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艺术的外部制约环境逐渐向经济主导型转向。以市场为代表的经济权力体系加速影响着艺术的走势与表现。那么在纷繁复杂市场体系中,谁又是艺术市场中权力的承载者与体现者呢?我们不妨从被称为当代艺术世界的年度“总结报告”的全球艺术权力榜中来探寻究竟。
全球艺术权力榜(power100),是享有盛誉的英国艺术杂志《Art Review》定期推出的专业艺术调查报告,以认知度和公信力著称于艺术界。历界全球艺术权力(power100)榜单会囊括进艺术家、馆长、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等艺术生态中不同层次、身份的各色人物,而且还呈现了全球艺术权力格局与影响力的走势变化与更替与消涨态势,从而十分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对艺术市场最具有代表性也最为火爆的2007年的这份榜单进行一番分析。2007年度艺术权力榜前五位依次为佳士得拍卖公司拥有者法国人皮诺(Francois Pinault);高古轩画廊主人高古轩(Larry Gagosian);伦敦泰特美术馆长尼古拉·赛罗塔(Nicholas Serota);纽约现代美术馆长格伦迪·劳瑞(Glenn D Lowry)。排名第五是来自美国洛杉矶的顶级藏家艾力·布朗(Eli Broad)。从前五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本上是艺术市场中的重量级人物主宰了当今艺术界的权力。按照入选人物的职业划分:收藏家31人,策展人21人,艺术家19人,评论家2人。从这份比例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收藏家也就是市场买家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31%,而且联系以往的榜单我们发现这个人群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依次为:02年19%;03年17%;04年19%;05年20%;06年21%)。数据化的现状表明,近年收藏系统在整体增容,在整个艺术权力榜上呈支配状态,这表明在全球艺术交易持续升温与不断扩容的情况下,作为市场买家的藏家支配作用得到高度确认,资本力量成为艺术场域中多元势力的主导者。不言而喻,作为艺术市场的买家的收藏者是艺术权力的最高拥有者。而掌握批评话语的批评家只有少数人,在市场化的当下愈发呈势弱之势,我们似乎看到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艺术的权力拥有者已逐渐完成了有学术角度向经济角度的转换。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瑞银华宝(UBS)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等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介入艺术市场投资,成为新的市场买家板块,这是一个新的趋向,这既说明艺术市场向着更加成熟的资金市场迈进,同时也说明经济与艺术的结合更趋紧密,这势必对艺术市场产生支持与影响。按国家份额统计,经济上最为强大的美国占56人位居榜首,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中心法国仅有3人上榜,再次验证了美国从经济角度对全球艺术资源的掌控的现实。这一现象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在市场中最具号召力的收藏家比例的攀升。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前艺术权力榜所呈现出的梯级排次为:经济权力——市场权力——藏家权力。
二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收藏者的群体与日俱增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榜上,亿万富豪的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46名,其中有176人是首度进入全球顶尖艺术品藏家200强这个榜单。在每年的世界重要拍卖会上,总会看到一些新的身影,他们在艺术品交易上出手不凡。据2007年2月美国苏富比拍卖行的一项纪录显示,全部参与竞拍的人当中有20%是首次进入艺术品拍卖场,这也描述了收藏群体发展的国际趋势。
