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背后的中国人——邵德馨

2009-10-16 06:26叶公平
书屋 2009年9期
关键词:赛珍珠金陵大地

叶公平

赛珍珠及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地》一直是毁誉参半。但是《大地》却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小说之一,有几十个语言的版本。尼赫鲁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他就曾读过该书。费正清著的《美国与中国》1948年第一版中提到过赛珍珠,但是1958年和1972年出的修订版只是在附录的阅读书单中提到赛珍珠的著作。芝加哥《美国-东亚关系学报》主编Charles W.Hayford认为这是中国研究专业化过程中的一部分。美国学术界倾向于把对中国的研究局限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圈子里,使业余研究者边缘化。中国研究博士因为所获得的学位而在大学教授相关课程并向公众评论与中国相关的事务,业余研究者是根据他们的经验发言。赛珍珠就是业余研究者。有趣的是当一个研究生问费正清该读什么书的时候,费正清却推荐《大地》。但是在费正清的著作中赛珍珠却不符合“专业化”的要求。专业化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是很多专业中女性较少。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系的Don Price教授说,他过去常把《大地》推荐给学生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民文化的入门书,他认为赛珍珠的大部分描写是准确的,但是现在有很多更新的学术资料。七十多年前还是东南亚一个华人少年的王赓武曾经试图通过阅读赛珍珠的《大地》、《龙种》和《牡丹》来了解中国的农村生活。他在二战前(七十年前)看了根据《大地》改编的电影,在二战后不久(六十多年前)又看了根据《龙种》制作的电影。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王汎森说赛珍珠的作品他只读过《大地》,他认为赛珍珠非常娴熟的、准确的描绘了中国北部农村发生的特别是晚清和民国早期这一段时间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关注增加,《大地》似乎也引起了更为广泛的注意。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Oprah Winfrey 2004年向公众推荐《大地》。英国著名传记作家Hilary Spurling花费了几年功夫写作的新的《赛珍珠传》即将于今年八月底杀青。Hilary Spurling 2006年1月以其两卷本的马蒂斯传记荣获享有盛誉的惠特布雷德图书奖(该奖已经更名为科斯塔图书奖),最近几年来一直在写赛珍珠传记。南京大学英语系刘海平教授、历史系姜庆刚同学帮她收集了不少资料。笔者也向她提供不少资料。她自己还去美国长老教会历史部查阅了相关资料。她目前正在赶写赛珍珠传的最后三章。

最近她发来电邮向笔者询问我是否在什么地方见到过Shao Teh-Hsing这个名字,是否知道相关信息。笔者这两三年一直在收集卜凯方面的资料。多次见到过“邵德馨”这个名字。民国时期常用的拼写法是威妥玛拼写法。在威妥玛拼写法中“邵德馨”恰巧应该写成“Shao Teh-Hsin",但是1949年前国语不普及,也不成熟,很多人说国语方音很重。在拼写自己的人名时自然也会受方言发音影响。况且直到现在很多人说普通话还是分不清“ing"和“in”的发音,因此江苏兴化人邵德馨把自己的英文名字拼写成“Shao Teh-Hsing”而不是严格合乎今天普通话发音是可以理解的。林语堂编著的《当代汉英词典》第一七七页(我手头上的是大陆几十年前的盗版本,看不出出版年月)甚至说馨可以读shin(xin),也可以读shing(xing)?

这个邵德馨是赛珍珠发表在《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1926年4月号和1932年2月号的两篇关于姓王的农民的短篇小说的合作者(co-author)。而《大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姓王的农民。可以初步断定《大地》是根据这两篇短篇小说发展而来的。最合理的解释是邵德馨提供了赛珍珠关于姓王的农民的素材,而由赛珍珠加工成两篇短篇小说。后来赛珍珠写作《大地》时除了利用邵德馨提供的素材之外,也从自己在镇江和宿州的实际经验和耳闻中寻找素材,同时从实际生活中杂取种种原型糅合成《大地》的主人公王龙。赛珍珠当然也会从其他传教士和卜凯及她自己的学生中获取素材。崔毓俊的回忆录中也提到赛珍珠直到1932年在卜凯的同事或学生去拜访卜凯时,常常跟他们聊天。

1932年《金陵学报》第二卷第一期第二○二页有篇署名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的《中华民国廿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上面提到邵德馨是该调查的分区调查主任。

而根据前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崔毓俊的未刊回忆录《忆往拾遗》第三十至三十一页,卜凯中国土地利用调查的分区调查主任有邵仲香。邵仲香就是邵德馨。根据网上的资料,邵仲香写过一篇《我所了解的金陵大学农学院》,发表在1982年《南京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上。但是诡异的是,我去了南京很多图书馆和旧书店,都找不到该书。

