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北京”看我国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现状

2009-10-14 06:37董梦阳
艺术评论 2009年8期
关键词:巴塞尔当代艺术博览会

董梦阳

现代形态的艺术博览会在世界范围看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年代,而在我国也不过十几年的历史,然而却成为艺术在当代市场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是艺术与商业有效融合的一个重要媒介与渠道。当然不同时期、国家的艺术博览会的发展轨迹与表现形态也会不尽相同,“艺术北京”目前是业界一致认同的一个博览会,作为这台博览会的执行总监,我试图对当代艺术博览的现状与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全方位的介绍与阐释。

客观地说,艺术博览会是市场经济形态下,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代艺术与商业发生关系的有效途径。我国的艺术博览会相对而言还比较年轻,存在很多不成熟、不健全的地方,但是我们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这很关键。从市场角度分析艺术博览会的很多问题最终要归到教育上来,从修养角度来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西方的公共教育发达程度导致背景不同。

“艺术北京”在一定程度上说将艺术教育作为一块儿来专门做,但我们只能做我们这一代的事,我们的博览会只是艺术公共教育中的一份子,每年都会搞一个公共开放日,就是针对性的措施。文化的差异还要求对本土化的关注:西方艺术是连贯过渡的,我们这里则是断裂地进入现当代艺术阶段,我们就不能不区别对待,就像在农村搞一个时尚“秀”一般不合时宜。我们在市场环境下,就必须用商业的方式来做艺术、来推动学术的发展。

这就涉及到一个商业模式的博览会与作为纯粹文化形态的当代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举个例子,你去“大都会”可以看到展望的作品,去“蓬皮杜”会看到张晓刚的作品,但我们的国家收藏却没有。美术馆面对当代艺术其实有很多限制,比如到艾轩这就差不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博览会就显得更加重要。当代一定有经典,我们也一定要弘扬,我们就要做一个平台与容器来针对现当代的经典艺术。最近我们正在做一个文献的积累,主要就是针对当代艺术,我们国家的公共收藏体系还未健全,而艺术市场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正是从商业的角度来做这件事,市场是最敏感的,受到的限制也少一些,这对我们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责任。

将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容纳进来,让其在市场环境中与商业互动从而达到彼此互惠的效果,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一个博览会的学术立场与定位问题。应该说,艺术博览会本身就是一个二者的叠加:艺术加博览会,已经说明了学术性在其间的位置了。很多商业活动只看重销售、利润,这没错,但我们做的是文化,是艺术的商业,要达到经济目的必须要做得够专业才行。金融危机下,我们“艺术北京”的口碑却异常的好,就是因为我们的专业水准得到了认可。我们国家的画廊才是第一代,肯定会有困难,但也不能因此就单纯地追逐市场,这样的发展必定是短命的。只有你认认真真地去做学术,提高本身专业水准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当然,我也和其他的一些博览会的主办者聊过相关的话题,大家都认为艺术博览会在一定层面上来讲其公益性要远远超过其商业价值。尤其在目前的情况下,全民艺术素养并不理想,买方层面也不成熟,所以办一台博览会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但其效果却直接指向推广艺术教育、普及艺术影响。我是学艺术出身的,本身对艺术无比热爱,推广艺术尤其在消费层面如何引导艺术消费也是我们的事业也是应该承担的一个责任,尤其面对纷繁芜杂的当代艺术作品,千篇一律的COPY作品,如何让好的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上找到买家,既对艺术本身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我们博览会成功与否以及持续发展的内核。这就是艺术与市场的良性关系的体现,一个好的成功的博览会其实就是给艺术品与艺术家搭建了一个平台,给各个市场艺术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关系。

目前国内的艺术博览会可以说风起云涌,各地都在兴办,但似乎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博览会凤毛麟角,在创办艺术北京之前我从1993到2003经历了前十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对我的锻炼非常大,可以说是和中国艺博会一起成长的。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博览会的问题,主要在于对市场规律与专业性方面的问题。当我们没有任何背景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尊重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比如,在当今艺术界,我们少了双年展,拍卖也好,画廊也好都还不错,但作为一面旗帜的双年展却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这其实也一种学术角度的缺失。同时这也是一个生意形式,必须按照规矩来。博览会是一个专业的服务平台,否则就会变成一个喧嚣的大卖场。