金融海啸爆发前,全球艺术品交易浪潮持续高涨,美国有105年历史的资深艺术类杂志《Art News》(《艺术新闻》),评选出每一年度全球顶级收藏家200强(The Art News 200 Top Collectors),标志着新一批世界级藏家的诞生。这些世界级买家的存在,充分显示了个人力量对于整个世界的艺术市场的巨大影响。
我们以较具代表性的2007年为例。2007年的全球收藏家200强共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人依旧占据着半壁江山,以107位入选收藏家的强大阵容向世界昭示着美国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在艺术品市场上的绝对优势与控制力。余下的不足50%的席位主要被实力同样不容小觑的欧洲人占去,共有68人之多。如此算来,仅欧美藏家就占去了全部200个席位的87.5%,而剩余的席位则主要被南美洲及加拿大收藏家所分享。显然,全球的艺术品收藏市场正被经济相对发达的欧美地区的收藏家们所操纵。与上年的榜单相比,该年亚洲区入选的收藏家由3人增加至5人,分别是2名日本人、1名韩国人以及中国香港收藏家刘銮雄和台湾收藏家黄崇仁。
那么这些市场上的“世界级”买家都在买什么样的艺术品呢?榜单上收藏家的前10个席位中,美国占据7位。第一位的Broad夫妇长期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收藏和展示。名列第二位的是美国人Steven Cohen,主要收藏印象派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第三名是美国的Griffin夫妇,主要收藏印象派及后印象派艺术,第四名和第五名也都是来自美国,前者主要收藏早期大师素描绘画、印象派艺术、20世纪艺术以及法国家具艺术,后者主要收藏早期大师和19至20世纪澳大利亚艺术。第六名Sammy Ofer来自英国,主要收藏印象派艺术和现代艺术。第七名是法国的F. Pinault,主要收藏当代艺术。第八名到第十名同样来自美国,他们的收藏趣味主要都是以现代及当代艺术为主。这样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的年成交额已经超越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作品成交额的原因了,也正是来自于世界各地(主要是欧美地区)的超级富豪的加入,使得高端艺术品市场成交活跃。
纵观整张榜单我们发现,虽各大洲地域收藏家因个人趣味而体系各异,但印象派绘画、本土及民族(主要是欧美的)艺术、现当代艺术,可谓是全球收藏界的焦点。 这可以看作是西方人面对艺术市场时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的一种逐利心理的体现,但我们也不能将这样的结果仅仅看作是收藏家的市场行为,而忽略了似乎更加重要的文化因素。社会学者倾向于相信文化的行为准则遍布经济生活,并且离开了文化就不能理解经济生活。大卫·S·兰德斯(Landers David S)和伊恩·布鲁纳(Buruna Ian)认为文化对经济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大卫·S·兰德斯甚至认为,“如果我们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文化几乎总是很重要的” 。
收藏是艺术家和作品进入历史的重要途径。国际艺术市场绝大部分是被西方的收藏家、批评家和策展人所引导。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之时完全没有市场,只有部分有长远眼光的海外收藏家用低价大批购进作品,如今较完整的收藏品留存在他们手中。这些按照西方人的评价标准来梳理和推介的中国当代艺术,随着价格提升被不断推向市场。这种价值标准已经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影响。这便是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在此我们似乎感觉到文化也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的背后推动。在当代艺术市场上呈现出主流姿态并具有话语权力的显然是以西方文化价值判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在经济与文化二者中,反倒经济毫无遮掩其赢利的最终目标,呈现出一种显性姿态。
三
在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日趋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是如何看待与认同中国艺术的尤其是传统艺术的呢?
