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市(地)农委座谈会议于7月30日在密山市召开。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忠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省农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春华主持了会议。
全面总结了当前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系统分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部署了下半年主要任务。
年初以来,全省农委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多发的双重影响,推动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春耕生产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全省上下有效克服了春季气温低、回暖晚、局地旱涝等不利条件影响,高质量完成了大田播种任务,取得了春耕生产第一战役的全面胜利,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播期集中。受春季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全省大田播种较上年拖后3—5天。但由于春播准备充分,全省抢抓4月中下旬以来降雨增墒、气温升高、旱情缓解的有利时机,采取超常措施推进,快速掀起春播生产高潮,5月15日全面完成大田播种,5月25日结束水田插秧,播期比历年缩短3—5天。二是面积增加。据农情统计,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049.4万亩,比上年增加1127.4万亩,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增加122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高产作物面积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是标准提高。据统计,全省春耕生产投入资金3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以上。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面积达1.2亿亩,占播种面积的75%。水稻大棚标准化育苗占72%,比上年增加11.2个百分点。尤其是各地依托农机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区、场县合作共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等载体,大力推进以统一整地、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播种、统一防病等为主要内容的统一规模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2、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向纵深推进。一是水产业持续发展。不断深化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全省放养面积520.3万亩,比上年增加78.2万亩;河蟹、大银鱼、大白鱼、鲟鳇鱼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34.2万亩,增加47.2万亩。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推进。针对农民工返乡这一突出问题,制定下发了《关于金融危机对我省农民转移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通知》和《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稳定转移就业和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加大了数控、电焊、汽车驾驶与维修、美容美发等技术含量较高工种的培训力度,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农民工就业率不断提高。截止6月末,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58万人,同比增长4%;实现劳务收入135.6亿元,增长3.3%。三是绿色食品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690万亩,比上年增长10%;绿色(有机)畜禽饲养量414.8万头(只),略有增长。全省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10362个,比上年增加762个,巴彦猪肉、呼兰大葱、阿城大蒜和嘉荫木耳等20个产品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了2009黑龙江(香港)食品加工与贸易合作恳谈会、第19届台北国际食品展览会、上海第3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和第20届哈洽会现代农业暨绿色食品展,进一步拓展了我省农产品市场空间。截至6月末,全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3.2亿元,同比增长7%;上缴税金6.1亿元,增长5.2%。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一是农机化建设步伐加快。受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和农民投入能力增强的双重拉动,全省农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上半年,全省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92亿元,落实现代农业建设专项资金2.7亿元,促进了农机作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发展,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目前,全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1253个。全省新购置拖拉机9085台,购置联合收割机2867台,购置配套农具18148台(套)。二是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快速推进。继续实施水稻育秧大棚建设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积极投资投工建设水稻育秧大棚,水稻标准化育苗水平明显提升。去秋以来,全省共投入资金7亿多元,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0.2万栋。三是土壤肥力建设得到加强。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500万亩,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扶持和引导农民进行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和生物发酵造肥还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全省施用农家肥90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000万立方米。四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提高。完善了绥化等5个市(地)“三电合一”平台,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及《黑土·家园》、《信息大市场》、12316“三农”热线、《黑龙江农业信息》等服务媒介,进一步扩大信息发布渠道,开展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覆盖到96%以上的行政村,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五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强化。继续组织推进农业院、校、所与市县进行科技共建,建设农业专家大院和科技示范园区,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达到500多万亩。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大奖赛和农民科技节,不断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全省共培训农民550万人次。
4、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第二批试点,确定省级试点村1008个,其中示范村290个,重点示范村10个,整乡推进乡镇19个,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五条新农村建设示范带。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帮建工作,帮建单位增加到217个。截至6月15日,帮建单位已启动帮建项目77项,涉及帮建资金1422万元。进一步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对每个省级试点村派驻1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副省级以上领导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增加到66个。制定了《黑龙江省村镇体系规划(2007—2020)》和《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大农村“路、水、能、房、医、教、保”等重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努力改善民生。上半年,全省农村公路开工建设项目1575项,解决了180个试点村、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能源新建户用沼气池5万个、开工建设大型沼气工程12处、秸秆固化与气化站11处,全省泥草房改造2.1万户、176万平方米,完成了7000多个村屯的绿化任务,185所乡镇卫生院、76所村卫生所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启动农村家庭贫困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建设乡镇文化站156个,全省农村低保达到应保尽保。全省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了整村搬迁、村企共建、场县共建等一批先进典型。
