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宇 黄震方 毛卫东
摘要 现阶段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由于缺乏深入研究旅游地演化背后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使得相关成果一方面很难辨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个案争论,另一方面,将诸多系统科学理论借鉴和引入到相关研究当中,表现为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的前范式阶段。就现状而言,其理论研究尚未从多学科、不同理论流派的借鉴与吸收过程中跨越到建立基于跨学科视角的自有研究思维、方法与理论体系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以系统科学探究方式为指导,一方面追溯旅游地构成要素最基本关系之根源,以确定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概念及其特性;另一方面,从构成要素的微观层次关系追溯到系统宏观层次关系,以探讨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体系研究之基本问题,其中包括:①探寻旅游地复杂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②在构建基本概念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对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机制及其规律性给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 旅游地复杂系统;耦合;演化机制;演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5-0123-08
虽然系统思维方式在旅游研究领域已获共识[1~22],但涉及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研究成果则寥寥无几,表明学界尚未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该理论研究的共同纲领与范式也未形成。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随时空变迁由最初的简单结构向高级结构、无序向有序发展,这一演化过程彰显的是旅游地复杂系统构成要素之间作用方式与关系在时空上处于无尽地解构与重构过程之中,其结果必然是旅游地复杂系统随时空变迁以不同方式、方向、速度、阶段进行着动态演化,这使得试图通过传统机械、静态的研究思维与方法审视旅游地这一复杂系统本质内涵及其演化机制的努力近乎于徒劳;另一方面,不同学者运用诸多系统科学理论研究旅游地(现有旅游研究通常把旅游系统作为一个旅游空间来研究,认为旅游空间是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构成。为了明晰本文主题,文中涉及的旅游地概念特指旅游目的地,即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这一复杂系统,但不同理论流派之核心概念、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在留下各自鲜明烙印的同时也使得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研究仍处在观点不一,理论纷争的前范式阶段。就研究现状而言,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尚未从多学科、不同理论流派的借鉴与吸收过程跨越到建立基于跨学科视角的自有研究思维、方法与理论体系阶段。
本文尝试构建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框架,以期充实与完善旅游学科研究体系,为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
1 旅游地复杂系统概念体系
1.1 旅游地复杂系统涵义
旅游地复杂系统既然称之为系统,其内部诸元素之间就不是毫无关系、偶然地堆积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否则它就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而所谓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彼此影响、相互约束或相互控制以至于“耦合”在一起,即它们彼此改变对方的状态或状态空间,改变对方的行为路线或行为方式。例如,旅游业发展既受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又在一定条件下给政治、经济状况造成影响;旅游地环境承载力与游客接待量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旅游地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接待游客数量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在旅游地发展初始阶段,良好的生态环境(广义上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承载力)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当旅游地复杂系统发展演化到一定程度,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环境承载力反过来限制游客数量的继续增长。旅游地复杂系统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借用贝塔朗菲系统方程组[23]进行描述。
设旅游地复杂系统有n个元素,任一元素用Xi(i=1,2,…n)来表示。又假定Qi为Xi的某种量度,它的改变量为ΔQi/Δt或dQi/dt,如果这种改变量是连续的,于是旅游地复杂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便可以用一个微分方程组来表示,即:
dQi/dt=fiQ1,Q2,…Qn) i=1,2,…n