从中国传统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这十几年历程来看,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最吸引西方注意力的是中国古董杂项的拍卖。相对于其它的艺术种类市场该市场价格相对高且走势稳定。中国艺术品中最贵的就是瓷器,好的可上亿(如2.2亿创天价的元青花罐“鬼谷下山”;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成交价:人民币122,408,800元),尤其在国际市场上卖座。而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与文化含量的中国书画市场难与其望其项背,其中偶有不俗表现的书画作品基本上是古代书画作品,大多带有“文物”的性质于其中,在国际上真正将中国艺术品推向新高的还是瓷器而不是书画。佳士得中国区业务拓展部董事翁晓惠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描述的: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收藏不是现在才有的,是有历史渊源的。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仰慕和收藏已经是几百年来一个历史的定位和认知。中国画在国际上流通比较困难一点,是因为它的含意跟它的深度比较独特。因此,书画方面的收藏基本上是属于华人的市场,并没有像瓷器一样在几百年前就变成一个国际流通的市场。近期,世界权威艺术市场研究机构——欧洲美术基金会(TEFAF)发布了题为《全球化和艺术市场》的2008年新兴经济体和艺术交易报告,报告以大篇幅关注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古董市场近年来的强劲走势给予高度评价。同比2007年春季拍卖,2008年当代艺术的市场份额由29%降至24%,而古董珍玩部分却由28%升至34%。在2007年春季拍卖会成交前100件的作品中,有54个是古董珍玩,占此前100名作品总成交额的11%,其中有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以1000万欧元拍出的明代三脚金炉等。可见古董市场显示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的形势下具有更大的潜力。
2005年拍卖价格最高的十件中国艺术品极具当前市场代表性。十件艺术品中古玩瓷器占八件,书画仅三件分列七、八、十位。中国书画的最高价为2007年中国嘉德推出的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书画作品的拍卖记录,可见难与古玩杂项抗衡(以上数据来自雅昌)。我们并不是说以古玩杂项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品不能代表中国传统艺术,恰恰它们是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但并不能代表传统的全部,尤其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部分的文化精神,另外其不可再生性,使之成为一种历史价值的瞬间凝固,已不能显现中华文化连绵不息的创造力,而延续两千年的中国书画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活化石,其在当今市场的境遇与表现的差强人意的确令人叹息与忧虑。按投资学的角度,一种商品(或产品)要赢得市场,除了市场要达到一定规模,也需要一些该产品的“庄家”来注入资金以坚定各层面购买者的信心。中国传统书画市场也需要资金持续注入,从而带动其他的、市场低端的书画行情。比如任伯年的价格上去了,就带动海派的行情。由此可见中国书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市场十分缺少大资金的注入,尤其国际资金的流入,从而显得势单力薄,从资金的流向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市场流通性显然还很局限与滞缓,距离国际化的影响也就必然显得力不从心。
四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国内的艺术市场。在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市场兴起之前,中国艺术市场的前身只是诸如荣宝斋、朵云轩等为数不多的传统书画店铺和国家文物商店。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才真正启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恰恰是从中国书画的单一拍卖门类开始起步的。即便此后的拍卖活动逐渐增加了瓷器、油画雕塑、西方艺术、珠宝翡翠、古籍、家具、邮品、钱币以及玉器等古玩杂项,在结构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在国内的艺术市场中中国书画市场始终是占据主要的位置的。可放眼国际市场时,瓷器杂项却是主流,中国书画多以文物古玩姿态出现,现当代书画作品更是沦为一种陪衬。这种反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们来考察一下国际艺术二级市场中的情形。在包括伦敦、纽约在内的国际市场中,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牌国际拍卖公司从2005年起就再没推出过中国古代书画的相关专场,而以瓷器工艺品和中国当代艺术为国际市场中中国艺术品的重头。究其原因除了古代书画资源的日趋减少外,更多的因素则在于传统文化的隔阂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的迅猛崛起,中国书画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购买力渐趋弱势。以具有拍卖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佳士得拍卖公司对中国书画拍卖为例。就佳士得公司而言,中国书画拍卖市场在20余年来经历了三级跳。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佳士得涉水中国书画拍卖时,每年成交额只有几百万美元。从1997年至2000年,中国书画每年拍卖成交额保持在3000万美元左右,而从2003年起则出现了较大增幅,从2005年至今更是每年保持着两亿美元的拍卖成交纪录,个别画家的作品价格在这些年里甚至有了数十倍的增长。而在2008年的佳士得秋拍上董其昌《书画小册》4848万港元、八大山人《山青水碧鸟语花香》册页3426万港元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然而,《山青水碧鸟语花香》被美国加州一家艺术基金所购买的天价作品在8年前却曾流拍过,而当时的报价只是现在成交价的十分之一。可以看出中国书画的国际市场呈现出一种稳定攀升的状态,这似乎给人们一种自信的感觉,可仔细分析这种攀升的背后的买家可能就不会这么乐观了。