南京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武源澄1991年写过一篇怀念邵仲香的文章。武源澄依然健在,但是已经九十五岁,我前几天专程跑去拜访他,但是老先生听力不行了。

武源澄1991年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建系七十周年纪念册》上,有一篇题目为《缅怀毕生致力于我国农业教育事业的邵仲香老师》的文章。

武源澄在文章开头说:

邵仲香(德馨)先生是我在金大农经系读书时许多恩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长者。当年他在课堂上不但透彻地讲解理论,而且形象地联系实际。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学会了许多的实际工作方法。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课后,他和我们在一起时,曾告诉我们:他是江苏兴化人,生长在农村,幼年当过牧童,对农民具有深厚感情,关心农业。

文章结尾时说:

1991年7月8日凌晨四时十分,这位毕生为我国农业教育事业作出非凡贡献的长者,安详地与世长辞了,终年九十七岁。我闻悉之余,不禁为失去一位年高德劭的老师而深切悼念,也为我们拥有仲香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农业科教著作而无比自豪。

可以看出邵仲香无疑是位好老师,至少在武源澄心中如此。

邵德馨,又名邵仲香,1894年7月生,江苏兴化人,生长在农村,幼年当过牧童。1912年在芜湖萃文书院读书时,曾作为学生代表受到孙中山先生接见。他在萃文毕业,因成绩优异,保送入金陵大学深造。1921年毕业,留校任金大农场主任。

他1927年至1929年随陶行知先生创办南京晓庄学校,为实现陶先生关于乡村教育的主张作出过巨大贡献,《陶行知全集》中有多处提到他,还有一篇《山芋总统——致邵仲香》。1930年他返回金大,历任农业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营金大农场。卜凯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之发展(1920-1946)》中说:“1930年相当数量有才能的学生毕业后被聘为土地利用调查的地区调查员和从事其他工作。这时邵德馨君(金大1921年毕业)也来系工作,邵君曾在农学院作为农业督导和推广人员,有实际农村工作经验,每一调查员须赴各选样地点广泛巡视,其区域尽可能扩大。”邵仲香主要教授农场管理学等课程。1934年他还和卜凯(J.L.Buck)、娄伯安(H.B.Low)、索波(J.Thorp)等人赴西北实地考察,远至青海湖。

抗战期间,他受校方委托,留守南京金陵大学。1939年至1945年,在南京汪伪政府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1945年后因为曾经在汪伪政府办的大学任教,自觉德已不馨,1945年后就不再用邵德馨之名,而只用邵仲香这个名字了。其实当时在傀儡政府中央大学就读的也大都为家境贫寒子弟,因为该校免收学费、杂费及住宿费才投考的。该校也有一些比较有名的教授,如龙榆生、钱仲联、童玉民等。抗战胜利后,该校教授多被人诟病为气节有亏,邵仲香在该大学农业经济系的同事童玉民就曾在抗战胜利后赋闲一年。

1949年后,邵仲香先生从事文字及翻译工作,为科学出版社、土壤研究所校阅农业外文资料。1956年加入“民革”,1986年7月受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邵仲香先生一生著作甚丰,1920年代早期翻译出版过郭仁风(J.B.Griffing)所著《实用农业教科书》及《实用农业教授法》(上海伊文斯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是我国最早的农业专科学校教材及教授法。1930年以后,在金陵大学参与编写出版《中国土地利用》及《图集》,改编《农业经济学》(再版六次),并任金陵大学农学院享有盛名的《农林新报》刊物主编多年。他还曾把萧查理(CharlesF.Shaw)《中国之土壤》(The Soils of China)一书译为中文,作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土壤专报发表,于1931年2月印行。1963年翻译出版《棉花生产问题》(科学出版社出版)。晚年,他还对中国农谚作过注解,并翻译为英文(未出版)。华中师范大学刘家峰老师在研究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时发现很多有关邵德馨的资料,据他说邵德馨写过很多小故事。

那么邵德馨后来为什么对自己曾经给赛珍珠的《大地》提供过素材绝口不提呢?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邵德馨只是《大地》的素材提供者之一。另一方面,《大地》在中国的反响并不好。江亢虎、巴金、钱钟书等人对《大地》和赛珍珠颇有微词。很多人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认为《大地》丑化了中国人。而且《大地》还有性描写,虽然不露骨,在今天看来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却是犯了大忌。因为担任敌伪大学教授而蒙受“气节有亏”之名的邵德馨自然不愿再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了。老舍在英国期间帮助英国作家翻译《金瓶梅》,自己也是绝口不提的。

猜你喜欢
赛珍珠金陵大地
大地之歌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张祜 题金陵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