这个方程组表明:旅游地复杂系统中任何一元素的状态变化(dQi/dt)是所有元素的函数或结果,而任一元素性状的改变(方程右边Qi的变化)又引起所有其他元素性状的变化(dQi/dt的变化)。这个方程所表达的旅游地复杂系统元素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网络,与一般的单项因果关系的表达式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这里表达的关系,不仅包括Qi作用于Qj的关系,即:Qi仅是原因,Qi仅是结果的关系,而且包括Qi作用于Qj、Qj又反作用于Qi的环形因果关系,这种环形因果关系,称为反馈(Feedback)(图1)。例如,旅游地游客量供求关系从旅游地发展初始阶段伴随少量游客(探险型)的需求,少数具有商品意识的当地居民开始为陆续到来的游客提供简单的食宿;随着旅游地知名度的逐步扩大,旅游需求也在快速增加,此时旅游地凸现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旅游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就业大大增加,旅游供给由于本地和外来大量投资的进入而快速增加,此阶段旅游需求与供给同步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这就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正反馈过程。与此同时,由于游客量的进一步发展,超过了旅游地环境承载极限,给旅游地带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旅游地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旅游质量下降等问题凸现,从而出现旅游需求下降,旅游地经济开始迅速下滑,旅游供给也在逐步减少,旅游地失业增加;另一方面,旅游需求减少,旅游供给过剩,旅游产品价格下降,进而旅游企业利润减少,致使旅游企业的投资进一步减少,相应地,旅游收入亦不断地减少,最终会使旅游地经济发展跌落到萧条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大量的失业,大批的旅游设施闲置,旅游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旅游地此时面临着或是衰落或者复苏的选择,这就是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负反馈过程。
当然,在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正负反馈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先后、重要之分,只有主导与非主导之别,并且有量的积累过程。在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初期,由于量的积累还不够,负反馈还不显著,还没能产生足以影响旅游地演化轨迹的负面影响,这一时期正反馈起着主导作用,旅游地处于迅速发展之中;随着旅游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负面因素在不断增加,负反馈的作用也在进一步加强。当负反馈起着主导作用时,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将进入衰退过程之中,直至旅游地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第二,这里表达的不是只抽出少数几个因素进行考察的简化因果关系,而是表现了系统元素之间普遍的相互作用和多样性联系的网络,是系统元素之间的系统性、有机性和复杂性。现代自然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包含物质、能量、信息三个方面的性征,而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则是通过交换物质、能量或者信息来实现的,旅游地复杂系统概莫能外。旅游地复杂系统各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始于游客流的产生,及其由此带来的系统内外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在此过程中,旅游地复杂系统元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约束、相互控制,彼此影响对方的关系,我们称其为“耦合关系”。它普遍存在于发生联系的元素之间,并从构成旅游地复杂系统的两两元素之间到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系统组织层次上都显现出来,而且这类耦合关系不是一次完成,一成不变的,它会以第一次系统“适应”的结果为原因引起第二次的“适应”,这样就造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因果回路与网络,其关系的总和则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形态范围内构成稳定的结构模式,也就形成了系统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系统结构,并据此与其他系统或环境区分开来。当然旅游地复杂系统元素间的耦合关系所构成的约束与控制,并不是使元素完全不变不动,而是给它们的运动与变化赋予某种规律和秩序。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旅游地复杂系统是一个随时空演化的复杂适应系统。系统构成要素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耦合在一起影响彼此,从而形成特定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它通过与系统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流的交换以改进和控制自身行为规则,并逐步形成更加复杂的具有层级性的功能耦合系统,从而不断完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
1.2 旅游地复杂系统特性
通过对旅游地复杂系统涵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旅游地复杂系统除了一般复杂系统所具有的非线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性以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2.1 主体性
系统构成要素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存在是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没有要素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存在就不能形成旅游地复杂适应系统。其原因在于,在具有卓越认知能力的人类参与下,旅游地复杂系统具有更加主动的“组织性”、“学习性”与“适应性”。而主动的适应必须以具备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存在这一基本条件为前提。
由于具备主体性质的旅游地复杂系统构成要素在主观上存在差异并怀有不同动机,他们通过“竞争”而“协同”,并在“协同”的基础上形成方向与大小随时空变化而变化“耦合力”,并通过系统反馈机制来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整个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旅游地复杂系统作为一种能动的系统,其表现在于系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以独立于环境的目的施加作用于环境;同时,旅游地复杂系统的行为是结合环境的刺激和本身的目的而自发的,通过获取和处理环境及其自身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并从中提取相关“规律性”作为自己行为方式的参照,争取在适应于环境规律性的范围内的最佳行为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24]。
