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的两个问题

2009-10-15 06:14班俊英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本素养语言

班俊英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太多的“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搬着新教法,不知该怎样教”的苦恼困扰着教师;太多的无效教学、无效训练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太多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乌云”仍然笼罩着我们的校园……

那么,今天,我们到底该怎样教语文?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样教,才能更有效?

记得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有效性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中掰玉米谁掰的更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

其中,我们可以把速度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收益看作学习结果(收获),安全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1.正确定位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2.提高教学艺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3.凸显学生主体,解决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

一、正确定位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1.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现实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清楚语文素养是指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它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化素养;熟练的语言技能,高雅得体的言谈举止;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品德修养等等。而且这三个维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在不同的年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现实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不清楚本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分重点和难点,目标游离,既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更不会根据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学生需求等方面因素,灵活地设定文本教学目标。

2.明确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本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语言是载体,承载着思想、文化、情感等。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接触语言的过程中就自然接触了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丁漪在《千万不能冷落文字》中说:“语文课就是要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一篇篇课文是用书画同体的汉字组成,其中倾吐着作家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智慧,文质兼关,相辅相成,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凭借、样本,须认真解读、品味、体悟,从中领悟到表情达意的规矩、奥妙。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旁……”

陈钟梁先生也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他曾在《聚焦课堂关注文本》一文中举例:《七根火柴》有这样的两个句子,一个是,“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另一个是,“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着:‘一,二,三,四……”

在这里就可以讨论、品味揣摩,“为什么两个人都数到‘四就不数了呢?”前者是有气无力,奄奄一息,后者是气喘吁吁,激动万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共同逐字、逐句、逐段地咬文嚼字,揣摩语言。

李海林也曾说:语文教师要以清晰的思路,激荡的感情,阐释和演绎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满怀爱心的引领学生在母语教学的优质环境里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与奥妙,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享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提高教学艺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足可让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凸显学科魅力,使学生乐学;抓住文本的兴趣点、疑难点或延伸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思;示范引路或渗透规律,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会学。

语文教师应追求这样的教学境界: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我学得好。

包头市二机一中语文教师刘淑贤在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时,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学生需求等方面因素来设定本文教学目标。①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②领会从文章的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来的博大的爱,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其次,制定了一个以读为支点,以“老王”为主轴的梯度式阅读步骤:初读课文,认识老王;选读课文,评说老王;精读课文,品味老王;联系实际,关注老王。其中导语巧妙渗透了两点,一是作者的介绍,二是抛出一个主问题:“一个不普通的人为什么会关注一个普通的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精读文段是由师生共同选定的,为什么会选这一段呢?因为叙事性文章,描写段肯定是要浓墨重彩渲染的重点,教师适时提醒,教给了学生学法、写法。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拦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师生共同将描写“老王”和“我”的词、句子找出来,归类、品读、总结。

老王:神态、动作描写(病情严重,步履维艰) ;语言描写(善良、淳朴、憨厚)

“我”: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惊讶、感动);心理描写,(担心、不安、自责)

这一环节是师生走进文本,逐字、逐句、逐段研读课文,揣摩语言的互动过程。通过品读写法,揣摩语言,学生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出老王的善良,也体察出作者杨绛的博爱,同时“以善良体察善良”“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两个难解句子也迎刃而解,文章难点突破、主旨呈现。

这节课,教师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教师在掌握课程标准、文本特点、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教学目标,然后以读为基础,引导学生“沉入言语”,去品、去思、去议、去讲、去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其间,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以学科魅力吸引学生,以教学艺术赢得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怎么会不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呢?

猜你喜欢
文本素养语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