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万亿梦想

2009-10-16 06:26兰燕飞
小康 2009年9期
关键词:汉正街光谷武汉市

兰燕飞

大武汉的万亿梦想是形势所迫,还是制度驱动,未来的武汉会否一鸣惊人,都将在八年之后得到解答。

大武汉的鼎盛时期,距今不过百年。

中国只有两座城市被人习惯称为“大”,一是上海,另一个就是武汉。

从汉正街到光谷

8月5日,武汉昔日最为辉煌的商业地带,曾经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挖土机轰隆隆的声音不绝于耳,俨然一个偌大的工地。个体户梅伟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的改造工程。修路,盖楼,每一次改造工程除了造成交通拥堵外,在梅伟看来,其实工程本身对于汉正街市场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曾经是全国首个市场,全国最早的一批“万元户”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如今,汉正街名声仍在,盛况早无。行走于汉正街,与在中国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的大型批发市场并没两样:喧闹,低档的物品及随处可见摆地摊行骗的低劣江湖术士,更有小偷出没其间。除了公认的商品质量不高、管理混乱之外,周边逐渐兴起的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一些小商品市场抢走了汉正街的位置。

同样作为全国著名的批发市场,在汉正街之后崛起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却已走向国际。二十年间,义乌市场设施改建经历了五代,从马路到室内市场,从安全、畅通的“商场式”再到外有花园、内有完善服务的星级博览中心。

汉正街的小商品流通模式曾引领潮流,但这种原始的流通模式已不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汉正街的推倒重来表明了武汉人重建商业模式的决心。

曾任武汉市副市长、湖北省副省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的辜胜阻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认同,在强调创新进取、务实守信和合作多赢的现代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武汉所体现的中部地区这种相对保守的内陆观念文化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批评武汉人没有眼界的声音不只是出现在汉正街。

2001年7月,中国批准在武汉建立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有人说,在武汉经济发展历史上,有两件事曾引起市民空前热烈的反响。一件是当年中央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一件就是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八年之后,“中国光谷”如地方政府所愿,招商引资带来了一批的高新技术项目,也成功地带动光谷周边的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但以光纤光电子为主打品牌的光谷却尴尬地看到,来自广东的华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吸引走了其周边高校此类专业的所有优秀人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烽火科技”作为“中国光谷”的核心主力企业,2008年其以60亿元的产值、同比50%的增长稳坐东湖高新区重点企业的第二把交椅。据了解,这样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扶持。如同GDP增长的数据一样,同比很高,放在全国的范围去考量,则比较尴尬。

“它连华为的一个零头都算不上。”烽火科技的员工胡彦对增长数据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发达地区的广州、上海相比,距离还很远。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年,上海、北京、广州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实现产值分别为4460.97亿元、3010.7亿元、2187.57亿元,武汉市仅为1100.4亿元,到了2008年,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总收入也只有1750亿元。北京、上海、西安、广东、长春等省市已经开始争夺“中国光谷”的混战,武汉的先机并未能占得多少便宜。

从汉正街到光谷,普通的商业贸易未能越过“水货”时代的低门槛,而瞄准高科技电子产业的光谷却面临着高门槛的考验。在一低一高之间,武汉如何发力颇费思量。

野心与速度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30年变革中,那些弄潮儿的城市中没有了武汉的名字。武汉的尴尬在于,昔日之盛正是今天失意之所在。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由此开始突飞猛进之路。

2008年,武汉市长李宪生升任湖北省常务副省长,随即出掌武汉城市综改办的主任,继续推动其武汉任上未竟之事业。借力于国家4万亿元投资的东风,武汉城市圈在2009推出156个重大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约1.3万亿元。第一批的重点投资砸向了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

武汉的这一速度,在“中部崛起”的行列中仍无法夺得龙头老大的位置。2009年7月,中国各省市纷纷公布上半年GDP数据,中西部引人关注地站到了前面。武汉以10.1%的增速位列19城市的第12位,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第四位,落后于合肥、长沙和南昌之后。

对于宣称“中部崛起”的武汉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字。

武汉市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指出,与历史数据相比,与增加就业的要求相比,与改善民生的要求相比,目前经济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武汉的经济增速相比,长沙则令人瞩目得多,在2009年上半年的GDP增幅中,长沙以14%远超武汉。而且,当武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六月份出现——141%的负增长时,长沙同月却以17.9%的增幅成为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动力。

一江之隔的长沙的表现对武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武汉市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指出,武汉市工业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偏重化结构,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为主导力量,这恰是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而工业占据了武汉市生产总值的近40%,因此,工业对整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减缓。

“武汉现在发展很快,比武汉市过去要快,但比别人要慢。人家发展更快。”武汉市统计局综合处处长肖红华苦笑着说,“以前我们从不和中部六市比,因为他们太小,不需要和他们比,但现在必须要和他们比。而且地市州也要拉进来,他们发展也很快。因为武汉市发展速度没有他们快嘛。”

武汉崛起的愿望其实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鸟枪换炮的梦想

2009年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全面启动,本刊记者8月来到武汉时,整个武汉犹如一个巨大的工地,各种工程和项目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有正在修建的第七座桥梁、80万吨的化工新区、地铁、华中新第一高楼等等。

