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婉约词的审美观照

2009-10-19 09:07尹华琼
山花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词体李清照抒情

一、 婉约词萌生的历史文化渊源

词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她的魅力与光彩丝毫不逊于诗歌在我国历史上的成就。无论是民间词人柳永,还是南唐后主李煜,又或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都是词的集大成者。

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倚声填词是婉约词萌生的直接因素。婉约,是婉转含蓄的意思。陆机的《文赋》曾写“或清虚以婉约”,由于受词起初的形式影响,词的内容不外乎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一类,至于后来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各有风韵,但都并未脱离其宛转柔美的轨迹。所以说,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闺情,离别之绪,词体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杰作,艺术上也有可取之处。

从宋代文学的审美分流来看,婉约词派无疑是一条野路子,由新兴文学样式词领兵,她通过对晚唐五代花间词的继承和发扬,崇尚感性,崇尚富贵,崇尚娱乐,以婉约为美,以抒情为贵,终于达到了时代文学的高度。宋词得以大抒性情,这既是文学的机遇,也是文学的使命。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张的压抑下,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又不得不宣泄出来,而在这样的重重矛盾中,小词的出现便为它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借用小词言语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满足人们内在心灵的需要。在人性被异化了的社会中,人的自然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人性被扭曲了。北宋人的词体观念正表现了人们的情欲和对审美的感性的追求,同时表现了对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性的把握尤其偏重于它的审美价值。如果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来理解,词寄托着他们深沉的主观情绪和感受,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和情感模式:风花雪月,绮罗香泽,花间樽前,留恋光景,有人说“词人易做梦”,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词人的心灵更需要从词中得到慰藉,哪怕是做做白日梦。词是人们在花间樽前遣兴娱宾,闲居鼓吹的娱乐工具,表现了宋人对词体性能的纯审美和纯文学的认识,反映了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中对感性的需要。

二、观照婉约词的抒情美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其主要特点。婉约词中的离愁别绪和富贵闲情是言情类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情感模式。它为婉约词成为词坛正宗,深受士大夫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共同喜爱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展示婉约词美的特征,下面以苏轼、李清照为例来观照体味婉约词的抒情美。

首先,作为北宋一代文豪,苏轼的词作往往以豪放、雄壮为美,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文笔为典范。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他的婉约词作,其中也不乏佳作。在苏轼的词出现以前,词坛上基本承“花间”,南唐的余绪,不脱“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吟唱的是男欢女爱,离情别绪。其中虽有登山临水,歌舞繁华,渔舟茶女的篇目,但都未洗脱“俗气”。苏轼的婉约词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它不再是愉悦宾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的欢乐与离愁,他主张作词应像写诗一样,充分表现自我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无论是赞美还是讥讽他的人,都说他“子瞻以诗为词”,东坡词“皆句读不葺之诗。”故“词至东坡而始尊”,这表明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

在苏轼的全部婉约词作中,也并未完全摆脱“绮罗香泽”的妇女态与婉转柔媚的儿女情,但是和花间的“以艳为美”、柳永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总体上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下面通过这首《减字木兰花》,可以一睹他的抒情风采。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轻软。双鹊飞来争澡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苏轼常与僧人来往,沾濡佛禅。词中只写了两种物象:古松和凌霄花。但这里只是创造出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而词人仿佛置身事外,没有表露丝毫的主观感受,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浑然天成,松风花鸟自得其乐,各任其性。就这样“盖游于物之外”,就可以“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便于读者领会,体味禅家意趣。词中似乎没有表达苏轼的个人情绪,实际上,如果没有作者对于禅的透视,对于大自然的领悟,是绝不可能写出这样清美的作品的。

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深拓了传统意义上的婉约词,使婉约词的抒情内涵由最初单一的男女情爱出发,渐次渗透与融入文人学士的品性、修养与襟怀等情感层面,进而体悟世事人生,增强了社会生活的时代感,最终成为情感体验的多维审美空间,这也正是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其次,婉约词发展到李清照,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李清照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而敏锐的情感艺术,由“男子而作闺音”到“闺音”发自女性自身,寻求自己的“话语权”,并深切感受和抒写了宋代政局动乱中人事沧桑之感与身世沉沦之叹。李清照以女性文人的独特身份在词作中塑造女性的自我形象,展示身处特定社会历史境遇中的女性真实而深沉的内心情感,区别于男性文人性别视角的独特的情感审美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李清照对婉约词的独特贡献。

自晚唐五代北宋以来,婉约词贵婉转,重含蓄,已形成其传统风格。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这一特色,并显示出自己的艺术格调。概言之,就是婉转而又疏隽,她抒情有时较直率,但无柳永之“俗”,无秦观之“媚”和周邦彦的“玉艳珠鲜”,却隽永有味温柔细致。她的词虽达不到苏轼的清旷境界,但在婉约词中,即便抒写淡淡的哀愁,却常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常说她的“婉而隽”的词风。

