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资金“救楼市”的隐患

2009-10-15 03:28苏培科
党政干部参考 2009年1期
关键词:楼市房价中央

苏培科

前段时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刚刚颁发的“金融30条”,均让身处“寒冬”,期盼“救市”的房地产业得到了一丝温暖,很多人开始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30条”的精神,并猜想“合理改善居住条件”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背后的含义。

此前,地方政府屡屡出手“救市”,接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人民银行联手出台政策刺激楼市,但是收效甚微。毫无疑问,政府出台各种措施稳定楼市,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但是楼市价格的稳定与否还得看自身的价格是否合理,还得看宏观经济周期和当下的国内外宏观形势,也决定于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消费倾向。

实际上,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仍处高位,在出口萎缩,股市暴跌,楼市萧条,内需难以启动,全社会的消费倾向压缩使得宏观经济基本面并不乐观。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究竟如何保?如何扩?如何调?

从近期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保增长、扩内需”的行动早已展开,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将2008年年初的“紧货币”调整为“适度宽松”,将“稳健的财政政策”扭转为“积极”。并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抛出了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方案和十条扩大内需的措施,欲“抛砖引玉”,提升人们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据报道,“4万亿元”出来后确实引来了地方政府“18万亿元”的投资大单,而且很多地方政府都晒出了自己的投资项目,据悉,某省要建10个机场,要建很多高速公路,还要建什么园林、什么遗址,而且很多地方政府的项目大都与房地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数据统计,2008年随着楼市的低迷,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下降,同比2007年全国地方财政土地收益平均萎缩5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下滑超过80%。如此一来,楼市低迷、房价下跌,就严重打击、动摇了地方财政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會千方百计地主导各种资金来替房地产“托市”,而“救市”新政频出也就不难理解。

据笔者了解,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达到炒高地价和经营城市的目的,通过市政府搬迁、火车站迁移、将房地产老板提拔为副市长,“房地产市长”想方设法地去配合房地产经营,由此可见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地产“开发商”。显然,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方政府将“引来”的资金投入房地产业和房地产相关领域就成了必然,或许“4万亿元”中有很多资金将会流入房地产领域。

在短期内,地方政府引资“救市”或许会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一个间接的支持作用,因为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政府都有稳住房价、继续高价卖地的冲动,如果他们获得了中央政府的资金,很有可能会围绕当地的“房地产”暗做文章,很有可能会通过对基础公共设施的大量投入和对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投入来“围魏救赵”。

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乐观,如果房地产市场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老百姓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一味地拉抬救市,很难维持房价长期在“高位”运行的格局,毕竟目前全社会的投资倾向和消费倾向都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如果房价跌不出空间,则很难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从目前全世界投入大量基础货币救市的情形来看,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会出现全球性的大通胀,如果这个判断成立,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泡沫也很可能会被继续推升。如果地方政府继续维持房价的“高位”运行,不让房价自然回落,将来在泡泡的基础上继续吹泡泡,则十分危险。

所以,中央提出下一步要“调结构”,笔者认为当下不但要调整和淘汰落后生产力,要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来搞项目建设,还要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除要避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外,还得尽快调整中国经济自身的构成结构,尽快化解房地产与金融业之间的不良资产,改变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业的利益关系,否则政府投资很有可能会变相进入房地产业,从而导致中国经济在下阶段将会被房地产绑架得更为严重。

(摘自12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

猜你喜欢
楼市房价中央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房价上涨抑制英国出生率:每年少生7000多名婴儿
读者观点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2016房价“涨”声响起
量价齐跌 颓势初显—2014年上半年楼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