1.2.2 适应性
相比其他复杂系统来说,旅游地复杂系统对于诸如战争、流行病、地震等随机事件的出现所导致的不可预期影响、旅游地之间竞合关系的变化、旅游控制系统指令信息的动态调整等新的形式或状态具有更加主动的“组织性”、“学习性”与“适应性”,并有能力引起自身在结构形式与行为方式上发生改变,做到对环境的适应。也即是说,旅游地复杂系统构成要素之间及与外界环境不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简单的、被动的、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学习、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并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耦合在一起影响彼此以致联合起来。其耦合过程所形成的正、负反馈循环对系统的演化起着“催化”与“抑制”作用,促使其能够在环境中学习,积累经验,通过改进与控制自身行为规则而适应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从而使系统在整体上表现出运行的协调性和行为模式的持存性。
1.2.3 动态平衡性
作为涉及人—人系统、人—地系统的旅游地复杂适应系统来说,系统本身具有自稳定性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总有一种条件或机制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断干扰(诸如气候、自然灾害对旅游地复杂系统自然环境、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造成旅游地一定时期游客量的异常波动所造成的系统振荡)。当外界环境迫使其状态离开系统平衡点时,总可以返回平衡状态,或至少使其保持在结构存在许可的范围里,我们称之为内稳机制(维生结构),这一内稳机制来自于旅游地复杂系统的适应性。
旅游地复杂系统内稳机制的作用过程使得系统演化从整体上看处于平衡状态,但其内部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平衡状态,系统在整体平衡的同时仍然存在着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系统演化的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系统演化曲线上则表现为短期“振荡”、长期“周期”的非线性发展过程[25]。当然,旅游地复杂系统动态平衡的包容性也是有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包容,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系统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呈现出的动态平衡状态为我们动态把握旅游地复杂系统特征和演化机制提供了前提。
2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机制及其规律性
2.1 旅游地复杂系统耦合力
旅游地复杂系统内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通过自己的作用力来影响系统演化过程,诸如环境质量的变化、汇率变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旅游资源品位的高低和丰度、旅游地交通条件、政府制定旅游业政策的指导思想、旅游地旅游产品供给与游客的旅游需求等等。但是,它们对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与其他系统要素构成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整体地影响着系统演化过程。这些作用力性质不同,大小不等,方向不一,在不同时空维度下各作用力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引起各作用力变化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包括系统构成要素本身所处时空维度的变化、其它作用力的波动、环境因素的扰动及其自身的涨落等等。实际上,系统内构成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就是各作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地复杂系统构成的本质联系也就在于各作用力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并且系统构成要素在一个共同拥有的开放体内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综合的影响,或者说形成一个合力——耦合力。
旅游地复杂系统耦合力对于系统演化机制来说具有以下两个涵义:
2.1.1 耦合力是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动力源泉
当我们从旅游地复杂系统的不同层次或部分切入并不断向下追溯单向的因果关系时可以发现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这类耦合关系所形成的正反馈循环(positive feedback)或负反馈循环(passive feedback)[26~28],且在演化过程不可逆性、有限性和自组织性这三方面条件的结合下,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某一作用力从系统发出,几经传递和变换最终又回到它自身,形成一个回路,这一过程及其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自耦合”。正、负反馈作用使得系统自耦合在这个联系回路中振荡——形成一种“环”,即正、负反馈循环圈。前者对系统的演化起“自催化”与“自激励”的作用从而促使系统不断产生出新生事物,这也是系统自我更新、发展,向前演化的通常形式。但正反馈循环总是起放大作用不断加剧系统偏离平衡,例如旅游地发展初期,探索型游客的到来向商业投资发出讯号,在正反馈循环的放大作用下,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促进旅游地游客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旅游地长时间持续发展所产生的负面积累效应有可能在未来某一时刻超出其承载阈值,从而为旅游地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后者对系统的演化起“自稳定”和“抑制”作用。它通过比较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差别值对系统进行调控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见图2)。当游客量一旦超载导致旅游地环境承载力下降,系统自动通过比较装置进行检测并通过调节正、负反馈循环在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中好似一对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推力和拉力,促使旅游地围绕平衡点运动形成“涨落”,为旅游地演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同时,这种相互关系还会随着旅游地的演化与发展形成更为复杂的具有不同层次和功能的耦合网,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它们看成是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发动机”。