李清照早期作品是以女性的敏锐和细腻,从女性的心理出发,真挚地表达了她对爱情离愁别恨的感受。这与以往应歌之词中“以助妖娆之态”的拟作大不相同。她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曾写道“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三句,词人用了往复吞吐的笔调,十分真切地表现了一位妻子想向爱人诉说自己的心事,但又怕引起彼此离别的痛苦,话到嘴边又忍住的心理活动。她写出了女性的温柔、细腻与特有的体贴。她写得那么钟情,那么曲折,而又那么自然,在男性词人的笔下绝不会那么周全,想象出的终不如心底流淌出的完整自然和真切。

南渡后,词人经历了家国变迁,情感比以前更深沉痛切,所抒出的愁怀已不是往日的闺情可比,她的作品进入新的境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如《菩萨蛮》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添字采桑子》之“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充分表现出孤独、凄清、悲苦的心情。至《声声慢》(冷冷清清)写出了她在黄昏时分,对着风急天寒,黄花满地,梧桐滴雨,雁过长空的凄瑟景象,独自守着窗儿,很难熬到天黑的凄苦情景。傅庚生评《声声慢》“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这些作品与她早年作品写愁怨不一样,那时多系无聊闲愁,暂时离愁,而这里所写的却是饱受战乱流离之苦,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心中难以诉说的哀愁。此时悲怀万种,实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形容。正如梁启超所说:“那种孑独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李清照正是从这种女性本位角度,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美,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她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个人性情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

综上所述, 抒情之词上接晚唐五代,下延南宋,它的出现使我们感受到了词体焕发出的勃勃的文学生命力。北宋词人所谱成的美丽词曲,令人流连忘返。它们共同的美学特质是真挚,是词人崇尚真美的艺术结晶,因为抒情之词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情兴经纬其间,虽豪荡震激而不失粗,缠绵轻宛而不失于靡”。婉约词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她的饱满的内涵,深情款款的词句,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

三、婉约词的美学时代意义

前面谈了很多关于婉约词的抒情美,是就词的创作本身来说的。那么在现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了解抒情婉约词又有什么意义呢?

1.首先,这种抒情美学有助于培养人情感的丰富性。词体曲折悠扬,特别适合表现人悲欢离合中的情思,春花秋月中的人生感悟,羁旅迁谪中的内心跌宕,吟咏风物的寄怀之情,闲适隐逸中的疏放自在,国破家亡的乱世悲歌等,简直是一部情感大全书。另一方面,每位词人都有着复杂的情感结构,如李清照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的低回情恋,也有“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壮怀逸志;苏轼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迈磊落,也有“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倾诉”的缠绵细致,正是有了这么多不同的词人的情感心理,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词的美境。

词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也帮助我们了解人性,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地位,不同际遇的人,不可能经历完人生的各种情感。如古代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臣民都要对他仰视,但如今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又如古代词中的婚外恋,即文人与妓女的情爱,也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但尽管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类的喜怒哀乐是不变的,关键是,那颗艺术之心能够带我们感受前所未有的世界。抒情词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忽视外在条件,直达心灵,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情绪与思想。岁月沧桑,拉远了我们与词的距离,但心灵的共鸣却让我们在靠近词的艺术。

2.抒情美学还有助于培养情感的含蓄性。读过词的人应该知道词是一种很含蓄的文体,它的身上体现出中国艺术的含蓄美。在当代社会里,高速度,高效率,追求及时行乐,在匆匆忙忙中,人们都变的浮躁与肤浅,矫揉造作,过分追求简单与麻木,语言表达直接更无趣,而抒情词却是一剂良药,在宁静的潜移默化中给我们心灵以熏陶,摈弃人性中丑陋的东西,恢复内心美的一面,让躁动的心得以沉静。

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又是衡量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情感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与人的认识相伴随,情感又作为美好行为的内化,和升华人的道德行为相互依存。在对婉约词的审美活动中,全过程始终伴随着愉悦的心情,它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的束缚,单纯地流露自然情感,为人类情感的陶冶提供了一片天地。

婉约词,这个数千年的艺术,重新被新的时代唤醒,在这个急功近利,空虚乏味的时代,在内心寂寞,疲惫苦涩的人群里面,它无疑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大众对精神的渴望。我也希望大家可以暂时抛却世俗所困,潜心聆听一下婉约词的美妙乐章,投入到古典文学的魅力怀抱,洗涤心灵,抚慰心灵。`

参考文献:

[1]艾治平.婉约词派的流变[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3.

[2]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3]苗菁.略谈唐宋词的抒情手法[J].词刊,1997.6.

作者简介:

尹华琼(1970—),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词体李清照抒情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春 日
点绛唇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喝醉的李清照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李清照改嫁辨证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