“没项目就没活力,没活力就没发展的动力,即使经常拆迁也是为了眼前的发展,为了创造财富,引进投资,这就是抓手。”武汉市一位政府官员这样告诉记者。

武汉市大张旗鼓建设的背后,有着一个万亿元梦想。

“在未来几年里,市长先生将把武汉打造成什么样子,亮点在什么地方?”2008年10月10日,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在回答《中国时报》胡鸿仁的问题时朗声说:把武汉打造成中部经济中心。

就在此前的两个月,武汉市刚刚提出,要经过8年左右努力,迈进“万亿元GDP俱乐部”,即到2015年,武汉市每年的GDP要达到1万亿元。

“2003年以来,在投资上加大了力度,经济因此也成加速的态势发展。”肖红华分析,武汉自从2002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薄弱企业则进行了资产重组,市区的国企外迁,腾出地方发展房地产业。而先进制造业搬迁后产品设备全部换新,用肖红华的话说叫“鸟枪换炮”,以此来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市中心的位置腾出来发展第三产业。数据显示,武汉市2007年第三产业增长第一次突破50%。2008年则继续提高,达到50.2%。

“现在是中部发展最好的时机。”肖红华认为。

武汉市受益于国家这一轮大规模投资之刺激,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41.5%的增幅成为中部龙头,将为武汉市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带来外部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

一直以来,武汉的发展亦是湖北前进的间接反映。曾任湖北省省委书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说过,“武汉要保持了30%左右的速度,全省平均低不下20%来。就这么个地位”。

2009年,湖北首次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一同晋级的还有湖南省,这使我国GDP总量超万亿元的省区市达到了13个。在湖北省的11330.38亿元中,武汉市占据了其中的35%。但武汉市如何在八年的时间里达到2008年整个湖北省的生产总值,跨入“万亿GDP俱乐部”?

“难度比较大。”肖红华直言不讳,但“武汉市要做中部龙头,必须要达到这个目标,这是形势所迫。”

2009年6月24日,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熊贻沛向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相关情况时透露,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未来五年,武汉铁路、航空、港口、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达3390亿元,占武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的65.8%。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将为武汉跨进“万亿元GDP俱乐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武汉不鸣

张之洞,这个曾经改变过武汉甚至湖北的名字,近年来屡被提及。

8月份,一系列的纪念张之洞百年逝辰的活动在武汉酝酿上演。如果说张之洞开创了武汉现代化的第一页,武汉的后现代化时代,还在继续重温张之洞时期的辉煌,对于武汉,是否是一种难言的苦痛和另一种深切的期盼?

武汉的起跑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GDP都以同比超过10%的增速在向前飞奔。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武汉市仍以两位数的增速跑在前列。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对武汉明天的发展雄心勃勃,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反复提及,确立武汉城市圈的改革试验点,将之定位为新型的工业化及城镇化道路其实就是在寻找一个突破口,而这样的突破无疑将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提供一个标本性的作用。

武汉市作出如此规划的支撑力量是:从经济发展规模等方面而言,中部没有哪个城市能与武汉相比拟,武汉目前已迈入3000亿元俱乐部。按照计划15%的增长速度,武汉将打造8个千亿元产业:钢铁基地、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光电科技、先进装备制造业、能源环保产业、创意产业及现代物流业等,通过8-10年的努力,武汉GDP则将突破万亿元。

武汉要实现自己的万亿元梦想,除了来自中部其他城市飞速发展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来自于自身。2008年末,武汉除了钢铁和汽车分别达到了818.94亿元和635.54亿元,其他的产业距离千亿元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

事实上武汉新一任领导官员的转换颇具深意,2008年1月,先是武汉市长李宪生升任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湖北省副省长阮成发接过了武汉市长之职,三个月后,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谁调工信部,湖北省委副书记杨松接过了武汉市委书记的帅印。此前,省委副书记兼任市委书记的情况只出现过一例,即广东省委副书记兼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这种超常规的人事安排显示了下一步武汉的发展之重,升任常务副省长的李宪生出掌武汉城市综改办主任,湖北省高层集众多要员布局的“武汉城市圈”,目标直指中部经济中心位置。杨松在西藏履职长达30多年,上任后杨松加强了“武汉”转变的方向,即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信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阮成发提出,2009年,武汉的重点是要在体制机制上要有所突破。他认为,这种突破不但包括建立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制定新的规章、规定,还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来加快发展。

武汉市官方报纸《长江日报》年初发表评论文章,号召当地官员“向张之洞学习治理和改革”,称“时势迥异,张之洞所处的时代非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但我们要往哪里去,这是百年前张之洞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李宪生说,“武汉城市圈”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三年无明显政绩。大臣伍举含蓄地问楚庄王:“有只大鸟在楚周山呆了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回答说:“这不是普通的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随后 ,在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确立了他称雄中原的霸主地位。

楚地后裔武汉,会否一鸣惊人?

武汉城市圈在2009年风生水起,其投资规模达到了1.3万亿元

武汉市的目标是:到2015年,每年的GDP要达到1万亿元。

猜你喜欢
汉正街光谷武汉市
赵括很忙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Revival of Hanzheng Street
“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平衡和谐是更好的教育——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发展纪实
想飞上天的猫
如何让汉正街市场在整治搬迁中保持繁荣
城市公共政策逻辑下的旧城更新机制演变——以武汉市汉正街为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