5、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467个,比上年增加1146个;拥有会员(社员)85万人(户),占农户总数18%左右。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06个。二是深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推进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服务站建设,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808万亩,占全省农村耕地总面积的21.3%。三是积极开展农业保险。继续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实施粮食作物保险面积2500万亩,比上年增长12.8%。四是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目前,全省已有4个市(地)、41个县(市、区)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上半年,全省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5112人次,整顿市场1319个,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0626个,查处伪劣种子43.9吨、肥料20.2吨、农药12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00多万元。
6、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09.9元,同比增加352.8元,增长8.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31.3元,同比下降1.4%;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527.7元,同比增长8.9%;人均财产性收入104.7元,同比增长31.5%;人均转移性收入446.1元,同比增长11.5%。
上半年全省农委系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但受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频发双重影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四个压力增大”:
1、实现粮食增产的压力增大。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对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影响较大。一是春播后发生历史罕见旱情。4月中旬至5月末,全省大范围出现严重旱情。最重时全省受旱面积达到9894万亩,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其中重旱面积4380万亩。二是出现持续多雨低温寡照天气。整个6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15.4~18.9℃,比历年同期偏低1~3℃,比去年同期偏低3~5℃;一个月内有25天降雨,平均降水180毫米,比历年同期多92毫米,比去年同期多123.2毫米,局部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大部分地区比历年同期偏少11~128小时,比去年同期偏少60~178小时。三是病虫害较重发生。受前期干旱影响,今年草地螟等病虫害普遍发生。持续降雨和低温天气,致使大豆根腐病、玉米顶腐病发生程度加重。总体看,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今年全省大田苗情不如去年和常年,苗小、苗弱、苗不齐问题比较突出,农作物苗情是近年来较差的一年。近期虽然通过采取抗低温、促生长等一系列补救措施,苗情有所缓解,但普遍出现生育进程延迟现象,除小麦生长基本正常外,水稻平均少0.5—1片叶,玉米少1—2片叶,大豆少2—3个复叶,对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2、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增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劳务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畜牧业收入有所减少,近期虽有所恢复,但增幅较小,加之种植业生产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实现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难度明显增大。一是生猪、奶牛养殖效益下滑。今年2月起生猪价格持续走低,上半年全省平均活猪10.4元/公斤,同比下降33.8%;出栏一头100公斤的肥猪,亏损30元左右。进入6月份生猪价格有所回升,目前逐渐转亏为盈。受“三鹿奶粉”事件和市场需求影响,牛奶价格一路下跌。上半年全省平均价格为2.0元/公斤,同比下降23.1%,饲养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平均亏损1000元左右,大部分奶户都在艰难维持。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开工不足。受进口低价大豆、玉米冲击,以及市场购买力下降、产成品降价等因素影响,大豆加工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玉米加工企业原料严重不足,水稻加工企业利润空间不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停产半停产户数明显增多。上半年,全省1750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70%开工不足,效益下滑。截止6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利税4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3%和18%。三是农产品出口总量下降。由于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取消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加之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出口减少。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出口6.5亿美元,同比下降4.4%。
3、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增大。随着人们消费档次和生活水准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备受关注。当前,一些领导者、经营者、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仍然不强,对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视不够;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还不够健全,检验检测设备陈旧、手段落后,检测能力和检测人员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一些企业和经营业户掺杂使假、鱼目混珠,甚至优质产品也屡屡被检出不合格批次;大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不高,大路货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难以满足当前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省虽然没有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但国际国内类似事件的发生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形势和任务仍然艰巨。
4、农村改革的压力增大。虽然近年来全省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效,但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全省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对资金的需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明显滞后。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改革已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内部的问题,而涉及到城乡各个层面,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任务十分艰巨。
下半年,全省农委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57次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搞好粮食生产作出的具体部署和明确要求,坚持常年抗灾夺丰收,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今年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坚持常年抗灾,千方百计夺取今年粮食丰收。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努力实现今年粮食生产既定目标。一是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各地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村,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适时追施穗肥粒肥,喷施叶面肥,加强水田水层管理,加快作物生育进程,增加千粒重,防止贪青晚熟。同时,要做好促早熟、防早霜工作,实现颗粒饱满,确保粮食作物安全度过初霜期。二是做好防汛除涝工作。各地要指导易涝地区对现有灌区、涝区渠道进行全面清淤,采取挖沟排水、机泵强排以及挖沉井等形式,排水散墒,防止内涝。要按照防大汛、防险汛、防恶汛的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完善防汛预案,备足防汛物资,除险加固险工弱段,确保安全度汛。同时,要防范暴雨、冰雹、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安全。三是全面抓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年特殊的气象条件,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态势。各地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防控责任。当前,尤其要加强对蝗虫、玉米螟、大豆食心虫、水稻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强化指导服务,准备好防治药、械,组织统防统治。为有效防控危害损失较重的水稻穗颈瘟病,提倡始穗期、齐穗期各喷药一次预防,力争将重大生物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指示,重点推进“四化”建设。一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推进利用中行贷款5亿美元(折合35亿人民币),加快组建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抓好上半年购机补贴采购下摆工作,确保采购机械全部投入秋季农业生产。