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
日期:公元2126年8月21日
地点:地球
整个星球绝望的人群都企图藏匿到某处去,但是对数十亿人而言,根本是无处躲藏。有些人焦急地寻找地穴及废弃的矿坑,以便逃到地底深处;还有一些人想要搭乘潜艇,逃向深海;另一些人则继续着狂乱、肆意或漠不关心的生活;绝大多数人则困惑而苦闷地呆坐着,静待世界末日的到来……
终于,一道巨大的光柱自高空中切开天幕。
这道光柱一开始只是像铅笔般细小的星云状,发射着微弱的光,后来就一天天膨胀,终于成为一股沸腾的气体漩涡冲向虚无的太空。在气旋轨迹的顶端,则是一片乌黑而形状吓人的庞然巨物,俨然彗星一般却潜伏着强大的破坏力。它以每小时5.8万千米(也就是每秒16千米)的速度逐渐向地球这个行星逼近,所夹带的巨大质量的冰块与岩石,将以无法估计的速度撞向地球。
天空就在海平面上空崩裂开来,上千立方千米的空气被刮向一旁,掀起的气流所造成的冲击波横扫全球,所到之处一切物体全被捣碎……天空中那团比大城市更巨大的烈焰,终于有一支火苗触地,并在15秒之后刺进地球。整个行星受到相当于上万个地震合并的力量同时作用,浑身抖动起来。在撞击位置旁的平坦海面,则升起一圈数千米高的水山,在地球表面呈现出一个上百千米大的碗状巨坑。熔岩像围墙般向外翻倒,而山川景物则像棉被一般给轻缓地抛掷开去。
在坑洞内,数兆吨的岩石被汽化了。许多岩石飞溅而起,有些被抛向太空,但绝大多数都被抛到数百甚至数千千米外,形成一阵岩石雨,下在地球的另一端,造成地面严重的破坏。部分熔岩喷落海上,扬起阵阵巨大海啸,加剧了混乱的散播。
随后,一股庞大的尘状残骸撒向空中,整个行星上的阳光都给遮蔽掉了。昔日温和的阳光已被数十亿像流星般闪烁不定的火焰所取代,整个世界已成炼狱……
天体入侵者
上述的剧情是根据“神行塔图”彗星将于公元2126年撞上地球的预言而写成的。假如这样的碰撞真的发生,那必然会造成全球性的毁灭,人类文明也将破坏殆尽。
这颗彗星在1993年曾造访过我们,早先的计算认为2126年它与地球发生撞击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校正后的计算则显示,这颗彗星事实上会以两星期的时间差与地球擦身而过。对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而言,这两星期虽属毫发之差,已足以让我们继续轻松自在地呼吸。
然而,我们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险境。迟早,“神行塔图”彗星或是任何像它一样的物体总会撞上地球。据估计,大约有1万个直径500千米或更大的物体,就在与地球互相交错的轨道上运动。这些天体入侵者多半来自太阳系寒冷的外围,部分是被行星的重力场羁住的彗星残骸,另一些则来自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运行轨道的不稳定性,使这些体积虽小却足以致命的物体,持续地进入太阳系,对地球及太阳系其它行星构成永远存在的威胁。
这类物体有时能造成比引爆全球核武器更大的破坏。撞击是一定会发生的,问题是何时会发生。当天体入侵者真的撞击地球时,对人类而言就是天大的坏消息,因为它将会突兀地造成人类族群史上毫无前例可循的演化大断层。不过对地球而言,这应该是例行公事:每隔数百万年,彗星或小行星就会以这样的规模撞击地球一次。我们相信,在大约6500万年前,有过一次或数次这类撞击事件导致了恐龙的大灭绝。
太空真是“太空”
身为宇宙中微不足道的物体,又受制于强烈的作用力,地球上肯定会出现许多恶劣的状况。不过,这个行星至少已有35亿年的时期是适合生命居住的。我们在地球这个行星上能够繁荣生活的秘密,就在于太空中实际存在了太多的空间。我们的太阳系,只是空旷的宇宙海洋中一个活跃的小岛。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则远在4光年之外的地方。