2.1.2 耦合力诠释了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内稳机制的起源
耦合力概念强调旅游地复杂系统是一个构成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即单独要素的作用力是通过“彼此容纳”,交融于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耦合力的基础上影响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所谓“彼此容纳”是指各要素在相互作用的同时,一方面各要素既能有效伸缩或涨落,另一方面各要素又能通过这种伸缩或涨落构成各要素彼此容纳的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旅游地复杂系统内稳机制(见图2)。
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仅仅解释了维持系统内稳态的机制,而没有揭示这种调节机制的起源。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确定旅游地复杂系统内稳态中那些必须保持不变的“恒值”,之后才能寻找鉴别目标差的信息机构和信息传递机构与效应器之间的关联。从旅游地复杂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视角入手我们则能很好的诠释系统内稳态目标值是如何确定的。
当我们分析旅游地复杂系统中环境承载力与生命周期关系时,如果从反馈的角度来看系统平衡,我们只有预先确定了平衡值才能分析整个系统,但我们无法确认什么是系统的平衡态;当我们从上述双方的耦合关系角度出发时,我们发现,二者之间彼此影响与调节,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曲线的每一阶段由于游客量不断变化,都会对旅游地环境承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就存在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旅游地环境承载力量值,不同阶段的旅游地环境承载力量值反过来会影响旅游地的游客量。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系统平衡的存在,当系统偏离平衡时,也是这种关系维持着系统的反馈调节。事实上,旅游地复杂系统构成要素之间所存在的耦合关系就决定了系统可能存在平衡点,我们可以从系统耦合关系的交互作用方式就可以推出平衡点的数目,以及从平衡点的稳定性判别反馈是正的还是负的。这样一来,旅游地复杂系统耦合力很好地解释了包括目的本身在内的内稳机制的起源。
2.2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规律
2.2.1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的振荡性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耦合关系及其正、负反馈循环犹如一对推、拉力促使系统总是呈现围绕系统平衡点上下振荡的特点。这种振荡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由于旅游地复杂系统在外界条件突变或内部构成要素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时,使得系统原有平衡受到冲击所产生的结果。我国每年“黄金周”旅游地供求矛盾问题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除了“黄金周”特殊休假政策以外,经济、游客、产品、季节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旅游地游客量呈现“日周期”、“月周期”、“季周期”、“年周期”[29]形式的“振荡”(见图3);突发事件(战争、灾害等)则会引起非周期形式的“振荡”。
一定时间内游客量“振荡”必然导致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的“振荡性”。这种振荡效应由于惯性之故不但冲破了系统原有平衡,而且在新的平衡点也没有停下来实现稳定发展,而是逐渐远离平衡位置。既然系统离开了平衡位置,它必然受到系统内稳机制形成的类似于弹性力的作用把它拉回到系统平衡位置(如果该弹性力消失,则说明系统或者崩解,或者进入了新的平衡状态),系统离平衡越远,反弹力也就越大,以至超越平衡的系统不能再继续前并向平衡位置返回,而且越来越快,当它达到平衡位置时又由于惯性再一次越过了平衡线,不过这一次与第一次超越的方向相反。因此,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振荡性”不是一次完成就能回归平衡,而是多次反复,逐渐回归,呈现出衰减振荡的特性。系统则通过“稳定-振荡-新的稳定”过程一级一级地实现自我演化,其振荡过程可用图4表示:
事实上,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振荡过程实际要比上述过程复杂的多。既使是稳定的旅游地演化曲线,如果局部放大该演化曲线,我们也可以发现围绕这条演化曲线的小的振荡。而这些振荡也不是简单的正弦或余弦振荡,而是复杂的振荡合成。我们通常所谓的规律不过是消除了这些“噪声”后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罢了。
2.2.2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的周期性[25]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的周期性同样可以旅游地供求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当供给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时,经济就呈现发展状态;当供给满足需求时,经济便呈现缓慢发展或停止发展,当这种过量满足出现在某一段时期内,就造成某一段时期的发展滞缓,供求双方的关系变化周而复始,如同人类的呼吸,时而扩张、时而收缩、时而繁荣、时而萧条,谁都无法改变。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中可以看出对旅游地不同阶段的划分实际上正是基于旅游供求关系变化的过程。从初始阶段的供求矛盾不突出发展到随着旅游地知名度的逐步扩大,旅游地供求矛盾逐渐加大,巨大的旅游需求促使旅游地旅游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旅游需求与供给同步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旅游地发展的下一阶段由于旅游地的快速发展,旅游供求关系达到一种动态的、理想的平衡状态,游客量与旅游地经济收益处于最高水平,游客量同与之匹配的自然环境承载力达到合理值。