众所周知,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博览会要算巴塞尔了,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艺术北京”里就有不少的巴塞尔的影子,甚至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我们基本上是COPY巴塞尔的,但我们其实只学到了皮毛,我们将形式搬到了国内,但这些形式是干什么的,我们还没有完全彻底地理解,因此也没能一一地做到位。事实上,巴塞尔是用展览这些活动的学术性来带动和推动商业的,是一种增值的服务。我们的这些活动却更像一个鸡肋,我们自己做得不好、不够、这期间便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恰恰体现出我们还没有把这种商业模式琢磨出来,只有商业才能推动学术的发展,巴塞尔就是一个很好例证。其中的核心是国际化,我们要搭建一个对接的平台,因为博览会在西方发展得最完善和成熟,现在我们与国外团队合作还不够成熟,还有自身很多的问题尚未解决,当自己觉得无法解决的时候,真的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会借助外在力量的时候了。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其实博览会的发展是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当代艺术市场已经成为市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作为艺术市场链条中重要环节的艺术博览会才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单就亚洲来看竞争就已经相当激烈了,大家都在争当“艺术之都”。为此,很多人都在问我关于艺术博览会的竞争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艺术北京”、“CIGE”、“上海当代”拿来比较。当然国内存在竞争,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的话,就很容易会发现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同城竞争的问题了,而是亚洲甚至国际范畴的问题。当前博览会风起云涌,亚洲各个城市都在争相举办,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等,博览会不仅仅是个会的竞争,更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北京能否成为亚洲艺术中心,也在于其包容性。博览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名片,北京的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因素得天独厚,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充满信心走下去。

在我国,艺术博览会被认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形态,国家现在正大力发展这一产业,从艺博会的角度来看,这个产业有无限未来。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很好的情况下,产业前景一片光明,我们应借助市场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市场不成熟的时候,尤其文化艺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些成熟的产业帮助我们走过这段过程。奔驰公司今年赞助了两项文化活动一是歌剧图兰朵另一个就是艺术北京。商业也需要文化宣传来助力。我现在把博览会当媒体来经营,需要成熟的市场产业来帮助我们,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做到不收画廊一分钱,他们只需要做最好的展览就可以了。那样就完全达到商业的赞助,实现双赢。像巴塞尔一样,画廊做得很专业,赞助很多,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归根到底,艺术产业回归本源还是关于审美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行为。这就要将艺术规律牢牢掌握,做文化一方面要专业,另一方面还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比如基金支持,税收优惠,文化政策等,比如赞助也要交税的,艺术品的关税问题就会限制艺术活动的发展,在韩国是零关税,这就有很大区别了。国家现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个产业很强调创意,现在很多所谓的产业其实仅仅是个产业而已,金融危机一来,就撑不住了,就是本身的灵魂的精髓的东西没有。金融危机的到来未必是件坏事,在某些方面看甚至会有好的作用,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一样,让一些不合规矩的、泡沫的东西滤去,良莠分开,达到优胜劣汰。艺博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相关的政策也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但我们还是很乐观的。今年我们获得了北京市的一项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我们民间组织事业的认同。

在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还要因地制宜,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从西方拿来的。博洛尼亚到了上海做得很专业,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它符合中国国情。比如你在上海收巴塞尔的展位费价钱就不合适了,巴塞尔8个人中就有一个收藏家,这是一个大的市场,我们还不具备,“上海当代”展中大量当代的艺术涌进来,可中国现状还是大量靠耳朵买画阶段,收藏体系很不成熟,所以不能长久。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的是西方现有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学习人家的操作手段和技术层面的内容,同时,更要结合我们自己目前的实际环境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去推进。

回到博览会上,我们其实就是一个服务商,如何做好服务是我们考虑的重中之重,我们对谁来服务,如何服务这是关键。面对大量画廊,我们要弘扬什么,如何获得赞助,帮助画廊更好发展,实现互利互惠,这就涉及到博览会、画廊、赞助商等等几个方面的服务问题与配套措施,这就需要为对象考虑到方方面面。不同的对象的需求是不同,如何将这些需求统一起来才是一个成功的博览会的标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们都说艺博会越来越学术化,而双年展的学术性越来越弱了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市场化的今天,双年展缺少了商业的支撑就显得力不从心,失去了市场在今天显然不合时宜,而一个专业的艺博会恰恰做的是商业与学术的结合,当然人们会诟病二者结合会导致学术的走样,的确会存在这种可能,但这种可能一定不会是正常的状态,成熟健康的商业模式一定会给学术带来好处的,关键是如何操作的问题,我们就是在做这样的事。

具体到“艺术北京”的今后的发展,我们今年打算做三台博览会,分别是“艺术北京”、“影像北京”和“经典北京”。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与创意,但彼此要区隔开来,我们的出发点是为艺术做服务。“经典北京”的想法针对的是传统的东方艺术精品,相对当代艺术也是一个补充。加上影像北京以及将来设想的关于设计的博览会等,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市场模式。也希望对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一点参考的作用。

特约策划:武洪滨

责任编辑:冯佩

猜你喜欢
巴塞尔当代艺术博览会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2020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式取消!2021年见!
巴塞尔表展2017初选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
中西雕版印刷艺术相逢巴塞尔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东京眼镜博览会憧憬“2010”
莫斯科举行百万富翁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