太阳处在我们银河系的代表性区域中。在这个星系之内,有大约十万颗恒星,这些恒星的质量在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数百倍之间。这些星体,加上许多星际云气、尘埃,以及数目不详的彗星、小行星、行星与黑洞,全部缓慢地绕着星系的中心转动。这么多的物体可能让人觉得整个星系十分庞杂拥挤,但即使考虑的只是银河系的可见区域,直径也有大约10万光年这么大的范围。银河系状如一个中心鼓凸的碟子,环绕着中心有几股由恒星及气体组成的旋状臂延伸出来。我们的太阳就位于其中一个旋臂上,距离银河系的中心大约有3万光年的距离。
由数十亿个星系装点成今日的可观测宇宙,数量虽然众多,其间距离的尺度却是极大的。如今,科学家所用的高倍率天文望远镜已可以让数十亿光年外的星系成像,而我们却发现,有些星系上的光甚至需要花上比地球年龄(45亿年)还久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
可能的地球杀手
所有这些显示,宇宙间的碰撞事件是极罕见的,因此,对地球的最大威胁,恐怕还是来自我们的“后院”。通常小行星群的轨道不会离地球太近,它们大部分被限制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带状区域。不过由于木星的巨大质量的干扰,偶尔会让某个小行星偏离轨道,射向太阳,因此便威胁到地球。
彗星则构成对地球的另一项威胁。我们相信,彗星这种壮观的物体,是源自一团距离太阳约1光年的云状天体。在这个状况下,威胁来自穿越太阳系的星体,而不是木星。由于整个星系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缓慢地自转,其间的恒星绕着星系中心转,就像电子绕行原子核一般。因此,当太阳以及它的“小随从们”大约花两亿年的时间绕转星系一周时,其间就会有多次历险。邻近的恒星可能扫过彗星云团,使它们之中的几个奔向太阳系。当这些离群的彗星穿越太阳系内部时,太阳会使这些彗星的部分物质汽化,同时太阳风则将这些汽化物吹成一股长长的烟状雾气,这就是著名的彗星尾巴。当彗星在太阳系的内部逗留时,几乎不太可能撞上地球,即使彗星造成任何破坏,也得由邻近的恒星负起首要责任。幸而恒星之间庞大的距离,使我们绝少遇到这样的状况。
有些天文学家相信,威胁可能来自太阳系内部,因为太阳可能如同银河系中许多恒星一般属于双星系统。而太阳的双胞胎恒星“复仇女神”——或称“死星”如果存在的话,必定是太暗且太远,以致至今仍未被发现。不过在它缓慢绕行太阳时,仍然能以重力的形式展现威力,换句话说,它能周期性地干扰远处的彗星,并护送它们射向地球,制造一些可怕的撞击。生态学家已经找到大批证据,证明地球大约每隔3000万年就会遭到一次这样的可怕的生态灾难。
人类与行星共生死
再看看更大尺度的空间,天文学家已观测到整个星系的明显碰撞。所以我们要问:究竟银河系被另一个星系迎头撞上的几率有多大?由于某些恒星的移动速率极快,银河系可能已遭到邻近较小星系的干扰。不过两个星系的碰撞未必导致星系成员的灾难,因为星系本身是如此稀薄,星际空间非常庞大,星系与星系其实可以相互合并却不造成任何天体之间的碰撞。
很多人被“地球在世界末日中壮丽地毁灭”这样的前景所震慑,然而剧烈死亡比起缓慢衰变的威胁可小得多,因为地球有太多不同的途径可逐步变成不适于居住的地方。生态环境缓慢恶劣,全球气候变迁,甚至是太阳热度输出的轻微改变,就算不立即危及我们的生命,也全都可能威胁到我们在这个行星上的舒适程度。不过,这样的变化可能需要上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时光,所以人类也许能以尖端的科技来克服这些威胁。
我们希望,科技在未来100万年间会有长足的发展,如此一来,人类的后代子孙必能一步步操控更大的物理系统,最终达到能阻挡天文尺度的大灾难的地步。
宇宙必须遵循负载它本身生命周期的物理定律:出生、演化,也许还包括死亡。我们人类的命运终究无法摆脱这一规律,与星球的命运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郑士良荐自《探索与发现》)