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国
前不久,象山县丹东街道一居民向叶海静反映,某单位10年前在其楼后化粪池上搭建街面屋,造成污水管道堵塞破裂,路面臭气熏天。得知消息后的叶海静两次上门调查,结果该单位领导振振有词,推说“不搭界”。叶海静没有就此打住,继续查阅资料,造访司法、规划部门,并确认化粪池上建房属非法建筑。最终,该单位领导同意花3万元更换排污管、改造道路。
这就是象山县人大代表、丹东街道东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叶海静,很多部门负责人眼里的“难缠代表”,可普通选民则称赞她是“敢于顶真的好代表”。
事关百姓利益 细节也顶真
2006年12月,刚当选为象山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的叶海静,四处走访选民,了解民情民意,为2007年初的县人代会做准备。
当时,象山居民中盛传自来水要涨价,每度(吨)水可能从原来的1.8元涨至3元左右,涨价幅度将达40%左右。自来水是特殊商品,水价上涨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所以这个传闻的流传速度相当惊人,而且立即在当地居民中炸开了锅。有居民打电话给叶海静,希望她这个人大代表能出面说说。
叶海静常常忙于工作,平时倒是不大关心水龙头的事。但得知此事后,她深知事态严重,特意走访了有关部门。
原来象山地处半岛,淡水资源短缺,县城及周边20余万人口的饮用水都来自几十公里外的西周、茅洋等地水库,穿山跨河长途引接,工程复杂,投资巨大。她还从自来水公司了解到,现行居民水价是1997年制定的,10多年来公司基础投入猛增,可水价始终没变,连年亏损。该公司领导向她坦言:长此以往,无法运转。如此看来,现行水价确已无法补偿制水成本,不利于长期保障城市供水,合理调整水价已是势在必行。
可如果一下子上调40%,那老百姓实在有些难以接受。为此,叶海静一边向居民介绍象山供水情况,听听群众反映;一边又分别给宁海、宁波、余姚、慈溪、杭州、上海等地的同学打电话,询问当地居民水价。可谁知,当老百姓得知政府确实要调整水价时,便开始担心起今后会不会喝不起水了,都请叶海静帮他们反映反映,希望不要一下子涨太多。为民代言,本来就是人大代表的职责。于是,她立即向街道人大工委反映,希望通过人大告知政府部门,调整水价应慎重、公开,要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当地居民的意见,叶海静心中也有了一个设想:象山的水价是否可参照电费定价方式实施阶梯水价。可如何确定居民最低用水量?当时,自来水公司也在丹峰、新丰、瑶琳、大红鹰4个小区做了抽样调查,初步测定每户每月用水10度左右。可叶海静得知这一结果后,认为这个数字有些偏低。为此,她联合其他代表,再次先后在丹峰、文峰小区抽样调查了90户家庭的年用水记录,结果显示:月均用水20度以上的有8户,约占9%;月均用水10—20度的有70户,约占78%;月均用水10度以下的有12户,约占13%。代表们经过综合平衡,认为将最低用水量确定为每户每月15度比较适中。
只要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叶海静就是敢于较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2007年1月,象山县召开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叶海静、郑奕等代表便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实行阶梯式水价的建议》,就自来水调价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对此,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当即要求有关方面抓紧论证。当年4月,县物价局召开县城居民生活用水销售价格调整听证会,来自自来水公司、审计部门以及基层代表都畅所欲言,结果一致认为:推行阶梯式水价,有利于倡导节约用水,兼顾低收入家庭利益。会上,叶海静还提出,推行新政时必须落实节水措施,加快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并希望给城乡低保家庭给予特殊照顾。
经过各方反复论证协商,中心城区自来水分档计价办法终于在当年7月 出台。新方案基本采纳了叶海静等代表的建议,将居民每户每月用水分为三级计算:即15度以下、16—25度和26度以上,其中一级座度15度价为2.25元,仅涨20%,二级16—25度水价3.4元,三级26度以上水价4.5元。同时根据县民政局、县总工会提供的名单,给低保户、特困户每月减免3度水费的优惠。这则编号为“143”号的代表建议,当年被县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建议。
