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虎原
或与友人仰望湛蓝天空中南归的雁阵,或在天气渐凉之际和同事细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或独守孤灯咀嚼古典歌辞诗赋,或打发旅途困闷拈手一读当今美文佳作,发现不少友人、路客、思想家、作者往往将秋与悲伤、凄凉、惆怅联系在一起。不论是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不幸遭遇,还是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远方牵挂,亦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一概而论,都自然不自然地给秋天打上了极其鲜明的忧愁烙印。
难道秋天真的一无是处吗?
在我的感觉中,秋天是极其美好的季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是宋代朱熹对秋的肯定;“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秋的赞赏。“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是文学巨匠鲁迅的少年朋友——闰土对故乡秋夜的描述。的确,秋的金黄是厚重的,秋高气爽是可人的,秋风细雨是老练的,秋夜明月是欢快的,秋江绿水是清澈的。也只有在秋天,雄鸡的打鸣才会落在黄灿灿的庄稼垛顶,农家小毛驴才能在连接田间与场院的羊肠小道上踩出碎步,果树的丫枝才会向下弯成弓样,牛羊的腰背才会变得滚瓜溜圆。也只有在秋天,风儿才会揪起稻浪,雪亮的镰刀才使壮汉的脊梁高高隆起,锹镢与土地的亲吻才那么热切,人们才真正陶醉于大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欣慰之中。
秋天,还有一番更加壮美的丰收不知您品味到了没有?站在三尺讲台上,以粉笔为犁铧、智慧为火种、辛勤为雨露、爱心为动力,像春蚕吐丝日复一日,像蜜蜂采花年复一年,在狭小而又无垠的“黑土地”上耕耘的园丁,往往会笑在心里,乐上眉梢。因为那一群“毛猴猴”和刚入学相比,不但个子长高了,而且知大识小,课上课下、茶间饭后议论的是书报和电视节目里的人和事,还常常能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父母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漫长而又短暂的师生交往中,孩子们与老师,与学校,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他们怀着梦一般的理想要毕业,走向四面八方,然而临别前的表情却很难描摩: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眼里闪动着一种亮晶晶的物质,千言万语都卡在喉腔里,只嘟囔出一句:“老师——您辛苦啦——”
在那群大孩子离去不久,一群更小的孩子(有的嘴唇上还拖着鼻涕)笑得像花,憨得像鸟,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又跨进了校园。光荣的人民教师肩着那根至高无上的扁担,一头挑着沉重的过去,一头挑着美好的未来,义无反顾地行进在金灿灿的教书育人大道上。
秋天的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