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战武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原引起的肠道及肠道外病理变化的鸡的传染病。大肠杆菌病有多种发病表现,主要包括大肠杆菌败血症、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心包炎、关节炎或足垫肿,肠炎、死胚和孵化率低下等多种病型。该病首次报道于1945年,近20年来,随着我国集约化养鸡业的迅速发展,鸡大肠杆菌病发生日趋严重,而且多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是目前养鸡业最棘手的传染病之一。
1.流行情况: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肠道、孵化场等各处普遍存在,由于是常在菌,当环境因素改变时,极易发病。鸡大肠杆菌病对3-6周龄的幼雏和中雏危害最大,不同品种和不同龄期的鸡群均可发病。发病较早的4日龄,通常1月龄发病较多,成鸡特别是产蛋鸡亦可发病。近几年由于饲养者加强了鸡群的保健用药,逐渐形成了死亡率低,发病率高,耐药性增高,治疗相对困难的状况。环境因素及养殖模式的改变,往往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当气候变化时往往多发。在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鸡舍通风不良、饲料质量不佳的鸡场最易发病。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养鸡业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2.临床表现 :(1)发病鸡只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尾部被粪便污染,食欲明显减少,鸡冠发紫,排黄绿色粪便。(2)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是肉鸡养殖中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死亡率可达到5-20%。主要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羽毛松乱、喜卧、拉稀,肚皮发青。同时兼有其它疾病的症状。到后期往往发展成腹水症。(3)产蛋阶段鸡群发病,多发生在150天以后,如无继发感染大群鸡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零星死亡,死亡鸡体况较肥。死亡率在5%以下。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下降,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鸡群死淘率增加,畸形鸡蛋增多,蛋皮颜色发白,着色不好,蛋皮污染物增多,蛋壳薄,极易破碎。(4)幼雏发病,精神不振,衰弱,腹部胀满,脐带愈合不良,死亡率较高,个别鸡只有神经症状,尤其是育雏期温度上不去,更加明显。(5)种鸡产蛋期发生后,造成产蛋率下降,死亡率增高,受精率,孵化率下降,用此种蛋孵化出来的雏鸡弱雏增多,死淘率高,雏鸡一般在1-5天死亡。
3.常见病理剖检变化(1)脐炎:幼雏发病死亡后可见脐带呈蓝紫色,腹部膨大、卵黄囊壁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脐孔开张,卵黄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良。(2)眼炎:在发生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后,个别鸡出现单侧性的眼球前房积脓。(3)卵黄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输卵管充满干酪样或带恶臭的渗出物。分泌物、细菌等凝结成干酪样物质在管内贮存,逐渐凝结增大,使输卵管堵塞,导致排卵逆出进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有的病死鸡往往在泄殖腔内有一颗正常的鸡蛋未能产出,腹膜发炎,腹膜粗糙,有的可见肠粘连,病程较长的鸡剖开后发出恶臭。(4)气囊炎:气囊浑浊肥厚,大量的干酪样渗出物与周围得脏器粘连,肝脏肿胀变脆,被膜白浊肥厚,肺充血与胸腔粘连。
4.防治方法 :(1)鉴于该病的发生与外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预防本病首先是在平时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逐步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认真落实鸡场消毒和防疫措施。(2)种鸡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在种蛋产下1-2小时后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28毫升、高锰酸钾14克进行熏蒸处理。(3)本病发生普遍,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为了降低抗药性,在生产中要坚持“无病少用药,用药不超量”的原则,药物治疗时有条件的场可以通过药敏试验来选择治疗药物。(4)在规模鸡场可以使用疫苗来控制本病的发生,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制苗菌株应该采自本地区发病鸡群的多个毒株,或本场分离菌株制成自家苗使用效果较好。要引起重视的是。由于大肠杆菌是常在菌,当鸡群有其他疾病发生时,往往继发大肠杆菌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辩证施治,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2008年21期《禽大肠杆菌病及其防治措施》2.《鸡病防治》金盾出版社,郭玉璞著3.《禽病诊断与防治图谱》济南出版社,杜元钊、朱万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