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镇把中国渔网当名片

2009-10-16 09:30
环球时报 2009-10-16
关键词:长木卡利船队

明朝郑和带来先进渔具 今天小镇表演吸引游人

本报特约记者 张家荣 魏永征

科钦海岸的中国渔网。张家荣 摄

位于印度喀拉拉邦中部阿拉伯海岸的港口城市科钦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十大乐土之一”。踏上科钦之前,就听说过这里有不少中国印迹,尤其是中国渔网是科钦标志性的景物,现在更成为当地推广旅游的名片。

中国渔网成为科钦标志

在科钦入海口的海滩,《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了整齐排列着用粗大木桩撑起的渔网,之前在科钦的景点介绍中,这幅画面一直是作为科钦的标志来宣传的。当地人听说我们是从中国来的,非常热情,指着海边的一排排渔网不断重复着它的名字“Chinese fishing nets(中国渔网)”。

放眼望去,一排高高矗立在海边的中国渔网进入眼帘,非常壮观。这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渔网。渔网的四角系在四根长木上,四根长木的顶端收拢在一起,被固定在一根粗大的长杆上。每一张渔网需要五六个人来操作。

当地导游告诉我们,在中国渔网传入之前,当地人一直采用独木舟和叉鱼方式捕鱼,生产效率极低。而用中国渔网,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节省了人力和降低了出海的风险。

经历了600多年风雨

这种中国古老的捕鱼工具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印度呢?当地人尽管说不清渔网的来历,但他们都认为这与中国有关。在科钦中心岛古榕树下,记者看到一块石碑上记载着“中国渔网”的历史,上面刻着:“公元1341年洪水暴发,中国人从卡利卡特迁居到科钦,并定居于此。大约在公元1350年至1450年,中国人把渔网带到了这里……”

郑和奉明朝皇帝之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船队经东南亚抵达距科钦200公里外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当时叫古里),并多次在此补充淡水和食物。郑和在最后一次下西洋时,船队行至古里,多年的航海生活使他耗尽人生的精力,在古里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郑和葬在古里以后,留下了一些侍从和守墓人,后来由于此地洪水泛滥,这些人迁往科钦,并将中国渔网带到了这里。现今,它已经在这个国度沐浴了600多年的风雨。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在游记中这样写道:当时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进入卡利卡特和科钦的中国船队大若城市,船队中的中国官员和他们的妻子都拥有自己的房间。船上装着青白瓷器、绸缎、茶叶、药草和生姜等都是交易的热门货,印度商人则多以胡椒作为交换物。

成为当地旅游金牌项目

如今,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资料的摄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大型渔船的深海捕捞。而这些已经弃置不用的“中国渔网”,被当地人开发成了一个热门的旅游项目,向过往的游人表演。

那些巨大的网,用很高的支架支起,用绳子拉起来,一人上前去,用网兜把大网的鱼捞出来,然后再放下去。渔民们在整齐的号子声中拉动绳索,渔网在长木咯咯吱吱的声响中缓缓升出水面,网底那蹦跳的鱼儿瞬间被渔民抄进网中,然后将鱼拿在手中向游人展示。海岸边聚集了众多前来观看“中国渔网”的游人。此时的“中国渔网”就像明星一样被闪光灯包围着,它们在咯吱声中不断重复着升起、落下的简单动作。虽然这些动作已经重复了几百年,但对于不同世纪的人来说,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它是长久的、是永恒的。▲

猜你喜欢
长木卡利船队
我真的很需要睡眠
飞蝶说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飞蝶说
巨指男孩
言情休息站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幽默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