事后居民们路遇叶海静,都会亲切地拉着她的手说:“小叶年纪轻轻,办事蛮顶真。”叶海静笑着回答:“顶真需要底气,底气来自实事求是,大家支持。”
在以后的两年里,叶海静代表持续关注自来水问题,尤其是“一户一表”工程,多次来到施工现场,关注进度和质量。到2009年6月,中心城区“一户一表”用户增至1.7万户,改造率达到99%。
只要违法,一“顶”到底
2008年6月,丹东街道人大工委建立村、社区“人大代表接待站”,叶海静所在的东街社区接待站就是其中之一。
东街社区位于老城区,道路窄住户密。社区还有全县规模最大的蔬菜综合市场——汪家河菜场,市面兴旺,各类纠纷频繁。2008年7月初的一天下午,有居民向叶海静反映:有一家新开快餐店,霸占道路,还脏、乱、吵,严重影响了住户的正常生活。
听到反映,叶海静马上赶到现场察看,发现这家坐落于东街与上进路交叉口的小快餐店,地面彩砖油腻污秽,因为门面太小,所以店内既没法设餐厅,也没有卫生间,每天傍晚店主都会在人行道上摆桌做生意,过路行人只得绕摊而走,而路旁花坛里则堆满垃圾。据旁边的居民反映说,该快餐店从每天下午4时半开始,一直要营业至翌日凌晨,客人常常是长夜猜拳行令打闹,小便墙角乱拉。
叶海静看此场景不禁眉头紧锁,遂入店劝说。老板起先满脸堆笑,说是影响不大,后见一旁的居民也纷纷揭露指责,渐渐露出凶相,忽然举刀砍向砧板,并呵斥道:“多管闲事,顾顾牢点!”看得在场的居民气得直摇头。无奈之下,叶海静找到了工商所,工作人员一查,发现该店根本没有办过营业执照,但他们说是不好管;叶海静又赶到卫生监督所咨询,该店也根本没有办过卫生许可证,说是也管不了。既然无照无证,那城管部门总可以管了,可谁知城管人员也一句“行政执法需要一定法律程序,不是说关就关”,就把此事搁置了。
叶海静深感事情棘手,光靠个人、社区力量远远不够。她抬头看见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人大代表接待站工作制度》:“……代表接待遇到重大复杂问题或超越代表权限范围的来访案件,应当报告街道人大工委,妥善协调处理。”顿时眼前一亮,马上填好《人大代表接待选民登记表》,交给街道人大工委。
街道人大工委经过分析,组织部分代表现场视察,然后约见有关部门领导,陈述居民群众呼声,要求给予明确答复。终于,在当年10月上旬,县政府协调公安、工商、卫生、城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取缔了这家无证无照快餐店。执法当天,店主咬牙切齿地咒骂,还随手将砧板、蔬菜、空酒瓶直往执法人员头上、脚下扔。居民事后仍心有余悸,都说“要不是理直人多,要不是人大代表敢顶真,恐怕还拿不掉”。
这件事情总算告一段落,可从这件事情上,叶海静也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城市管理是项综合治理工程,不能仅靠一两个部门单打独斗,也不能期望一两次突击整治。为此,她又开始思考起如何从体制上破解“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的怪现象。在2009年2月的象山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她建议成立城市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将城管、环保、交警、工商、文化、卫生、规划、建设等8个部门部分职权剥离出来,新组建统一的城市综合执法队伍,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像东街路口那样的违规经营行为。
叶海静小档案
叶海静,女,象山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她所在的东街社区位于县城老城区,孤寡老人多、空巢老人多、病残老人多。2007年4月,该社区成立全县首家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也称老人“日托所”,由叶海静负责后勤事务,每天为老人提供中晚两餐、文化娱乐等。此外,叶海静还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并长期结对、悉心照顾一位80岁的五保老太太王梅琴,治愈了老人的轻度抑郁症。2008年,叶海静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助老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