但是繁荣阶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由于游客量的进一步发展,超过了旅游地自然承载极限,给旅游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出现旅游需求下降,旅游地进入了衰退阶段。这一阶段旅游需求逐步减少,旅游供给过剩,旅游产品价格下降,相应地旅游收入亦不断地减少,最终会使旅游地经济发展跌落到萧条阶段。旅游地此时面临着或是衰落或者复苏的选择。衰落甚至死亡无需我们再进行讨论,我们只需考虑旅游地在演化分歧点上的再次重生。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地在大力改善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挖掘原有旅游资源潜力或开发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从而再次吸引游客的到来,旅游企业考虑增加投资,使就业开始增加,旅游产品供给逐渐扩大,使旅游地进入了复苏阶段。在这一阶段,旅游供给与需求回涨,就业增加,旅游产品价格也有所提高,整个旅游地发展呈上升的势头。随着旅游需求、供给和就业继续扩大,旅游产品价格上升,整个旅游地又逐步走向繁荣阶段,旅游地演化就此步入了下一个周期循环过程。
上述是从经济角度审视旅游地复杂系统周期演化过程,我们也可以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地复杂系统的周期演化规律。所谓“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管子•重令》)。有出生,就有灭亡,有鼎盛就有衰败,世间万物,都改变不了这一客观发展规律。纵观事物发展的历史曲线则呈现出 “盈-虚-消-息”的鲜明过程。本来盈与虚,消与息是两对矛盾,两个对立面。但由盈到虚需要消的过程;由消到息也要经过虚的过程,从而构成一个“S”型发展曲线。由“S”型发展曲线循环往复,形成周期,构成轮回[31]。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也概莫能外。一旦有游客出现在某一尚未开发且具有成为旅游地潜力的区域活动时,事实上该地已经产生了旅游供求关系,二者的因果关系及形成的反馈循环耦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新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旅游地复杂系统,而它的发展演化过程必定要经过上述几个必经阶段。
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中“盈-虚-消-息”这几个阶段彰显的是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确定性”,以及由此构成的“S”型发展曲线;而前文论述中说提及的各种干扰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因素则表征的是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导致旅游地演化的几个必经阶段所出现及持续的时间和形态各不相同,“S”型演化曲线呈现出迥然各异的形态。这也就不难解释从演化曲线上人们很难找出两个演化过程完全相同的旅游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长期纷争[32~40]的根源也就在于对此问题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3 结 语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两方面的认识。首先,本文所阐述的系统构成要素耦合关系形成的“耦合力”,一方面是如何作为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发动机”,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演化动力;另一方面“耦合力”又是如何诠释了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内稳机制的起源这一核心问题,剖析并解释现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质疑的根源所在,从而有助于补充与完善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建立完善的旅游地复杂系统规划与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次,在深化认识旅游地复杂系统构成要素耦合关系及其演化机制、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环境承载力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以二者时空演化曲线为基础的动态演化模型,通过引入预警理论和方法构建旅游地复杂系统预警系统[41],从而实现对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发展的警情预测与管理调控,这样一方面可解决现今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预警性的问题,并使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为旅游地管理规划者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
(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eiper N.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
[2]Robert Christie Mill, Alastair M. Morrison. The Tourism System[M].Prentice Hall,Inc,1985.
[3]Neil Leiper.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s[J].Anna 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3):367~383.
[4]McKercher B. A Chaos Approach to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425~434.