佳士得中国区业务拓展部董事翁晓惠认为:中国的收藏家99%都是收藏中国的东西,以收藏中国的艺术品为主;国际上的收藏家,他们是收集了国际的艺术品,他不只是收藏自己国家的那个板块,他是对整个国际的艺术品都有相当的认知。最近这几年来,尤其是对中国的当代艺术非常感兴趣,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欧美人士来购买中国的艺术品,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好也是领先国内藏家对当代艺术的态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球产生了中国热,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都非常感兴趣,相对来说,这些当代艺术的一些代表作或者他们表达的方式、作品美感很容易被欧美人士所接受和肯定,所以他们就一窝蜂的进来,觉得中国当代艺术不管是美观艺术的角度还是投资的角度都是一个新的项目。
在全球顶级的佳士得拍卖公司从事中国书画拍卖20余年的专家,江炳强对中国书画市场的跌宕起伏有着自己的了解:“中国书画作品一向是以华人为中心定价的。民族的东西最终还是民族来消费,佳士得中国书画有90%的作品都是由华人购买。中国书画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价格之所以猛涨,是国内实力买家愿出重金将国宝收回所致。” 中国书画的市场行情逐年稳定的攀升趋势在江炳强看来主要因为国内收藏人口迅猛增长,导致对艺术品的需求量大增。由此可见,由佳士得所代表的国际买家面对中国市场时的态度很明显,他们选择的基本上以当代艺术为主,而即便是走上国际市场的中国书画作品,最终买单的还是中国人,或者说以华人为主。
从佳士得中国书画90%作品为华人购买这个数据估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品市场主要在国内,以华人为消费主体,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盲目自大。从国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表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国内国际市场不对接,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有限,二、国际市场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书画的认同度不够,中国书画消费处于自产自销状态,三、由于国际关注度不高,书画市场资金短缺,价格偏低,从而导致市场影响力偏弱。
结语
前几年国际上的佳士得、苏富比等几家大的拍卖公司取消中国古代书画卖以及当代艺术品的走势唯西方马首是瞻,明显地反映出中国艺术品市场话语权的丧失。作为艺术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效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孤芳自赏的民族艺术最终将失去国际市场从而淹没于市场经济社会的大潮中。目前在国际市场范围内中国传统艺术处于一种亟待认识与开发的状态,尤其是具有国粹之誉的传统绘画与书法,它们是区别于西方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但也恰恰因为其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征造成一种文化隔阂与壁垒,导致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不理解导致的冷遇。另外中国书画市场本身的诸多问题如造假、评判标准等使得其在世界市场的境况雪上加霜,西方对中国艺术品的需求与接收大多还停留在猎奇与把玩的层面,这也是古董杂项热过书画的原因之一,市场的倾向直接影响具有全球性特征,这将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形象与影响力造成直接的影响。如何全面地打造与弘扬传统艺术品,这应该是中国艺术市场考虑的问题。中国嘉德、保利、北京荣宝、杭州西泠等拍卖公司,都已具有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应该珍惜和扩展。短期的急功近利、朝秦暮楚的跟风行为最容易失去自主行为的能力。可以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的建立需各方清晰地认识与不懈努力。
诚然,艺术市场不能绝对代表一种艺术的价值,但艺术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确是在当今全球化时期一种普遍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传播与影响手段,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但在传播领域却有着不可替代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谁失去市场,就意味着某种失败。我们当然不能说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与西方相比处于劣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艺术市场全球化的现状下,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民族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产自销的现象,这样的市场覆盖率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的确逊色于西方。如何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艺术的国际影响,显然是一个时代话题,也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培育与发展我国的艺术市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历史的思考与求证》王述祖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7 第24页
2. 《佳士得中国首席代表江炳强访谈录》——《成都商报》
3.陶大珉《大佬登场!2007年度全球顶尖艺术品藏家200强榜单及透析》,载《艺术财经》
4.吴国才《佳士得中国区业务拓展部董事翁晓惠谈艺术品市场》 载《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
武洪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