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真
新一轮国家公务员考试15日开始报名。虽然暂时还没有具体的报名情况,但按照往年的盛况,今年的报名人数恐怕只多不少,其中自然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就业如今正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找工作难和起薪低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到底该挣多少钱才算合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学生的确曾经历过身价不凡的时期,据一位中国学者回忆,1978年他上大学时,全国招生仅30万人。1986年他上硕士研究生时,全国招生仅4万人。而现在,一年招生的研究生就不止20万,每年的博士生不止4万。
当年,一个大学生不需要花太多钱接受大学教育,他们公费或者花很少的钱上大学,一毕业后就可以拿到中等偏上收入。与上世纪末大学生毕业时的风光相比,如今的大学生在培养成本上不知翻了几倍。随着教育观念的提高,中国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可谓用心良苦。有的家庭对子女学前教育的投入就过万,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数十万上百万送孩子出国留学。然而教育投入的增多却并未与就业收入成正比。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读书的投入增多了,但是他们的就业收入却与过去的情况截然不同,再难靠着大学文凭拿到中等偏上的收入,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正与一般劳动者初入社会时的收入接轨。
归根结底,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与社会人才供需比例以及教育的普及程度有关。教育的迅速普及使得大学生如今已成职场的“常见物资”,而过快、过滥的“扩招”速度,导致大学生数量的膨胀和职场需求的增长不能同步,更导致大学毕业生质量“掺水”。中国当前的国家财富只是美国的1/4,但中国每年造就出的大学生却远远超过美国,如此大量的人员流入职场,但企业职位需求却难以如此大量增加,大学生的身价自然就会被稀释。
实际上,在多数欧美国家,大学教育仅仅是普通教育的一个正常环节,大学毕业生除了学历、专业所带来的相关行业、领域优势外,并无特别之处,在择业上须与其他竞争者公平竞争。这些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其实一样总令他们抱怨连连。美国应届毕业生的月薪约为4000美元,英国毕业生的月薪则为2000英镑左右,按照当地的工资水准,这样的收入一样不能令大学生们满意。
在中国,“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流传已久。加上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与户口、编制、身份、工资标准等紧密挂钩,客观上在大学生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造成一种“上大学即入龙门”的思维定式,认为大学毕业生是天之骄子,“天生选民”,理应在毕业后获得与众不同的对待,在择业市场上获得特别的政策倾斜。
多少年来,教育的确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然而,时代的发展正用现实告诉我们,过去的观念在现代社会里已经不再适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大学生对“身价”落差的嗟叹和不平,实际上是自己、家人原先期望值过高所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症结,除去当事人自我调整心态和期望值,别无良方。▲(作者是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