[5]Tsigaris P, Dumouchel L. Complex System in Tourism[EBPOL].Annual Report 2000,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 Cariboo,http:PPwww.cariboo.bc.ca/edcouncl/committees/sac/annualreport_2000_01.htm.
[6]Gunn, C A,Turgut Var.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4thed)[M].NewYork:Routledge,2002.
[7]保继刚. 旅游系统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1986. [Bao Jigang. Tourism System Research: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D].Beijing: University of Beijing,1986.]
[8]张文. 构造一个基于关系的旅游系统的讨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78):32~43.[Zhang Wen. Discussion of Tourism System from Relationship Angle[J].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1997,(78):32~43.]
[9]杨新军,刘家明. 论旅游功能系统——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目标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1):59~62.[Yang Xinjun, Liu Jiaming. Discussion of Tourism Function System睻nder a Market睴riented Analysis of Tourism Objectives Planning[J].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1998,14(1):59~62.]
[10]吴必虎. 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8(1):2
1~25.[Wu Bihu. Tourism System: An Explanation to Tourism Activities and Tourism Science[J].Tourism Tribune,1998,18(1):21~25.]
[11]王家骏. 旅游系统: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19(1):66~69.[Wang Jiajun. Tourism System: The Key to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Tourism[J].Journal of Wuxi Education College,1999,19(1):66~69.]
[12]彭华. 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19(6):39~44.[Peng Hua. An Analysis of Driving Mechanism and Driving Force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Tribune,1999,19(6):39~44.]
[13]吴人韦. 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城市规划汇刊,1999,(6):19~21.[Wu Renwei.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ourism System[J].Urban Planning Forum,1999,(6):19~21.]
[14]刘锋. 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M].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6~60.[Liu Feng. Tourism System Planning:A New Idea to Tourism Planning[J].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1999,(1):56~60.]
[15]钟韵,彭华. 旅游研究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概念与应用[J].旅游学刊,2001,21(3):48~53.[Zhong Yun, Peng Hua. System Thinking Approach in Tourism Research: Conception and Application[J].Tourism Tribune,2001,21(3):48~53.]
[16]吴晋峰,段骅. 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16(5):62~65.[Wu Jinfeng, Duan Hua. Tourism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ourism Planning[J].Human Geography,2001,16(5):62~65.]
[17]张述林,邹再进. 面向复杂系统的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方法[J].人文地理,2001,16(1):11~15.[Zhang Shulin, Zou Zaijin. Tourism Planning Synthetic Integrated Methodology Dealing With the Open, Complicated and Large System[J].Human Geography,2001,16(1):11~15.]
[18]钟韵,彭华,郑莘. 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研究:概念、结构、要素[J].地理科学,2003,23(1):60~65.[Zhong Yun, Peng Hua, Zheng Xin. Preliminary Study on Dynamic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Region: Conception, Structure and Component[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3,23(1):60~65.]
[19]张朝枝. 旅游地衰退与复苏的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3):372~378.[Zhang Chaozhi. Analysis on the Impetus to the Decline and Rejuvenation of Tourist Areas[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3,23(3):372~378.]
[20]张惠等. 基于旅游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1):142—146.[Zhang Hui. Study on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Based on Tourism System[J].China Soft Science,2004,(11):142~146.]
[21]李文亮,翁瑾,杨开忠. 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5(2):20~24.[Li Wenliang, Weng Jin, Yang Kaizh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ourism System Models[J].Tourism Tribune,2005,25(2):20~24.]
[22]王庆生,陈一静,胡默言. 河南省地域旅游系统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92~95.[Wang Qingsheng, Chen Yijin, Hu Moyan. Analysis on Territorial Tourism Systems of Henan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24(4):92~95.]
[23]L.贝塔朗菲著,秋同,袁嘉新译. 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50~51.[VonBertalanffy,L. General System Theory[M].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1987:50~51.]
[24]谭长贵. 复杂适应系统的主体性存在与实现[J].学术研究,2007,(4):66~71.[Tan Changgui. Subjective Existence and Accomplishment in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J].Academic Research Journal,2007,(4):66~71.]
