塑造人的情感世界、净化人的灵魂。进行文学阅读,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占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价值观念,学习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对自然、生活、艺术进行审美,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显示出它的无穷魅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指向阶段的激趣推荐

有位教育专家指出,目前,中学生阅读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低级品位甚至有害的作品充斥在学生中,学生的辨别能力还很低,没有正确的阅读观,只凭自己的爱好来选读作品,这种情况还相当普遍。老师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应为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及优秀作品,或粗略介绍,或开设讲座,有目的地把文学名著和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通过推荐优秀作品,可以使学生去阅读那些优秀文学作品,远离那些低俗作品,让优秀文学作品真正走到学生的手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自觉地去读。激趣的方法很多,如成语激趣,历史故事激趣,名家名作介绍激趣,赞扬激趣,情境激趣等。教师可根据文本,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直面危机,回归文本》一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当莱昂纳多乘着他的《泰坦尼克号》火遍全球的时候,媒体关注着与他有关的一切,借此东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他的另一较有影响的影片《罗密欧与朱丽叶》,莎翁的这部唯美爱情悲剧经数百年演绎改编,但从未如此疯狂,当然它立刻受到年青学子们的喜爱,爱屋及乌,有的学生对莎士比亚的这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契机,我便顺水推舟布置学生阅读并作读书笔记,将改编后的电影与原著比较,原著诗一般的语言果然征服了他们:“天空中两颗最辉煌的星星要出门,就请她的眼来代替他们闪耀,候着他们归来。真的,如果她的一双眼睛悬在天空,星星就替代她的眼睛,那会怎样?那她脸上的明媚一定盖过星星的亮,如同白日的光压倒了灯光,在天上她的眼一定照耀满天的光明,鸟儿乱叫,以为白昼已经降临。看,她悄悄把手托着她的脸!嗳,为什么我不是那手上的手套,就轻轻靠着她的脸!”纯洁无瑕的爱情与华丽清新的语言交相辉映,使作品折射出让人震颤的美丽,任何动感画面也无法取代,这是文本语言的魅力。同学们还体会到,电影重“视觉”,渲染激情;原作重“内蕴”,感悟永恒。改编再好的名片还是无法尽展名著的魅力,所以不能用名片取代名著。有了这些感悟,被动阅读很快就为自主阅读所替代。

这是一个利用影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兴趣的成功案例,从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激趣是多么的重要。

二.阅读进行阶段的方法指导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阅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专题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介绍有关的鉴赏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默读(克服外部发声和心理发声)习惯的养成;改变逐字逐句慢读,实现眼脑直快吞食信息;减少回视、加快速度、减少眼停次数加快速度的速读训练;注意力高度集中,快速浏览、快速寻找文中“路标”、搜捕主要信息的能力训练;搜寻画龙点睛的语句语段并作停留思考以求文意的训练;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点睛语句、重要语段,对文章的精彩之处进行咀嚼品味的训练;对思想内容进行挖掘与探究,获取透彻理解文意的方法训练;指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鉴赏,乃至多元化的思考的训练;生疑解疑以求读透作品的训练等等。以散文教学中的抓关键词句为例,散文中,关键信息往往集中在一些议论或抒情的文字里,如能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神韵和中心,像读《荷塘月色》,就能读出不平静;读《道士塔》就能读出怨恨;读《我的空中楼阁》就能读出独立,安静;读《前赤壁赋》就能读出变与不变;读《断臂的维纳斯》就能读出有与无。要想具有这种能力,就要依靠教师在文本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三.阅读理解阶段的质疑指导

当前,有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有的学生书读得不少,但阅读能力就是上不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质疑。或是不敢质疑,或是不会质疑。只有当学生能够质疑,才会有阅读兴趣,才会去探究、去发现,有了探究和发现,才会有新的感悟,才会不盲从,也才会有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引用了这句话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师对待学生的质疑,不应当受自己个人认识和价值观的局限而轻易压抑他们。压抑他们的后果是严重的,这将会禁锢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甚至摧毁一些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使其最终丧失主动阅读的积极性,丧失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能不能从学生也许是杂乱无章的提问、答问和只言片语中敏锐地把握其质疑的主要内容,加以引导和肯定,这是一位教师语文素养和指导能力的体现,更是使学生敢于质疑的关键。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阅读时应从哪些方面质疑?一般来说,可以抓住题目质疑,抓住重要的词句质疑,抓住段落质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思考和质疑。如紧扣矛盾处巧妙质疑,捕捉空白点深入质疑,打破常规思维定势逆向设问质疑等。

学会质疑中,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用质疑、批判的态度阅读。质疑、批判的阅读就是要求读者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这种阅读要求学生用审视挑剔的目光给课文觅病指瑕,就是让学生打破迷信,挑战文章,挑战作者,挑战教师,构建自己的阅读创新观点。

如指导阅读婉约词的名作——柳永的《雨霖铃》,我们在深刻理解全词“凄、惨、悲、痛、恨、愁”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与批判:这首词表现的是纤弱缠绵,悱恻低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不是很容易使人渐染上一种无名的惆怅和哀怨,会不会也使我们消沉不振,能不能使我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进而应该认识到:我们要学习与吸收的是他表达的方式,而不是他的“愁”本身。我们如果不对作品加以鉴别就陷入文中,将使自己消沉不振,不可自拔。

四.阅读感悟阶段的体验交流

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样就使文章具有开放性。《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首先,引导学生感悟。这个感悟是个人的独特感悟。因为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个体最终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独特感悟是创造性读书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感悟和体验,获取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感悟,旨在使其于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开阔视野,丰富想象,进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感悟生活的情趣和能力。阅读文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感悟重在自主,重在个体,切忌让学生学习教师的理解和感悟,切忌强求一律,人云亦云,切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要允许求同存异,允许多种见解并存。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如阅读《阿Q正传》、《项链》、《窦娥冤》、《刺客列传》等作品,可引导学生用新的观点重新解读课文,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指导写出自己的感悟。写的方式应力求多样。如对文本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把散文改写成诗歌,为作品加个结尾等。还可以写读后感,写文学评论,甚至借鉴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再创作。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写作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达到以个性的解读为终极的目的。

再次,引导群体交流。个性化阅读必然存在着感悟和体验的差异,面对差异,就要通过“相观而善”的交往来解决。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调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鼓舞、鞭策,激发并保持学生的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并敢于把自己的感悟体验拿出来,合作互动交流。学生个体的感悟,与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以及教师间的信息相互联系,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信息交流网络。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网络中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内化——交流”的过程再去发现,去感悟,去升华,以达成阅读共识的目标。

葛志锦,教师,现居江苏常州。

猜你喜欢
文本教师学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