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学段模块(Ⅱ)检测

2009-10-16 06:26赵秀华孙建平李德晓
新校园·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材料经济

赵秀华 孙建平 李德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丑了,金牛叫;风雨顺,五谷笑;事如意,平安罩;身体棒,福寿到;亲满堂,欢乐绕……”这是2009年春节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已丑”,“金牛”等源自

A.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D.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3.请欣赏下列手工精品图片,从中找出最能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于世界的一组

①青铜器 ②瓷器 ③丝织品 ④电灯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4.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比较发达

D.汉代丝织品数量多

5.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从美洲逐渐传到中国的是

A.蕃薯、玉米B.烟草、小麦

C.葡萄、土豆 D.甘蔗、水稻

6.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7.197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这件有几何纹的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请你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朝代可能是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8.下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明朝生产关系重要调整的反映

B.农民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农产品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9.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晚上“市”门紧闭

10.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遗产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1.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示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明清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农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③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2.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在英国发生,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本质特点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13.“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14.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无线电这一成果出现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15.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创办洋务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千年未有之变局”他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这表明李鸿章

A.既主张办洋务,也提倡变革政治制度

B.为了和戎,必须变革制度

C.主张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办洋务

D.在保留封建体制条件下,变更传统的做法,引进外国技术办洋务

16.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中作者的观点表明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B.中国人不应该崇高西装

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

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17.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举步维艰,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像一颗小树在夹缝中还是逐渐生长。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

①它们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都是近代中外合资企业 ③都是洋务运动的直接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8.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

C.颁布1936年宪法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19.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20.“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品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备保证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1.针对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调整生产关系,经济发展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22.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国家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加剧

B.日本、西欧、美国相互依赖

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23.下列两幅图表明,20多年以来,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70年代末的深圳今天的深圳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C.对外开放

D.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4.欧元使欧洲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这表明 ①世界经济区域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欧盟各国的经济实现了新的发展 ③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25.2008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据灾损报告,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27题各12分,第28、29题各13分,共50分。

26.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制约农业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岁收亩不足一石”。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太湖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从养活的人口来看,明清时期农业确有发展,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下降了,主要表现是畜力的减少;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来看,也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增长。

——《中国经济史研究》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如何?依据材料分析是哪些因素促成的?(5分)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2分)

(4)综上所述,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

——摘自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2分)对中国传统农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2分)

(4)对于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在我国的产生,有人认为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有人认为是“中国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摘编自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国家的现代功能包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和经济服务等,现代国家职能就是纠正市场失灵,促进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国家都大幅度扩张了国家管理功能……

——摘编自刘涛《中国崛起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1分)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苏联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这一变化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发挥国家和市场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3分)

(4)以上不同社会制度其经济政策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这一现象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

(2)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主要方式。(2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直接投资增加了两倍,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家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1分)对这一趋势有人欢迎,认为这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有人反对,认为这是一个“陷阱”。你怎样看待?请说明理由。(4分)

解题思路、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B解析: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学生往往对此部分知识忽略了。2.D 3.B 4.C解析:需要从材料中抓住关键词:丝织,分别从她的辛勤劳作、身上穿的和床上用品的角度,描绘了汉代丝织业的技术进步和普及。

5.A 6.C解析: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姓名不在县籍中”(是指那些漂泊在外经商而没有户籍的人。)“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三句话都是为了说明当时农民为逃税而被迫经商。7.A 8.D解析:租佃经营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但此题立意放在明代地契的出现,显然要考虑明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变化。如选项B、C都属于此类情况,到明朝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分的提高,农民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自主权大了。9.C 10.B 11.D 解析:此题以乔家大院做背景,实际是向我们展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历史条件,这就需要学生对学过的课本知识进行成功的迁移。12.C 13.A 14.B 15.C 解析:此题需要读懂材料,同时要全面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如:选项B、D就属于此类现象;而A则是曲解材料意思。16.A 17.C 18.B 19.A 20.B 21.B解析: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危害”,学生较容易掌握,而本题要求从危机带来发展的“机会”可能在理解上有些偏差,对其发展的含义应准确把握。罗斯福新政其发展的本质就是调整生产关系,这样成功的进行了知识的迁移和进一步活用知识。

22.D 23.C 24.C 25.D

二、非选择题:第26、27题各12分,第28、29题各13分,共50分。

26.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加以说明。(2)第一问主要从战国时期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的分析,从而总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直接推动农业发展。第二问从侧面证明生产力水平的下降导致农业发展水平下降。第三问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以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3)学生回答问题一定要求抓住关键词,始终围绕本题立意的主题,这样回答问题就能得心应手。

参考答案:(1)粮食产量提高。(1分)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分)

(2)农业发展水平下降。(农业耕作技术下降;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2分)因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养牛成本较高。(3分)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产量大幅提高。人民公社化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2分)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着农业发展。(1分)

2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和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表现。(1)第一问从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问,生产关系在明朝时期的变化及根本原因的分析。第三问把古代和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古、近代的不同表现和其本质的相同。第四问则从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复杂性入手考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3)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审透出题人的意图,不能盲目下笔。

参考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 (或自然经济)。(2分)影响: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2分)

(2)变化:反映出在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3)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前者是手工生产,后者是机器生产。(2分)

(4)同意第一种观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被扼杀;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2分)

同意第二种观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为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2分)

2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1)第一问和第二问考查苏俄时期的经济政策、特点和影响。进而从第三问转向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问概括性比较强,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如何发挥国家和市场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回答问题需要进行知识迁移,有的是国家机制,如: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社会福利等;有的则体现市场机制,如:实行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2)此题要明确的主题是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其经济政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无论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是不分社会制度和国家的。

参考答案:(1)新经济政策。(1分)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2分)

(2)变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分) 影响: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促进了苏联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重要的工业大国;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经济逐渐放缓。(4分)

(3)使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组织制度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3分)

(4)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与生产力相适应;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分)

2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发展和在当今的体现。(1)第一问、第二问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影响和最终形成的表现入手,需要学生掌握分析问题、阅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把问题分析到位。(2)第三问从当前存在的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入手考查学生如何判断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分层次给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

参考答案:(1)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分)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把亚非拉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3分)

(2)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1分)方式:国际贸易、人口资本流通、武力威逼等。(2分)

(3)经济全球化趋势。(1分)全球化既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也不是危机四伏的“陷阱”。(1分)

理由:一方面,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动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等。(3分)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材料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可爱的小瓢虫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经济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