认真做好第二批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工作,加快实施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机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大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带动全省农机化加快发展。国务院已经批准印发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各地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突出发挥大型农机具特别是农机作业合作社的作用,加快保护性耕作推广步伐,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保障。要切实抓好五大作物245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带动全省粮食标准化生产。加大深松整地推进力度,今年秋季农村要完成秋整地面积7000万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3000万亩。加快水稻育秧大棚建设,继续实施水稻育秧大棚建设补贴,全省秋季再建设10万栋大棚。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来我省从事农产品深度开发。重点招商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落户,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大力推行集团化发展。组织搞好银企对接,协调农行、农发行对龙头加工企业给予贷款资金支持。扶持大豆加工企业发展,重点解决加工原料短缺等问题。力争到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四是推进农业外向化。农业外向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推进对俄农业合作战略升级,支持生产基地向俄纵深地区延伸。推进境内对俄果菜出口基地建设,在边境口岸市、县落实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组织有关企业参加新加坡亚太国际食品展等国外大型食品展览会和贸易洽谈会,扩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巩固已开辟的海外市场。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年初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目标。一是大力发展水产业。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加快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重点发展鲟鳇鱼、大白鱼、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促进全省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今年底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要达到42.5万吨,比上年增长15%。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突出抓好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今年底全省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要达到128个以上,面积达到4500万亩以上。筹备参加第九届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会等大型展销活动,重点打造黑龙江绿色大米、绿色大豆及制品、绿色食用菌、绿色乳品在中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中的品牌形象,继续巩固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大省的地位。三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切实抓好市场紧缺的数控、焊接、机械维修等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训,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要达到50万人以上。继续深入实施“抗灾害保增收、送岗位促就业”劳务对接活动,将用工岗位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在用工市场相对稳定的天津和威海两地组织劳务推介活动,为农民和企业搭建平台,提高对接实效性,促进我省农民省外转移就业。同时,要学习牡丹江市辟建农民工创业园区,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扶持的做法,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今年全省要力争转移农村劳动力51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0亿元。四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行动计划,对发展特色产业给予扶持,引导各地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乡村旅游和餐饮服务业,今年全省“一品村”要发展到2000个以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一是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重点搞好良种补贴面积核查,据实足额发放补贴资金。全面开展支农政策落实和农业执法检查,集中查处截留、克扣、挪用各项补贴资金、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农村公益事业“以奖代补”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等问题,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政策效应。二是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市(地)、县(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依法开展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快建设县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乡镇服务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绥滨县向日村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实行土地整村规模经营的模式值得推广。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齐齐哈尔、绥化等地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强规范等多种形式,加快了农村经营组织形式创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下半年,全省要总结推广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典型,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指导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作。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兴办实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全省现已涌现出巴彦县村镇银行、绥棱和桦南县农民资金互助社、虎林市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生产资金不足问题。今后,各地要继续探索创新,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搞活农村金融,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5、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强农村民生建设。各地要按照《全省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以“路、水、电、房、教、医、能、保”等为重点,落实部门责任,搞好项目衔接,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各项民生项目建设,确保试点村全面完成今年建设目标。二是狠抓农村环境整治。各地要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大力开展“四清”、“三改”、“五比”、“四不说”活动,坚持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形成良好村风。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村风和谐的新风貌。三是推动示范村建设提档升级。重点在主要交通沿线打造标准更高、示范作用更强的300个省级示范村,年内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实现较大突破,实现集中发展,整体推进。同时,强力推进19个整体推进试点乡镇和10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带动全省新农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四是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工作思路,抓好地方与垦区、林区在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各地要结合实际,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化运作,搞好组织对接,确定共建项目,不断提高共建领域、共建规模和共建水平,合力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
要求全省各级农委面对“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要健全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强化农村工作力量。二是要加强学习,提升干部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参谋服务能力。四是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为实现今年全省农业持续增效、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艰巨,全省农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再登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向建国6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