[25]杨春宇. 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基于两个系统的耦合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9(2):135~140.[Yang Chunyu.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Tourist Region as a System: A Coupling Analysis Based on Two Different Systems[J].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7,39(2):135~140.]
[26]徐红罡. 潜在游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J].系统工程,2001,19(3):69~75.[Xu Honggang. Study on the Potential Tourists and Life Cycle of Tourism Product: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J].Systems Engineering,2001,19(3):69~75.]
[27]徐红罡.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J].人文地理,2005,20(5):66~69.[Xu Honggang.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for Urban Tourist Destination Cycle of Evolution[J].Human Geography,2005,20(5):66~69.]
[28]徐红罡. 生态旅游地发展的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2006,26(8):75~80.[Xu Honggang. A Model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Destination[J].Tourism Tribune,2006,26(8):75~80.]
[29]董观志,刘芳. 旅游景区游客流时间分异特征研究——以深圳欢乐谷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111):132~135.[Dong Guanzhi, Liu Fang. Time睤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Flow in Scenic Spots睺aking Shenzhen Happy Valley as An Example[J].Social Scientist,2005,(111):132~135.]
[30]严斧. 张家界市旅游客流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J].生态旅游,2004,(2):208~212.[Yan Fu. Time睸pace Change of Zhang Jiajie City Tourist Flow With Its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J].Ecotourism,2004,(2):208~212.]
[31]李炳彦. 大谋略与新军事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1~12.[Li Binyan.
Great Strategy With a New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M].Beijing: Liberation Army Publishing House,2004:1~12.]
[32]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质疑[J].旅游学刊,1996,11(1):45~47.[Yang Sen
lin. Question of Tourism Product Life Cycle[J].Tourism Tribune,1996,11(1):45~47.]
[33]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J].旅游学刊,1997,12(1):32~37. [Yu Sshuwei. On “the Theory of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A Discussion With Yang Senlin[J].Tourism Tribune,1997,12(1):32~37.]
[34]许春晓.“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1997,12(5):44~47.[Xu Chunxiao. Thoughts on the Theory of the Life Cycle of Tourist Products[J].Tourism Tribune,1997,12(5):44~47.]
[35]阎友兵.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J].旅游学刊,2001,16(6):31~33.[Yan Youbing. An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in Tourist Areas[J].Tourism Tribune,2001,16(6):31~33.][36]查爱苹.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深入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1):31~35.[Zha Aiping. Depth Research of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Theory[J].Social Scientist,2003,(1):31~35.]
[37]刘泽华. 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106~111.[Liu Zehua. Tourism Area睺ourist Production Life Cycle Complex Model:A Hypothesize about Tourist Area Life Cycle Mechanism[J].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3,26(3):106~111.][38]杨效忠等.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500~505.[Yang Xiaozh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rt Life Cycle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Product Structur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4,24(4):500~505.]
[39]吴江,黄震方. 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91~94.[Wu Jiang, Huang Zhenfang.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Logistic Curve Simulating Tourism Destination Life Cycle[J].Geography and Geo睮nformation Science,2004,20(5):91~94.]
[40]阎友兵. 旅游地生命周期衡量标准创新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3):89~92.[New Measurement criteria of Tourism Area Life Cycle[J].Journa
l of Hun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2006,22(103):89~92.]
[41]杨春宇等.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5):46~50.[Yang Chunyu. Research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J].Human Geography,2006,21(5):46~50.]
[42]颜泽贤.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6~67.[Yan Zexian. Complex System Evolutionary Theory[M]. Beijing:People餾 Publishing House, 1993:66~77]
[43]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7.[Qian Xuesen, Yu Jingyuan, Dai Ruwei. A New Discipline of Science: The Study of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and Its Methodology [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1990,13(1):3~7.]
[44](美)威廉•费勒.概率论及其应用(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87~197.[William Feller. An Introductu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and ItsApplications [M]. Beijing:People's Telecon Publishing House]
[45](英)怀特海著,杨富斌译.过程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7~19.[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M]. Beijing: China City Press, 200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